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
13379300000041

第41章 战史杂说(8)

当这次行动变得更为现实的时候,海因里奇·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的盖世太保被调集了过来。他们的任务是挑起事端,为德国入侵这个中立的小国家找到口实。

1940年6月,也就是大间谍罗德夫·罗斯勒向瑞士发出警报的前一个月,一个瑞士铁路工人正在开往苏黎世的火车上查票。在一个叫威恩费登的地方有10个人登上了火车,他们分两个车厢就座。就在一瞥之间,目光犀利的铁路工人发现了可疑之处:这10个人都拿着同样的褐色帆布包。

梅森上校立即组织警察进行严密的搜寻。两天以后,带同样褐色帆布包的9个人被抓了起来,有7个是德国人,2个是瑞士人。每人兜里都有500法国法郎(合115美元),帆布包里有6磅炸药,有手枪、几百发子弹和各种匕首。

在严厉的询问下,9个人中有一个招认,这个小组是专门来瑞士搞破坏的,主要目标是炸毁设在奥特福的瑞士军队的火药库以及在斯普瑞特、比莱、卢塞恩和培耶来的瑞士空军的机场跑道。

3个月以后,1940年9月4日的凌晨,一辆有红十字标记的汽车停在了瑞士的一座公路铁路架桥下,桥上是安内斯——拉瑞铁路,这条铁路穿过一个深深的峡谷。一些人从车上跳下来,钻到车厢里的篷布底下忙活起来。与此同时,另外几个人在桥墩下埋下了200镑TNT炸药,然后汽车开走了。3个小时以后,一声巨响,整座桥被炸塌,掉进了峡谷。这座桥是瑞士军队反击敌人时的必经之路。

作为间谍行动的一项成果,德国人就瑞士这样一个相当于马萨诸塞、康涅迪格和罗得岛(美国的三个比较小的州——译者注)大小的弹丸之地编写了一本长达85页的册子,命名为“瑞士军队手册”。如果希特勒不打算进攻这个人口不到500万的小国,他就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去做这样的事。

到1941年,德国间谍机构对瑞士一直实施人海战术,每失踪一个德国间谍(梅森上校和他的同事逮捕了许多),就至少有5个间谍来代替他。那么多的德国人住在瑞士,以致瑞士有了国中之国。

巴塞尔这个连接瑞士、法国和德国的国际性城市成了纳粹间谍渗透到瑞士联邦的跳板。许多德国间谍化装成铁路工人混过边界,潜入到瑞士。两个瑞士反间谍人员在巴塞尔车站连着待了三个晚上,竟然数出了348个认识的德国间谍,他们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候合适的时机潜入瑞士。这就是1941年7月中旬的情况,德军的6个精锐师虎视眈眈地驻扎在瑞士北部边界,同时,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层出不穷。

很明显,所有这些都是为大规模进攻做准备。为什么希特勒没有像消灭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这些小国那样发出进攻的命令呢?

也许是一个月以前发动的对苏联的战争使希特勒舍不得将6个师和大量的作战飞机耗费在瑞士这样的小国。不过,瑞士能够免于纳粹这架战争机器的蹂躏确实是一个不解之谜。真希望这是美国的一次善举。

巴尔干的政治纠纷之谜

巴尔干对希特勒来说不仅是其第三帝国的东部前线,而且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石油,使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巴尔干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还为德军提供了好几万的士兵。可谓是一块宝地,希特勒在这快土地上究竟有何举措,是如何“宝物”利用的。

保加利亚是一个山地国家,长370英里,最宽处185英里,位于黑海之滨,南临希腊,北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在战争中扮演了一个十分奇特的角色。1941年12月12日,也就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后的第5天,保加利亚君主保罗斯(Boris)三世对英美宣战。但是,奇怪的是,他对与德国作战的苏联却非常小心,尽量避免与之发生冲突。

1943年年中,希特勒在他的东普鲁士的指挥所得到消息说,保罗斯三世暗中纵容将该国从轴心国分裂出去的行为。希特勒顿时警觉起来,随即一场闻名整个世纪的政治纠纷就这样发生了。由于害怕保加利亚分裂出去后,他将会失去整个巴尔干半岛,希特勒在他巴伐利亚的行宫中紧急召见了保罗斯三世。在希特勒一阵暴风雨般的咆哮后,保罗斯三世同意保加利亚继续留在轴心国。

与此同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密切关注着保加利亚的局势,并且对整个巴尔干半岛跃跃欲试:这块土地太适合共产主义传播了。而且,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无疑将为斯大林的战争机器提供巨大的帮助。就在这时,英国和美国的特工散发了一些很高明的谣言,迫使希特勒相信盟军将要进攻保加利亚,这样就使希特勒调集军队到保加利亚,从而减轻了盟军在西欧的压力。

1943年8月28日,就在保罗斯在德国同希特勒不愉快的会面结束,回到首都索非亚几天后,这位一国之君突然死在他的宫中,从发病到死亡不过一个小时。在柏林,纳粹的宣部长戈培尔博士宣布,保加利亚君主保罗斯死于一种罕见的毒,可能是蛇毒。

很明显,保罗斯死于谋杀。但是,是谁干的呢?德国人,英国人,美国人,苏联人,甚至保加利亚本国人都有可能。好多人也在怀疑,毒蛇怎么能溜进皇宫呢?皇帝奇怪的死亡在保加利亚国内引起了不安和骚动。

9月8日,保加利亚为了免遭苏联人的进攻,反戈一击,对德国宣战。保加利亚命令10个师中的5个师,开到前线与德国作战,这几个师完全是由希特勒装备的。在这两个前盟国开战的同时,保加利亚的摄政委员会在莫斯科与英国、美国和苏联签署了停战协定。

然而,停战协定上的墨迹未干,斯大林就派乌克兰第三方面军进入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共产党接管了政权,摄政委员会的成员被逮捕并处死。接着,保加利亚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清算所谓叛国者的高潮。所有这些事件,包括后来斯大林的介入都起因于保罗斯三世的死。也许永远不会有人知道到底是谁杀死了保罗斯三世,但是,莫斯科、柏林、伦敦以及索非亚的嫌疑最大。这是不可能逃出被怀疑的对象的。

是谁放火烧了莫斯科

二战期间,拿破仑进军莫斯科,不幸的是莫斯科突然起了大火,这场大火是谁制造的呢?不会无风起火吧?

在1821年,由拿破仑率领的法军攻进了莫斯科,可是莫斯科几乎是一座空城,很多地方都在起火。9月17日晨,拿破仑突然从睡梦惊醒,他跑到克里姆林宫的窗口向外眺望,发现莫斯科城火焰蒸腾,火花爆溅。他一边大叫着“多么可怕的景象”,一边同身边的随从狼狈地逃出了莫斯科。这场来势凶猛的大火整整烧了一个多星期。当大火熄灭后,昔日风光绮丽的莫斯科变成了一片令人心悸的废墟。由于莫斯科的大火,法军无法从莫斯科取得补给,同时由于法军挺进太深,后方援助不能及时到达,法军的粮草供给非常紧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10月19日,拿破仑被迫从莫斯科撤军。得知法军撤退的消息后,俄军在沿途不断予以狙击,迫使拿破仑不得不随时改变撤退路线,到12月,拿破仑才终于撤出了俄境。虽然逃离了俄国,但军损失惨重,军力损失达47万余人。对于拿破仑这次军事冒险的失败,人们不足为奇,可对于莫斯科当时那场罕见大火的起因,多少年来,却一直争论不休。

根据记载,那场大火应该是莫斯科人自己放的。当年由于敌强我弱,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决定放弃莫斯科。莫斯科人民也决定随俄军一起撤退。为了不给入侵者留下任何有用的东西,莫斯科居民忍痛放火烧了莫斯科城。可也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他们认为莫斯科大火并非俄国人自己放的,而是进城的法军做的:“他们夜进民宅,点起蜡烛、火把、柴火照明,喝醉酒后不慎引起大火”。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中就持这样的观点。火虽然烧得痛快,烧跑了侵略者,但毕竟烧毁了莫斯科人民可爱的家园。无论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纵火者,我们都不希望这样的场面在人类历史上再次重演。我们再也不愿看见有更多受苦受难的人们。

中东战争之谜

中东地区以它丰富的资源著称,生活比较富裕。但是它在侵略家的眼中却是一块肥肉,各家都跃跃欲试,各不相让。扰的中东地区鸡犬不宁。

犹太人认为:巴勒斯坦是上帝赐给自己的土地,是犹太人永恒不变的故土。但阿拉伯人对此嗤之以鼻。犹太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离开了巴勒斯坦,浪迹四方;而阿拉伯人也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1300多年。难道仅仅因为犹太人在2000多年前曾经居住这里,就得承认他们是巴勒斯坦的主人吗?双方争执不断,光是大规模的战争就有5次之多,但5次中东战争的结局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以色列面积只及众多阿拉伯国家的1/252,人口仅是他们1/9,而且资源匮乏、无险可守。但正是以色列,多次打败阿拉伯国家的联手进攻,在中东站稳了脚跟。以色列还趁战争契机,占领大片阿拉伯国家领土,尤其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以色列的面积一下子扩大了6倍多,版图形状也从建国时的“烙铁”形变成了“赛车”。在5次中东战争中,胜利的天平为什么总是倾向以色列一方呢?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以色列军队擅长发动突然袭击,先发制人。确实,偷袭战被以色列军队发挥到了极至,其中第三次中东战争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成功、最出色的偷袭战。但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趁犹太人赎罪日之机,对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但阿拉伯人最终仍未能打败以色列军队。是不是因为以色列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盟友-美国呢?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美国已经为以色列提供了400多亿美元的援助,而其中五分之三是军事援助。但是不应忘记,在美式武器不断充实以色列军备时,当时的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也为阿拉伯人提供了大量先进武器。在“二次大战”后的几次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美苏双方的介入均使战争最终以僵局而告终,为何中东战争却能使以色列大获全胜?苏联为何能容忍美国通过以色列称霸中东,从而放弃了在这一地区的战略主动权?是美苏双方另有不可告人的内幕交易,还是苏联另有什么难以启齿的难言之隐?这一切只有留待双方档案材料的进一步解密而去探究了。

美国有没有投放第三颗原子弹之谜

众所周知,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为迫使日本投降,分别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然而事后有人提出:美国实际上总共向日本投下了三颗原子弹,其中光是在日本的长崎,就投下了两颗!这两颗原子弹是如何投下的呢?有些人根据一些材料,认为他们搞清楚了具体经过。

8月9日凌晨3点49分,两架B—29轰炸机和两架侦察机从美国提尼安空军基地的跑道上起飞了,向长崎飞去。当飞机做好投弹准备的时候,空中云雾突然敞开,出现了一个清朗的大洞。轰炸员比汉透过这个大洞,看到山谷中有一条跑道时,就果断地把两颗原子弹投了下去......事后据统计,当地约有3.5万人死亡,6万人受伤。而这个数字比美国政府原来所估计的要少得多。据说他们当时忍不住提出疑问:这难道是两颗原子弹的威力吗?当时是不是只投了一颗?但根据当时日本长崎的防空报告来看,美国在长崎投下的确实是两颗原子弹。

据说,那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很快被人发现。接到报告后的日军大本营则立即派人将这颗原子弹严密看管起来。他们以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他们也可以造出自己的原子弹。可是,由于当时日本帝国大学的原子加速器也已遭到了美国飞机轰炸的破坏,要制造原子弹是不可能了。后来,日本人决定将原子弹交给苏联。苏联从参加过美国原子弹试验的英国科学家法奇斯那里,得到了原子弹试验过程中重要的科技情报,此后又从日本那里得到了这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的实物,这就大大节省了原子弹制造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和资金,从而可以短时间内就造出了原子弹。

至此美国人才知道:为什么当初在长崎死于原子弹爆炸的人数与他们预先估计的有如此大的出入?为什么苏联这么快就可以研制出原子弹与他们抗衡?当然,也有许多人对以上说法不屑一顾。他们认为,那颗没爆炸的“原子弹”纯属子虚乌有。究竟美国有没有投放第三颗原子弹,至今还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