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
13379300000004

第4章 宫廷秘闻(4)

亚瑟王的传说,与11~13世纪日趋形成的见义勇为和保卫宗教的理想密切相关。每一个战士倘若要做成功的十字军士兵,倘若要追寻耶稣基督举行首次弥撒时所用的圣杯,都应该以亚瑟王的武力为效法对象。见义勇为的骑士精神到14世纪发展到极致。爱德华三世当时企图把法国征服,就像传说中亚瑟王要与罗马“独夫卢修斯”打仗一样。由于对骑士精神的崇尚,再加上亚瑟王的传说,设立一个新的武士精英组织的构想便在爱德华脑中形成。这个新组织以伦敦西边的温莎宫为活动中心。根据法国史学家让·福罗萨特记载,这是1344年4月23日圣乔治节,在一次盛大的马上比武庆典上宣布的。

尽管亚瑟王的时代已经久远了,而且圆桌会谈的真假至今也是一个谜团。当然,我们暂不讨论亚瑟王及其武士是否曾经坐过这张圆桌,也不去讨论圆桌存在的价值,至少它是亚瑟王及其武士忠勇坚毅的一种象征。也许真正的圆桌抑或早已灰飞烟灭,抑或至今尚存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偏僻角落,而传奇的武士们则将千古留芳。武士道精神留传至今,影响了许多人。

古罗马皇帝提比略为何选择自我流放

古罗马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好战的国家。古罗马的诸多皇帝不是轰轰烈烈战死疆场,就是暴虐过度被碎尸万段,要不就是毫无防备遇刺身亡。惟有提比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驻守在自我放逐之地康帕尼亚。

可是,他为什么自我流放呢?罗马史学家塔西佗认为,提比略自我流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提比略手下大将谢雅努斯的阴谋。但是塔西佗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谢氏被处死后,他同样离群索居达6年之久,所以另一面怀疑是出于己意,“目的是想借此来掩盖那由于他的行动而昭彰于世的残酷和淫乱”。这可能是其经过深思熟虑和下定决心才实施的。苏托尼乌斯则认为因为提比略的儿子分别不幸在叙利亚和罗马死亡,所以他想独自一人静一静。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提比略老年时对自己的外貌特别敏感。他长得比较高,肩部下垂,却又瘦得出奇,脑袋上一根头发也没有,满脸又都长着脓疮,经常涂着各种膏药。当他隐退后已经习惯于不和人们见面,而只是自己偷偷地享乐。

与前述众说截然不同的是,提比略的出走是由于他母亲的专横性格而致。他不能容忍他母亲与他一起共掌大权,但又不可能除掉她。

总地说来,古代人对其放逐的原因侧重在他的体质弱点和伦理道德方面,而近代史学家对此的看法和猜测则偏重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考虑。前苏联史学家科瓦略夫认为:“早在公元26年,在病态的对人的厌恶和谢雅努斯的劝说的影响下,提比略离开了罗马。”爱德华·特·萨尔蒙则认为:提比略的目的可能是“第一使他的继承人可以获得经验,第二是为了逃避阿格里帕那的对一个自然海岛堡垒的密谋”。

总之,种种猜测不能证明提比略的死因。自我恐惧也好,心理变态也好,都可能只是诸多原因之一。现在,大量的中外史学家们正在全力以赴地揭开这个谜。至于提比略,只要能活着此生无悔,死后死得其所,足矣!

沙皇彼得三世死于叶卡捷琳娜之手吗

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1725年驾崩后,俄国就陷入了长期动荡中。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的王后叶卡捷琳娜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他的统治。7月彼得三世在狱中突然死去。这给人们留下了种种猜测,彼得三世因何而死?他的死与叶卡捷琳娜是否有关呢?

彼得从小生活在德国,他非常崇拜普鲁士军事制度与德国文化,却对自己的祖国毫无兴趣。他甚至认为俄国是个令他厌烦的国家,他不愿意治理这种国家。1761年伊丽莎白女皇逝世,彼得继位。由于国内政局长期动荡,人们都希望彼得三世可以整顿一下国家。然而刚刚上台的彼得三世却经常以自己的喜好对俄国现行制度和法令乱加改动,他推动的一些政策损害了教会与贵族的利益,令他们十分不满。尤其是在对外政策上,彼得三世的所作所为让政界和军界非常反感。

叶卡捷琳娜原名索菲亚·奥古斯特,出生于德国什未青一个贫穷的家庭。当她知道了自己成了彼得未婚妻后非常激动,她当即和母亲一起,不远万里来到俄国首府彼得堡。为了做个称职的皇后,她努力学习俄语,还改信了东正教,不久她就能用标准的俄语虔诚地朗诵东正教的誓言,在场的大主教和教徒们听后十分感动,并流下泪来。1745年8月,彼得正式娶叶卡捷琳娜为妻。但是婚后,叶卡捷琳娜才发现彼得是个好色之徒,他甚至把情妇领到家中。而同时伊丽莎白也对她这个异邦女子有所怀疑,并派人监视她,年轻的叶卡捷琳娜暗暗地记着这些仇恨,并未作过多的反抗。她一面刻苦读书学习如何治国,一面在政界和军队中扶植拉拢亲信,并将情夫们都安排到重要部门,以为她夺权作准备。

1762年6月24日彼得三世离开彼得堡去奥拉宁堡发动对丹麦的进攻,叶卡捷琳娜被留在彼得堡。7月9日凌晨5时,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控制了首都局势,成为女皇。彼得三世要求与女皇平分政权,但遭到了断然的拒绝。他只好宣布退位,最后的条件就是女皇能归还他的情人、小提琴和一只猴子,以便他能度过后半生。7月18日,叶卡捷琳娜在枢密院正式登基,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在叶卡捷琳娜就任皇位的同一天,彼得三世暴死在了狱中。

俄国古老的封建宫廷中始终存在着阴险欺诈与不择手段的争斗,专制独裁与宫廷政变经常一起发生,彼得三世正是这种独裁政治的牺牲品。但彼得三世因何而死?一种说法称他是被人毒死的,当时法国外交部档案记载:一些人按照俄国风俗吻彼得三世的遗体以示告别,这些人的嘴唇后来却奇怪地肿了起来,还有种说法称彼得三世是在酒后与人打骂被人失手打死的。第三种说法则是为除后患,女皇派人勒死了彼得三世。彼得三世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叶卡捷琳娜又在其中做了什么手脚呢?至今也是一个谜,它的内幕也许只有当事人知晓,我们也期待这个谜团的内幕早日水落石出。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是怎样登上王位的

沙皇俄国在其长期的君主统治中出现了一位赫赫有名的类似中国的女皇武则天式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那么叶卡捷琳娜二世是怎样登上皇帝的宝座呢?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继承,有人说是通过发动宫廷政变,那么她又是怎样发动宫廷政变的?这还得从她成为王室成员开始说起。

叶卡捷琳娜是俄皇彼得三世的妻子,她在为俄皇室完成传宗接代任务后,地位岌岌可危,丈夫彼得早已对其厌倦,人们早已将其忘记,她只是苦苦忍受耻辱和孤寂。

叶卡捷琳娜这位不同凡响的女人绝不可能心甘情愿做一名忠实的妻子和殉难者。她一方面靠追逐声色犬马的生活来满足自己已被激起的肉欲;另一方面,她在卧薪尝胆,耐心地等待着能使她成为女皇的机会。伊丽莎白通过没有流血的政变登上皇位就是她面前最好的例子。她将要在政坛上小试锋芒了。

叶卡捷琳娜为了达到目的,开始培植私党。她把禁卫军军官格里戈利·奥尔洛夫列为首选对象,奥尔洛夫的4个兄弟阿列克谢、费多尔、伊凡和弗拉基米尔都是禁卫军军官。叶卡捷琳娜如愿如偿,奥尔洛夫成了他的情夫。这既满足了她野马般的欲望,又为未来的宫廷政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彼得大公也并不是吃素的,他对叶卡捷琳娜的阴谋早有所闻,他也在积极行动。这个骨子里流着普鲁士的血液的昏庸之君,早就打算与他的情妇伊丽莎白·沃沦佐娃结婚而把叶卡捷琳娜甩掉。

1762年,荒淫暴戾的伊丽莎白终于死去。根据遗诏,彼得做了皇帝。新登基的彼得三世注定是俄罗斯的克星,他把俄国推到灾难的边缘。而他的登基,也将为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带来灭顶之灾。

彼得决定把叶卡捷琳娜幽禁在舒吕塞尔堡要塞,并且以他凶残乖戾的性格,他下一步就要动手杀妻子。

彼得三世好像也预感到有某种阴谋正针对他而来。他将叶卡捷琳娜的党徒之一帕塞克逮捕了。叶卡捷琳娜明白只有先下手,否则就只能做阶下囚甚至是命归黄泉。事不宜迟,1762年,在奥尔洛夫兄弟的支持下,叶卡捷琳娜发动宫廷政变。士兵们穿着俄罗斯的传统军服,簇拥在新女皇叶卡捷琳娜周围并且冲上前吻她的手、她的脚和她的衣服的下摆。女皇置身于欢乐的喧嚣中。所有的俄国人好像都很兴奋,他们高呼着“叶卡捷琳娜!我们的母亲叶卡捷琳娜”,宫廷显贵、各国公使、神父争先恐后地欢迎他们的新女皇。

软弱无能的彼得三世被迫退位,接着又被软禁起来。在给叶卡捷琳娜的信中他这样写道:“请陛下对我放心,我既不会想,也不会去做反对您本人和您的统治的事。”

虽然彼得对她已不构成威胁,但叶卡捷琳娜并不愿轻易放过曾给她耻辱的彼得,彼得不久就遭谋杀。叶卡捷琳娜的诏示说彼得死于剧烈绞痛,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彼得死时全身发黑,向遗体告别而吻他嘴唇的人自己的嘴都肿了。可见,叶卡捷琳娜对其十分怨恨,可能不管彼得对叶卡捷琳娜怎样,她都要当上女皇,但彼得对其确实起了极大的刺激作用。

日本皇女和宫下嫁将军德川家茂之谜

日本皇女和宫是仁孝天皇的第八个女儿,贵为皇女的她在4岁时被许配给了贵族有栖川宫炽仁亲王。然而,在长大后,她却嫁给了将军德川家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认为,正像历史上中外古今许多弱女子被作为政治交易的筹码一样,贵为天皇之女的和宫也身不由己地做了牺牲品,被政治的狂风怒涛推到历史舞台的前面。在德川幕府后期,掌握政权的幕府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犯,不得不屈从其强大压力,同意与西方各国通商,这种做法受到朝廷和尊王攘夷派的猛烈抨击。为了缓和与朝廷的紧张关系,同时,也为了平息普通百姓的不满情绪,幕府决策机构一方面重新明确幕府受命于朝廷的上下委任关系,另一方面推进“公武合体”运动。“公武合体”运动就是二者的联合,而作为“公武合体”的一项重大步骤,便是幕府奏请朝廷,希望将孝明天皇之妹和宫下嫁给第14代将军德川家茂。为此,幕府进行了许多活动,首先,他们中止了家茂与贵族见宫贞教亲王之妹伦宫的婚姻谈判,并且散布和宫的婚约者有栖川宫因为封禄甚少而对与和宫结婚感到不安等流言。但尽管如此,和宫仍然一如既往地加以拒绝,但是幕府还是再三奏请。孝明天皇迫于无奈,最后16岁的和宫只得十分不情愿地于1861年12月从京都来到江户,第二年2月,与同年龄的德川家茂正式举行婚礼。

但是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比如据将军府中的人的说法,和宫与德川家茂夫妻感情甚笃,家茂出征前一夜夫妻俩彻夜长谈,和宫还要求家茂顺路到京都替她买西阵出产的腰带,这后来作为家茂最后的礼物按照家茂的遗言被送到和宫手中,和宫收到这个礼物后,睹物思人,竟然茶饭不思,终日饮泣。又如和宫在朝廷官兵临城之际为德川家族通融说情,也似乎不是完全被逼无奈。有人认为,就和宫而言,与有栖川宫炽仁亲王的婚约并非出于自由的选择,其实和宫本人希望避开传统的皇族内部通婚的习俗,为寻求新的人生而与家茂结婚。这样说来,和宫与家茂结婚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了。

下嫁将军的和宫究竟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生活的榜样,还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对象,和宫所谓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她为何下嫁给德川将军,都将成为一个解不开的谜。

尼泊尔王室枪杀案到底是谁制造的

要列举出世界上守卫森严的地方,王宫应该算得上是一个,然而,就在戒备森严的尼泊尔王宫里,发生了一起耸人听闻的枪杀案。

2001年6月1日晚,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王后艾什瓦尔雅、小王子尼拉詹、公主什鲁蒂等10名王室成员在纳拉扬希帝王宫被枪杀身亡,其他24名人员受伤。又据报道,王储迪彭德拉在开枪射杀了国王和王后后开枪自杀未遂,身受重伤,后经抢救无效于6月4日去世。

事后尼泊尔王宫事件调查委员会公布,这起王室枪杀事件完全是由前王储迪彭德拉一人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是他当天晚上喝威士忌酒过多。

而最流行说法是王后与王储在选择王妃问题上发生了争执,王储一怒之下杀了全家,最后饮弹自尽。当年王储迪彭德拉选定的意中人是德芙雅尼。德芙雅尼的母亲乌沙·拉吉是印度瓜廖尔土邦王的女儿,嫁给了尼泊尔拉纳家族的帕舒帕逖·拉纳,拉纳家族是尼泊尔最显赫的家族,后又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分支。而王后艾什瓦尔雅与德芙雅尼分别属于这两个分支,王后不希望与自己家族对立的成员成为未来尼泊尔的王妃,更何况德芙雅尼还具有印度血统,尼泊尔的反印情绪又很严重。

由于迪彭德拉坚持非德芙雅尼不娶,最后艾什瓦尔雅王后警告儿子说,如果他一意孤行,她将让国王废除迪彭德拉的王储身份。这无疑在迪彭德拉心上捅了一刀。同时,迪彭德拉对民主政治深恶痛绝,他敦促国王恢复君主立宪制度,遭到了父亲的否决。王储有一种巨大的挫折感。当他的婚姻受挫,在家族政治中不如意,他是否会下狠心报复全家呢?还是有人借机在制造灭门血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