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
13379300000038

第38章 战史杂说(5)

也有一些人士另持“未遂政变”一说。一部分西方人士纷纷猜测,伊国内的一起未遂政变可能是伊机外飞的直接原因。前苏联某官方通讯社对于这一揣测也给予了证实。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表现不力,致使多国部队节节胜利,萨达姆颜面大失,遂杀鸡儆猴,将两名空军司令以“防空不力”罪处决。随后,一些属于这两位司令派系的空军将领及飞行员旋即发生政变,未果。政变败露后,牵涉其中的一部分官员即驾机出逃,寻求政治避难。

还有一种说法是“厌战开小差说”。除向驻科伊军投放大量的收音机以及传单之外,多国部队还在美国示意下向伊本土投了数以百万计的传单,规劝他们弃械投降。可以说,心理战虽谈不上所获颇丰,但毕竟还是有一定成效的。故而许多西方人士认为伊空军有可能是开小差,临阵脱逃,以免多国部队“以石击卵”,做无谓的牺牲,这成为对这一事件的又一种新的诠释。

第四种就是所谓的“留作反击说”了。执行沙漠风暴的美军对伊拉克战机外飞伊朗一事心情复杂。一方面他们看到数以百计的伊战机受制于多国部队的狂轰滥炸,致使伊空军无法发挥应敌效应,只能外逃。而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这些外飞的战机有可能东山再起,成为美国及多国部队的隐患,这对于多国部队而言不可谓不是一颗定时炸弹。然而,事后伊战机的表现证明了这一担忧纯属杞人忧天,外逃飞机既无任何一鸣惊人之举,也没有卷土重来之势,其命运如何亦不为世人所知了。

“出逃”抑或“避难”、“阴谋”抑或“无计”、“厌战”抑或“保存实力”……至今这一系列疑团仍萦回于人们的脑海中,引起多方揣测。只是这些扮演神秘角色的外飞战机何去何从?阿门!愿上帝保佑他们生存至今。

“巴巴罗萨”空战谁是赢家

战争狂人们一向目空一切,好大喜功,纳粹头子希特勒更是其中的“典范”,在美苏之间的“巴巴罗萨”空战中,希特勒与斯大林也唱起了对台戏。究竟谁是这场“游戏”的赢家呢?

1941年6月22日夜,希特勒一手制定“巴巴罗萨”作战计划。俄罗斯人民正沉浸在和平、甜蜜的午夜之梦中。凌晨3点15分,成千上万颗绰号为“恶魔之卵”的球型炸弹带着刺耳的啸叫落下来,夜空的宁静被打破了,随着剧烈的爆炸声,到处升腾起冲天的火光。俄罗斯再也不能平静下去了,战争恶魔向他们伸出了巨手。

苏联空军蒙受了巨大损失,那么在“巴巴罗萨”空战中损失的飞机到底有多少?

这必然是个不小的数目,据德军4个航空队向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报告说:德国空军轰炸机炸毁了来不及起飞的苏军飞机1489架。此外,德军战斗机及高炮部队击落了升空的飞机322架,共计1811架。德军自己也不敢相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竟能获得如此的战绩。与此同时,戈林密令空军总司令部的军官们分别到各个已被占领的苏军机场依据飞机残骸进行一次统计调查。调查进行得很快,一份秘密调查报告呈送至戈林面前:“巴巴罗萨”空战的战果不止1811架,而是2000架以上。报告说,准确的数字已无法核实清楚,但肯定在2000架以上。

因为戈林没有对此事展开进一步深入调查,所以人们都对此战果的报道持怀疑态度。而且,在“巴巴罗萨”空战以后,苏联空军并没有公布损失飞机的数字。战争结束以后,苏联国防部出版社发行了6卷本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该书称,苏联空军在“巴巴罗萨”空战的第一天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单在地面上被炸毁的就有800架。

苏联与德国公布的数字相差非常多,竟达600~800架,这差不多是一个中等国家整个空军的实力,令人奇怪的是,苏、德双方对于升空后被击落400架飞机的数字,出来的统计结果是相同的。斯大林在当天早晨曾命令西部军区将所有飞机均加以伪装。但是斯大林的命令并没有得到执行。苏联空军的新旧飞机均未加任何隐蔽,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跑道上,就像接受阅兵似的。大部分飞机来不及升空便被炸毁了。

尽管在这场偷袭战里,被炸毁的飞机到底有多少还是不得而知,但我们能肯定的是,希特勒在这次空袭中大获全胜,给苏联很大的打击,但是,希特勒失去的是亿万民心,他成了亿万人又怕又恨的对象,所以,最终也没有改变彻底失败的命运。

最后通牒:不幸还是计谋

二战期间,很多军事计划都是计划没有变化快的,虽然是计划好的,往往给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就像这次计划,给人无限的空间。

英国皇家军队首领艾伦·布鲁克(Alan Brooke)提议进攻意大利的西西里,以迫使希特勒回防地中海,这将缓解东线苏联军队的巨大压力双方处于胶着状态,经过4天激烈的争论,最后,美国人放弃了他们的观点。

在美国和英国领导人各自回国以前,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应邀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在招待会上,罗斯福用即兴表演的方式发布了一条令所有参加会议的各国领导人都目瞪口呆的消息,罗斯福总统说:“丘吉尔首相和我已经决定,我们将不接受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投降,除非他们的投降是无条件的。”正坐在旁边抽雪茄的温斯顿·丘吉尔被这句突然的话震惊了——这是他第一次听到把“无条件投降”这句话用在目前的战争上。

丘吉尔清楚地知道,第三帝国迄今为止还是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刚才的这些话会被理解为是一种挑衅。他确信,在战争胜负未定的时候,给敌人开出苛刻的条件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但是,错误已经发生了。丘吉尔不能在记者招待会上,当着大批记者的面拆盟友的台,于是他说,自己确实已经同意了该说法,但是,对这种说法他听到的时间也不长。几分钟内,这条消息就传遍了全世界。

后来,一个英国政府的高级官员对丘吉尔说:“除非这种说法有所松动,否则的话,德国会将残酷的战争进行到底。”因为已经在公众面前表了态,丘吉尔听了这话后只能耸耸肩。

美国陆军将军乔治·巴顿是一个桀傲不驯的人,他带领军队参加了北非战争。听了这个消息后,他用几乎发狂的语气对他的密友说:“我们的总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是,他妈的,他就从来没有读过历史。他和我们政府里的许多其他人一样,根本不了解德国人。听听这狗屎般的所谓的‘无条件投降’,德国人想找继续战争的借口,这就是很好的一个。这将使战争拉得更长,死的人更多,让苏联人占领更大的地盘。”

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他私下对他的助手说:“如果在绞刑架和刺刀之间做选择,就是你也会选择刺刀的。”

在柏林,纳粹的高级官员们都为这条消息感到高兴。希特勒的宣传部长、天才的演说家保罗·约瑟夫·戈培尔(Paul Josef Goebbels)博士在柏林的一次纳粹高级集会上说:“因为敌人要消灭我们的国家,奴役我们的人民,所以,这场战争已经变成为了国家的存在而进行的战争,为它付出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全场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难道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个擅长于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说的著名政治家,说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胡话——“无条件投降”?或者这场没有排练的新闻发布会是一个由罗斯福和他的高级幕僚策划的计谋,以使丘吉尔答应本不想答应的事?

在罗斯福的政府里,确实有一些人坚持欧洲战争的结束应以第三帝国的灭亡而不是以其被打倒为标志。这些被称为强硬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财政部长亨利·莫耿斯(Henry Morgenthau),助理国务卿亨利·迪克特·怀特(Harry Dexter White),影子幕僚伯纳德·巴赤,国务院的安哥·休斯。

亨利·莫耿斯就住在罗斯福总统海德公园寓所附近,能够经常面见总统。此前,亨利·莫耿斯提出了一套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方案。按照此方案,德国的重工业将被彻底破坏掉,矿藏将被用水淹没,从而使德国所有的必需品都必须依赖进口。这套方案实际上是使德国变成一个农业国。9000万德国人将被关在一个巨大的集中营里,四周有重兵把守,如果德国人未经允许私自离开。

可以想像,罗斯福总统是知道并批准亨利·莫耿斯的计划的。这样的话,罗斯福在卡萨布兰卡那让世人震惊的“无条件投降”的即席宣言是这种背景的产物呢?还是一个标志,一个美国打算不惜任何代价与德国战斗到底的标志呢?

恐怕只有罗斯福、亨利·莫耿斯和其他白宫的高官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个英国士兵正守卫着直布罗陀山,防备德国可能的进攻

国家档案馆

连接直布罗陀山和西班牙大陆的是一条约1英里半长的海峡,这条海峡是直布罗陀和西班牙的缓冲地带。如果德军占领了直布罗陀山,那么这条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通道将永远对盟军的船只关上大门。

一个命名为费利克斯(Felix)的野心勃勃的计划在德军高层中产生了,他们将在1940年的10月下旬进攻直布罗陀。由于德国和独裁者佛朗哥领导下的西班牙一直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希特勒命令德国反间谍机构(阿勃韦尔)的头目威海姆·卡拉瑞斯(Wikhelm Canaris)去做准备工作。威海姆·卡拉瑞斯的主要工作是侦察直布罗陀山这个英国的长期堡垒,并且设法迫使佛郎哥加入到这次冒险行动中来。自从战争开始以来,西班牙一直保持中立,但是稍微倾向于盟军一边。

卡拉瑞斯是一个为了间谍事业而愿意隐姓埋名一辈子的人,但在这次行动中他突然变得热衷于拿破仑式的壮举。他不仅亲自制定了费利克斯计划,而且任命自己为整个行动的总指挥。

卡拉瑞斯带领着一个由许多著名间谍组成的小分队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来到西班牙大陆,察看地形并制定作战计划。也许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如此豪华的间谍阵容:德国反间谍机构的头目(卡拉瑞斯),他的高级助手汉斯·皮克布鲁克(Hans Piekenbrock)上校,德国在西班牙间谍的总头目威尔汉姆·雷森司令官(他化装成一个成功的马德里商人)。

狂热的卡拉瑞斯派了大批的侦察人员去直布罗陀附近,其中有许多还渗透到了西班牙。一时间,去西班牙成了阿勃韦尔内部的时髦,为了在西班牙的名胜古迹中放松自己,好多与费利克斯计划毫不相干的间谍都争着前去。

到1940年年末,整个直布罗陀地区的防御情况已经被详细地绘制下来,甚至包括机枪和水雷的位置。但是,所有的工作都变成了浪费,因为希特勒突然放弃了夺取直布罗陀要塞的计划。迄今为止,没有找到他放弃这个计划的原因。

斯大林为何不防范德军的闪电突袭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在漫长的战线上对苏联发起猛攻,二战最重要的部分苏德战争打响。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一个师一个军整建制地被德军消灭或俘虏。

不过,后来披露的内幕显示,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曾从多个渠道得知德国将发动进攻的消息。其中一些情报准确地告知了德军的规模和战争开始的时间。按1973年的统计,斯大林至少获得过84份类似的报告,但它们都被红军情报总局归入了“可疑情报来源”。斯大林为什么没有做出应有防范呢?

许多相信希特勒,也没有完全忽视情报的存在。对此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是:在庞大的德国战争机器缓缓向东部移动的同时,苏联的军事机器也在发动之中。

德国在战前曾获得瑞典驻苏武官的情报,宣称苏联早在3月就把60%的军队集结到了西部地区。战后的苏联史料也承认,在5月13日,苏联内地军区已开始按总参谋部的命令,向第聂伯河和西德维纳河开进并编入基辅、西部特别军区。另外,第20、24、28集团军也做好了变更部署的准备。为了隐蔽企图,上述部队的转移是在部队野营训练的伪装下,不改变铁路正常运行时刻表而隐蔽地进行的。这和德军集结兵力的手法非常相似。

但是,希特勒到底比斯大林快了一步。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苏联因此吃了大亏,以失败告终。但是有关斯大林为何不防范德军的闪击的内幕,至今还是个谜,只是大家各持己见罢了。

是谁烧了诺曼底号?

法国巨轮“诺曼底”号在静静中燃烧得支离破碎,专家分析这不是自燃,那麽这场纵火案的凶手究竟是谁呢?

1941年的深秋,法国巨轮“诺曼底”号静静地停泊在纽约港的88号码头,这个码头在哈得森河上,离繁华的42街不远。“诺曼底”号长达1029英尺,仅比英国的“伊利莎白皇后”号短2英尺。1939年9月1日,当它在公海上航行时,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但它还是安全地驶进了纽约港。“诺曼底”号在港口停泊一天就要花掉船东1000美元,因此,船上只保留了极少数船员以保养马达等重要设备。没有人想到会有人对该船进行破坏或纵火。“诺曼底”号的设计师魏德米·亚克维奇(Vladimir Yourkevitch)甚至认为,该船是有史以来建造的船只里防火性能最好的一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