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
13379300000027

第27章 名人轶事(3)

希腊女记者阿里亚娜·斯特拉辛奥波洛斯·赫因汤于1988年6月在美国出版了《毕加索——创造和破坏者》,书中向大家揭示了这位艺术大师的一些奇闻逸事。她认为毕加索性格专横粗暴、不负责任、自私自利、诡计多端。书中曾写到毕加索与一名年轻的茨冈人搞同性恋。后来,因为茨冈人离开了他,他发誓要报复。阿里亚娜还写道:“毕加索在巴黎大街上与一名17岁的少女玛丽·特里萨·沃尔特相遇,并对她说:‘我是毕加索,您和我在一起会成为名人的。我们在一起一定会快乐的。’”在他与妻子奥尔加科拉瓦一起度假时,他也把玛丽安排到附近。白天,他让玛丽当模特儿;一到晚上,他就找借口溜出去与玛丽幽会。至此以后,毕加索就开始纵欲,成了一个可怕的男人。后来,毕加索又抛弃了玛丽。于是很多人认为长时期的纵欲,是毕加索死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在《住宅与庭院》杂志上,艺术史学家和传记作家约翰·查理森曾披露:在1915~1916年间,毕加索曾与一位名叫加布里埃尔·德佩尔·莱斯皮纳斯的巴黎妇女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罗曼史。查理森说,最令人惊奇的是毕加索曾在一张纸上写道:“我已请求善良的上帝允许我向你——莱斯皮纳斯求婚。”此事也为纵欲一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还有的学者试图从艺术规律、艺术与女性的关系对毕加索之死进行探讨。毕加索在其一生的创作当中从无数个女人身上得到过灵感。如果艺术家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状态处在比较和谐美好的阶段,便会给艺术家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感情因素在促成艺术家创作力爆发的各种因素中是一根“导火线”,毕加索的创作在与他的最后一任妻子雅克琳结婚之后又重新焕发了青春的活力。从毕加索最后10年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结婚后生活的安谧以及妻子的激励与迫近的死神之影相互交错。但是据学者、专家的考证,在毕加索生命的最后一年,毕加索钟爱的雅克琳“神经不正常”,使他感到无限痛心,这不能不影响到他的生活和创作。另外,从艺术创作规律来看,高峰期过后,便是无可挽回的衰退期,任何一位艺术家都无法摆脱这一命运,当然毕加索也不能例外。而毕加索最后几年的创作实际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两个原因,对毕加索的打击是很大的,毕加索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抑郁而死的。

有的学者则对这种观点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证据不足。由于毕加索性格非常古怪,喜欢独居,对许多事情避而不谈,这使得人们无从知道其死亡真相;再加上又没有详细的关于他死亡的报告,人们就会发挥想像纷纷去猜测了。也许感情生活曾经在画家的创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画家是因纵欲身亡吗?我们不得而知。

音乐大师贝多芬猝死之谜

天才似乎总要受到更多的磨难,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便是这样。他一生与病痛为伴,饱受折磨,尤其是耳朵失聪几乎要断送了他的音乐前程。由此他的精神支柱坍塌了,甚至曾一度绝望得企图自杀,终于,这颗音乐巨星于1827年3月26日下午5时30分陨落,给世人留下无限遗憾。

关于贝多芬是什么原因致死的,人们大都认为:这位作曲家的死是由严重酗酒而引起肝病所致,他在55岁时发现患有严重肝病。但是英国尤维尔区医院风湿科顾问医师帕尔福曼对这种看法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折磨这位作曲家的许多病痛是一种少见的风湿病引起的,这种少见风湿病会使身体的每个器官发炎,并逐渐侵袭全身。贝多芬禁不住要自杀主要应是因为这种病痛非常剧烈。最后,贝多芬被这种风湿病折磨致死。他还认为,如果用现代的类固醇给他治疗,给他做肝脏移植手术,贝多芬可以多活许多年,足以让他完成“丢失”的第十首交响曲。

法国著名作家阿尔方斯·卡尔在他的《在椴树下》一书为贝多芬之死的原因和具体情况提供了新的线索。他写道:作曲家死前不久的一天,他的侄子来信说自己在维也纳被牵连进一桩麻烦的事件中,只有伯父出面才可以帮他脱离困境。贝多芬接到信后立即徒步上路。夜宿于一家农舍,到了夜里,贝多芬感到浑身发烧,疼痛难忍。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于是爬起身,赤着双脚到田野里徜徉。由于时间呆得太长,夜寒侵骨,回来时他已冷得发抖。主人从维也纳请来一位医生为其诊治。最后医生确诊为肺积水。医生说他的命已危在旦夕。得知贝多芬病重的消息后,德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胡梅尔来看他,但贝多芬已无法与其交谈,他仅用饱含感激的目光凝视着他。胡梅尔通过听音筒向他表示他的悲伤之情。贝多芬以听音筒依稀听见几句大声的喊叫之后,顿觉畅然,他两眼灼灼生辉,对老朋友说:“胡梅尔,我果真是个天才吗?”说完后,他张大嘴,两眼直勾勾地瞪着胡梅尔,溘然长逝。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专家试图从贝多芬的家庭关系上来揭开作曲家的死亡之谜。还有的学者认为,贝多芬侄儿卡尔长期的烦扰,大大损害了他的健康,给他的精神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导致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侄子在别人面前称呼贝多芬“老傻瓜”,只要贝多芬对他稍加严格,言语过重,这个无赖就会用自杀来威胁。但是尽管如此,贝多芬对他慈父般的爱还是有增无减,并且一再容忍他。1826年12月1日,卡尔不听贝多芬之劝,硬要去军队服役,贝多芬只好陪他上路。就是在旅途上贝多芬得了严重风寒,从此一病不起。他回到维也纳时,完全是个去日无多的老人。可是伯父卧床不起的消息传到卡尔那儿后,他竟无动于衷,依然自娱自乐。严重的肺炎过后,接着便是肝硬化,最后引起水肿。有的学者非常明确地说:实际上,贝多芬是被侄儿气死或逼死的。

贝多芬真的是死于酗酒所致的肝病吗?亦有人说他的耳聋和他在爱情上的失意使得他的身心遭受极大的创伤,由此而抑郁成疾。有关贝多芬的死因我们现在去探究似已无必要,我们对他更多的只是崇敬和景仰罢了。

达·芬奇与《蒙娜丽莎》之谜

在世界画坛上具有重量级地位的肖像作品——《蒙娜丽莎》,现在收藏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内。它的作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1452-1519年)。然而,围绕着这幅画和它的作者却有着令人不解的谜雾。

达·芬奇于1452年4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村,是个私生子,在继母和祖父的照料下长大。1468年10月,父亲带着他迁居佛罗伦萨,并把他送到大画家韦罗基奥的画坊里当学徒。从此,16岁的达·芬奇开始了拜师学艺的生涯。

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达·芬奇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这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出色的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他还是一个对解剖学、数学、透视学、工程学等学科有不少贡献的科学家;他在军事武器上也有不少发明创造,在航空、天文、地质、流体动力学等方面都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后人曾把达·芬奇遗留下来的壁画、写生、雕刻、科学技术设计稿等种种发明学说,统统输入电子计算机,测算了一下这一切要花费多少岁月。经测算,结果令人惊讶,这至少要经历74年创造性的生活。也就是说,达·芬奇至少得从7岁开始直到逝世前1分钟都在紧张、毫不间断地创作、设计、发明,这可能吗?

专家们对于达·芬奇作为一位天才画家是肯定的,但对于他是否是设计师和工程师,则争议和怀疑最大。有关达·芬奇的工程设计遗产,多由他死后多年才发现。而在他同时代人的所有回忆和所有达·芬奇的传说中,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据查阅文献,达·芬奇没有实验室,也没有一个类似发明家爱迪生助手那样的工作人员。但在他的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马斯·玛齐尼的怪人,也许这一切与他有关吧!

关于达·芬奇的疑点是相当多的,其中也包括他的名作《蒙娜丽莎》,这幅绝世的肖像画历经磨难。那些十分精湛的摹本也让它变得扑朔迷离。按正史的记载,1503年3月,佛罗伦萨的银行家佐贡多请达·芬奇为其妻子丽莎画肖像,1505年完稿,1506年在达·芬奇离开佛罗伦萨时从银行家的手中拿回了这幅作品,以后这张画像一直被珍藏在卢浮宫内。

1911年8月21日,是法国卢浮宫艺术馆清理内务的日子。3名清洁工模样的人从一间贮藏室走出,从容地携这幅世界名画逃之夭夭。“《蒙娜丽莎》被盗”成了当时最具爆炸性的新闻,不久以后就有至少6位美国人分别以30万美元的代价各自买到一幅《蒙娜丽莎》,他们都确信自己买的那幅是真品。虽然,两年后此画失而复得,但使得《蒙娜丽莎》的真品究竟何在成为谜团。

据说,全世界形形色色的《蒙娜丽莎》有200多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收藏有4幅。然而这些对一幅举世名作来讲也只是一层薄纱,真正的迷雾还有许多,比如《蒙娜丽莎》的生活原型到底是谁?

一种传统的说法是前面所述的佛罗伦萨银行家的妻子。据达·芬奇之友瓦萨里为达·芬奇所作的传记写道:“达·芬奇为佐贡多之妻蒙娜丽莎画的肖像用了3年才完成。现在此画为法国国王弗朗索李瓦一世所有,藏于枫丹白露宫。”但这一说法令人多处生疑,他描述说:“达·芬奇开始画这幅肖像时,蒙娜丽莎应该只有24岁……”然而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乃是40岁左右的女性形象,而且看不出拖了三年之久的痕迹。有人从油彩的层次断定,它是一气呵成之作。

在西方还有一种说法,即《蒙娜丽莎》的模型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位官员的第三个妻子。据说,这位贵妇人像一只关在金丝笼里的美丽小鸟,心中满怀孤独和哀怨。画家为了唤起她发自内心的微笑,特意请乐队在一边为她奏乐。1986年,美国《艺术与古董》杂志披露了一个更大胆、更新奇的说法,《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自画像,他们把达·芬奇的自画像和《蒙娜丽莎》按同一比例合并相叠,以画中眼睛瞳孔一致为准。结果发现这两幅画的眼睛、发脚线轮廓、双颊和鼻子均一模一样——《蒙娜丽莎》那不言而喻的笑容,恰似达·芬奇1518年对照镜子所作的自画像的形象。

但许多人认为这一点是不成立的,认为这一切只是巧合。从画本身到作画的时间来看,在1503~1505年,画家已是一位50余岁的老人,注重写实主义的达·芬奇怎么会开这么大的玩笑,把老态龙钟的自己转化为妩媚动人的少妇。另外,《蒙娜丽莎》那被人们喻为“永恒的微笑”,无论如何,人们也难以想像,这个最美丽的女人的最美丽的微笑是从一个男人的轮廓勾画而来的,这岂不证明,完美即为荒唐?

那么,《蒙娜丽莎》画的到底是谁呢?我们还不得而知……

哥伦布究竟是哪国人?

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1492年8月3日,哥伦布乘着这艘长仅二十多米的船,从巴罗斯港出发,航行七十天,到达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发现了美洲。

哥伦布虽然不是西班牙人,但他当年是在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和女王伊萨贝拉的资助下开始冒险生涯的,哥伦布也为西班牙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西班牙的骄傲。

可是,这位划时代的航海家到底是哪国人呢?中外各种史书上通常引用的说法是:克里斯托夫·哥伦布,意大利热那亚人,生于1451年。他的祖父乔凡尼·哥伦布住在意大利旧热那亚城以东5英里处的昆特镇,是一个经营毛纺织业作坊的手工业者。父亲多米尼科·哥伦布,学徒出身,开了一个呢绒作坊和一个小客店,是织布行会会员,在同行中有一定的威望。1445年,他与一位纺织工女儿苏桑那·芳塔娜罗莎结婚,六年后,哥伦布诞生在这个家庭中。关于哥伦布家庭和他的早期生活,人们知道得很少,只大略知道他曾在拉丁文学校学习,很早就出海航行了,还有过当海盗的记录。1476年,哥伦布移居葡萄牙,参加了葡萄牙对热那亚的一场海战,后来他向葡萄牙国王建议探索一条向西航行可以直通东方的新航线,但未被采纳。1485年,哥伦布移居西班牙,终于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资助,前往东方寻找黄金,结果发现了美洲大陆。他晚年贫病交加,1506年寂寞地死去了。意大利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把热那亚哥伦布少年时代住过的房屋列为文物,加以保护,成为了旅游胜地。

有人却认为这些事实不能说明哥伦布是意大利人,很早就有人提出异议。一种说法是,哥伦布本人从未明确宣布自己是热那亚人;他没有用意大利文写下任何东西,他给弟弟和他人的信及日记都是用西班牙文写的;他喜欢用西班牙语来拼写自己的名字,也希望别人这样来拼。这些似乎证明哥伦布是一个曾经居住在热那亚的西班牙犹太人。但是,也有的说法是哥伦布之所以没用过意大利语,是因为他的母语利古利亚方言并不是一种书面语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