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子经典
13379000000055

第55章 外国名人家教智慧实例(4)

13.引导孩子前进

阿仁·甘地是印度名人圣雄·甘地的孙子。阿仁·甘地8岁那年,他跟随祖父来到南非,在当地一所小学读书。由于肤色不同,班上的白人和黑人小朋友经常欺负他。小阿仁非常愤怒,他在心中暗暗发誓:等我锻炼好身体,我会“以牙还牙”,一定要叫你们知道我是谁。于是,他开始刻苦地锻炼身体,准备将来报仇。圣雄·甘地得知此事后,语重心长地对小阿仁说:“愤怒就像电流,滥用会造成危害,运用得当则成为有益的能源。与其受愤怒所左右,不如控制怒火,用在造福人类的事业上。”甘地的一席话,终于让小阿仁消除了以暴制暴的错误想法。

还有一次,小阿仁在家里做完功课,顺手把用短的铅笔扔到窗外,恰好被圣雄看见了,于是他要小阿仁把丢掉的铅笔捡回来。阿仁把铅笔捡回来后,圣雄又教育他说:“铅笔虽小,但也是耗费天然资源做成的。如果不加以爱惜,就是糟蹋大自然的恩惠。现在人们动不动就花钱消费,但是,过度的消费就是浪费资源,也等于是漠视世界上贫困的人们。这就如同对民众施加暴力一样。”通过这件小事,小阿仁明白了“过度的消费也是一种浪费”的道理,并从此养成了节俭的良好习惯。

阿仁的父亲马尼拉勒是老甘地的次子,他也很注意家教的方法。阿仁16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开车送父亲马尼拉勒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开会。到达开会地点后,阿仁与父亲约好碰头的时间和地点,便把车子交给车厂检修,自己则跑到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的情节很吸引人,等影片结束,阿仁才发现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半个小时,便赶紧取了车子开到与父亲约定的地点。这时,马尼拉勒早已等候在那里。阿仁怕父亲责怪,便撒谎说是修车耽误了时间。谁知马尼拉勒已同车厂通了电话,阿仁的谎言当即被戳穿。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马尼拉勒并没有责备阿仁,而是说:“今天你缺乏讲真话的勇气,这是我平时管教无方,我决定走路回去好好反省。”

此时,天已经黑了。马尼拉勒默默地走在泥泞的乡间公路上,阿仁只好开着车子慢慢地跟在父亲身后,用车灯为父亲照路。他们就这样在路上走了整整6个小时。望着父亲艰难行进的背影,阿仁十分后悔,他决心以后再也不说谎了。

如果马尼拉勒当时只是简单地把阿仁责骂一顿,阿仁很可能会想,下次撒谎的理由要更高明点,别再出纰漏。而马尼拉勒采用这种自责的方式,却让阿仁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14.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四届的总统。

他出身于富豪家庭,父亲学过法律,又经过商,很有钱。罗斯福的父亲和母亲相差26岁,当罗斯福出生时,父亲年龄已经很大了。罗斯福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可是很早就离家在外,罗斯福的降生给这个本来就十分幸福的家庭又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幼小的罗斯福成为父母关注的中心。然而,罗斯福的父母并不娇惯他,而是严格地管束他,特别是罗斯福的母亲。

母亲为小罗斯福安排了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7点起床,8点吃饭,跟家教学习二三小时后休息,下午1点吃饭,午饭后又学到4点,休息(自由活动)。

小罗斯福游戏时总习惯于自己是赢家,为了教育他,有一次母子玩一种棋类游戏,母亲故意不让他,接连赢了儿子。小罗斯福生气了,母亲故意不去理会,并坚持让儿子道歉。结果,小罗斯福认输了。

严格教育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儿童尤为重要。人生要经过许多磨难,特别是要成就大事业。如果只会享福,不能受苦,这样的人将不能立足于社会,更不能为社会献身,为他人造福了。因为这样的人只能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心理永远不去成熟。

罗斯福的家庭是民主的。小罗斯福不满意母亲制定的严格作息制度,一次他提出了抗议,要求母亲给他“自由”。母亲认真地考虑了儿子的要求,允许他“自由”一天。到了晚上,6岁的儿子满身灰尘,一脸疲惫地回来了。这一天儿子去干什么了呢?母亲没有过问。

罗斯福的母亲知道尊重孩子,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严管不等于束缚,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使孩子在无拘无束中松弛一下,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处的。

15.在诗歌声中成长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德国文学史上的泰斗、欧洲著名的作家,被恩格斯推崇为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歌德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知识广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造型艺术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都为人类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他8岁就能阅读德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多种文字的书籍,14岁开始写剧本,25岁发表了后来风靡全球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他完成这部小说,仅用了4个星期的时间。人们称歌德是个天才,事实上,歌德的才能并不是天生就有,他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靠他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和本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歌德的父亲是裁缝师的儿子,家境殷实,受过高等教育,曾获莱比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当过地方官。他爱收藏书籍和美术作品,还在家中摆满每次旅行所带回的纪念品。在这种家庭环境里,歌德耳濡目染,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

歌德是家中惟一的男孩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从他出生起,就有计划地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当歌德还是婴儿时,父亲就抱着他去散步,还经常跑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有意识地让他多接触自然。在路上,父亲总是耐心地给小歌德讲解遇到的各种事物,培养他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使歌德获得不少自然知识,歌德小小年纪便知道许多植物和动物的名称和生性特点。

后来歌德专门研究过自然科学,曾发现人类鄂间骨。并撰写有关植物形态学和颜色学的论文。歌德一生,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在父子俩休息的间隙,父亲为歌德朗诵歌谣。这些歌谣既好念,又易为儿童接受,每次外出歌德都能背上一两首。随着外出次数的增多,歌德的口语能力也不断提高。

歌德稍大一些,父亲带他到各地旅游,每经一处,父亲总是讲讲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如果旧地重游,要求歌德将所知内容复述一遍,以加深记忆。旅游使歌德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从歌德4岁开始,父亲亲自教他读书识字,而且请了好几位家庭教师传授他多种语言。歌德经常与邻家的孩子共同学习。他们都对作诗感兴趣,于是约定每星期日聚会,每人都把自己做好的诗拿来给大家看,由大伙评判。歌德的诗总是被小伙伴们评为最优。

在歌德家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小歌德站在椅子上,面对观众用稚嫩的童音做演讲。这些观众,是歌德的父亲为了训练儿子的口才,特意找亲朋好友充当的。刚开始,小歌德对着那么多大人有些害怕,说话也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变得口齿伶俐,演讲起来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

歌德的母亲出身显赫,是法兰克福市长的女儿,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爱好文学,平时喜欢给儿子讲故事。为了使歌德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每到关键处,小歌德正听得津津有味时,她故意停下来,要他自己设想下面发生的事。如果歌德猜得不对,也不说出答案,而让他继续想,直到找出合理的答案为止。歌德丰富的想像力和构思能力就是那时培养出来的。歌德7岁编出饶有诗趣的《新帕利斯》童话,与此不无关系。

歌德的外祖母对这个小外孙疼爱有加,为逗歌德开心,她甚至请人在家中演木偶戏,还送歌德一套表演浮士德故事的木偶戏玩具。歌德和其他孩子便兴致勃勃地排演这个剧目,并且拉来一批小观众,可没多久,演员连同小观众都厌烦了,来来去去老演一种剧目确实没意思。他们决定自己动手做行头、装饰,自己编剧本排演。

歌德后来在回忆录上写道:“这种儿童的玩艺和劳作从多方面训练和促进了我的创造力、表现力、想象力以及一种技巧,而且是在那样短的时间,那样狭小的地方,花那样小的代价,恐怕更没有别的途径能够有这样的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