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子经典
13379000000014

第14章 智能教育——培养一个“天才少年”的基础(4)

拉加扁医生说,婴儿出世后一天到晚都在睡觉,而且睡饱就喝奶,喝饱后又继续睡。这种自然行为对许多父母而言是“乖宝宝”的表现,但是对美国的专家而言,却是不明智的做法,因为这会白白错失了提升智商的良机。他说,脑科专家们以往总认为,一个人的头脑要是越多皱折,就显示他比别人聪明。然而,他们最近却一改上述说法,因为他们发现智商高达130点的天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脑部皱折和智商100点的普通人的并没两样。前者的脑部并没有出现更多或者更深的皱折。

医学人员发现,智商的高低其实取决于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所建立的衔接桥梁的多寡。当一个人的脑细胞出现大量交流活动时,其智商就会比一个脑细胞与细胞之间缺乏沟通的人来得高。拉加扁医生说:“婴孩最关键性的时刻就是在出生后的头两年。很多家长在这两年内总是让孩子尽量睡觉,甚至每天让他们睡上17~19个小时,而且还自豪地到处夸奖自己的孩子很听话、不会吵闹。”这根本就是错误的认知。一味地让孩子睡觉简直就是把孩子当成一盆盆花草植物来养育,对孩子脑细胞的发育并没有多大用处。做父母的应该好好利用时间陪婴儿玩耍、对他们说话,让他们学习辨认各种声音。“研究显示,要是父母经常和孩子沟通,孩子长大后将会比较懂得利用言语来表达自己,当然也比较聪明。”

12.离异家庭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

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智力开发要进行早期干预,当然以下这些干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普通家庭的孩子:

1加强口语刺激。这不仅有利于加强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扩大感知觉的刺激范围,加强注意的广度,提高记忆的效果,而且也有利于思维的提高和想像的丰富。刺激的方法主要有:多与孩子交谈、让孩子模仿大人说话、鼓励孩子用正确的口语表达自己的需要、积极创造孩子彼此之间进行口语交往的情境和条件。

2重视智力游戏。游戏是孩子的主导活动。通过游戏,孩子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想像等能力能显著发展起来,如视觉敏感度显著加大,记忆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等。

3组织观察活动。这对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发展观察力,培养记忆力,提高思维水平,促进言语的发展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尽量多地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在观察过程中指导孩子掌握观察方法,要求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见所闻,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编讲益智故事。故事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不但能扩大知识面,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语言要明白、通俗、生动,要讲究故事的智力价值,发挥益智功能。

5抓好早期学习。学龄前孩子学习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开发智力。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不能够把学习和游戏完全分离开来,因此,以游戏为手段抓好早期学习十分重要,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增强注意力,增进思考力,提高记忆力,同时获得相应的知识。

6鼓励孩子提问。好问是孩子特有的强烈好奇心的表现,也是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大好时机。因此,既要在孩子发问时回答好孩子的问题,更要积极启发孩子提问,引导孩子扩大提问的范围,帮助孩子提高提问质量,形成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13.手指锻炼与幼儿智力开发

日本有位学者曾说过:“如果想培养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锻炼手指的活动能力,由于手指的活动而刺激脑髓中的手指运动中枢,就能促使全部智能的提高。”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人体内的各个器官,每一块肌肉,都在大脑皮层中有着相应的“代表区”,而手指的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又占据了较为广泛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神经中枢都是由神经细胞群组成。当一个人的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能够激发这些细胞群的活力,使动作和思维的活动能保持有机的联系后相互对应。因此,手的动作越复杂,就越能积极地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难怪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并且,还把手比喻成大脑的“老师”。那么,未满周岁的儿童怎么活动双手呢?

父母可以在孩子睡醒后的活动时间里,给孩子递一些彩色鲜艳的易于拿、抓的玩具,让小婴儿练习抓、拿的准确性。有人在托儿所里曾作过这样的实验,把未满周岁的婴儿分成两组:一组有意识地让婴儿进行抓、拿等训练,另一组任其自然发展。结果无论是反应能力还是理解能力,前一组都比后一组强得多。所以,无论是婴儿的父母,还是托儿所的老师,都应该重视宝宝这个时期手指的锻炼,以提高婴儿的智力。

14.筷子与智力开发

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对我们日常进餐使用的筷子,作过高度评价,他说:“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奇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杠杆原理,它是人类手指的延长,手指能做的活,它都能做……西方人大概到十六七世纪才发明了刀叉,但刀叉又怎能跟筷子相比呢!”

筷子是我国独特的一种餐具。它作为中华文明古国传统的饮食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据记载,早在3500多年前的春秋占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筷子。用筷子是手的复杂而精细的动作,必须用力得当和动作协调。才能夹起食物并送至口中。科学家研究表明,用筷子夹食物,牵涉到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运动。科学家研究证实,人的大脑皮质和手指相关连的神经所占面积最广泛,大拇指运动区相当于大腿运动区的10倍,可见手和大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头上。”有位对手脑关系作过多年研究的学者指出,要培养聪明伶俐、才智过人的儿童。就必须让他们锻炼手指的活动能力,因手指活动能刺激大脑皮质运动区,促使某些特殊、积极而富于创造性的区域更加活跃。进一步增强大脑的思维能力,手脑并用的结果,必然使儿童心灵手巧。

有人调查50个不同层次的家庭,让家长回顾其子女用筷子进餐开始的时间,发现在72名子女中9人用筷子进餐极早,结果其中5人考上大学,3人考上中专,后来8人做专业技术工作,1人做普通工作;其余63名用筷子较晚,结果他们只进入普通中学学习,其中59人从事普通工作。由此可见,用筷子早晚与儿童智力开发关系密切。

日本将筷子视为国粹,把日本人机灵胜过西方人归功于筷子。日本社会上出现用筷子热,还规定每年8月4日为筷子节,文部大臣提出恢复使用筷子,90%以上学校在午餐桌上收掉勺和叉子。而放上筷子,并要求家长协助,让孩子在家里也使用筷子进餐。作为筷子故乡的我国,更应当鼓励儿童用筷子进餐。孩子到了两三岁时,他们自己也不满足用小勺进餐,喜欢模仿大人吃饭的动作,有拿筷子的要求,作为家长就应当因势利导,让孩子用筷子进餐。

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皮质细胞在3岁时已基本分化完成,故此期是儿童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应对3岁前幼儿开展早期教育,以便更好更快地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开发智力,让儿童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作为训练手脑并用的内容之一。然而有些家庭迟迟不让孩子用筷子进餐,主要因孩子用筷子不熟练,边吃边掉饭粒,吃得太慢,于是家长老是让孩子用小勺进餐,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对的。

15.影响孩子智力的九大因素

1轻视早餐。吃高蛋白早餐的孩子,在课堂上最佳时间维持较长,而吃素食早餐或不吃早餐的孩子,思维活动明显不如前者。长期不吃或吃不好早餐,会导致智力下降和思维迟钝。

2选食不当。油条、煎饼等含添加剂较多的食品,经常吃会造成记忆力下降;习惯吃过咸食物会损伤动脉血管,影响脑供血。

3营养不良。偏食或饮食单调会造成某些营养素的缺乏,进而影响智力的发展。

4傻吃傻喝。进食越多胃肠需要的血液就越多,大脑血液就相对减少;而且过量的高脂肪在代谢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量与大脑“争饭吃”。

5被动吸烟。被动吸烟会造成儿童厌食,影响智力发展。

6心理障碍。孩子对学习的反感、焦虑使大脑成天模模糊糊。

7头发过长。人的头发的营养全部来自脑部,如果头发过长,所消耗的营养素势必要多,脑部便会出现营养危机。

8长期便秘。大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会产生有毒物当这些有毒物质超过肝脏解毒的承受能力时,多余部分将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进入大脑毒害中枢神经,导致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

9懒于运动。脑子越用越活,用得越少越易老化,因此要引导孩子多动脑、善动脑、勤用脑,脑子才会越用越灵,智力才会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人才会越来越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