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大传(全集)
13378800000077

第77章 摩根(3)

哈利生政府的《白银购买法》在企业界中引发了大地震,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而摩根却不失时机,运用他那称为“摩根化体制”的企业改组的战略手段,为庞大的摩根金融帝国带来了鸿运。

不过,值得承认的是,这是近代极为合理的战略。

很微妙的是,一如贝克在甲板上所预料的那样,这次摩根完全是冠冕堂皇地、救世主般地介入因破产而出现赤字的铁路股东及债权儿没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掠夺者。

摩根为了制定这个战略,可以说是费尽心思。据说,他的这个战略的实施,有5种方法及阶段,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了。

第一,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必须以具有纤细神经、属于勤勉型的柯士达为该小组的主将,深入财产管理人手上的铁路企业内部,对财务状况进行彻底调查。然后推算出最低收入,定下改组的期限。将股票置于无红利的状态,实行负债(公司债及银行借贷)的负评价。利息的支付暂予搁置,股票红利也是如此。这样一来,那些股东与债权人终究会认为,这种做法或许会给他们带来一线光明。反正横竖都是要因破产而一无所有,不如来一回“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此,他们宁愿把希望寄托于摩根的手腕,满心期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恢复生机。

第二,通过第一条这一针强心针,使旧股东的已幻灭的梦复苏之后,开始实施增资计划,给予他们再投资的机会,不过,这一条的实施关键在于“信誉”。因此,摩根才如此挖苦心思地拉贝克上船。他当时也的确说得不错,只要有贝克入伙信誉就会增加3~4倍。第一国家银行素来以信誉而著称,只有他的介入,才能给摩根的全盘计划带来良好效果。这样一来,无疑给人又注入一剂迷幻剂,给人产生背后有国家银行当靠山的错觉。殊不知,连贝克本人都成为摩根的掌中之物。

第三,优先股的发行。这是美国的惯例,日本的日立造船也曾如此做过。当利润产生,改组完成之时,对旧股东支付红利后,最重要的是,约定分红的股票,必须以低价格发行。

依照惯例,优先股发行必须通过高价形式,这是一种常识。但这里摩根却背道而驰,以低价发行优先股。优先股发行之后,就该轮到分红顺位的普通股了,那么,它们何时发行呢?虽然存在着这一个问题,但摩根还是彻底地执行这种发行优先股的减价战略,究竟有何用心呢?

第四,在改组的手续费方面,收取极高的契约费。其收费之高,是投资银行处理一般业务的公债、公司债及股票发行的手续费所无法比拟的。摩根在完成了里士满终站公司及北太平洋铁路的改组之后,又接手了背负1500万债款的伊利铁路。

摩根在基本手续费50万元的基础上,又追加了200万美元的改组费,因而被称为“高医疗费”。不过摩根在这点上自有他自己的见解:

“假如病治好了,还算是便宜的呢。若死了的话,岂不是化为乌有?”

说是这么说,其实这是哄人的话。倘若真是信心十足,那么摩根本人——这位财大气粗的医生,为什么面对被低估的公司债,及以低价发行优先股的这贴特效药摆着,却不“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先喝而后快呢?

第五,当上述手续都准备就续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派出自己的人介入各铁路。就如在海盗2号的甲板上与贝克密约一般,摩根让四五个得力人员组成企业介入小组,即所谓的“信托委员会”,他的权限要在股东大会之上,俨然一个太上皇。

因此,即使有人责难说,“摩根化体制”并不是什么救世主,而是在不折不扣地“巧取豪夺”,摩根仍然要一如既往地继续他的铁路改组。

由于执著地追求,加上方法得当,“摩根化体制”势如破竹。除了伊利铁路、里丁铁路、新泽西中央铁路、宾夕法尼亚铁路、拉卡瓦纳铁路、特拉华·哈得逊铁路、乞沙比克·俄亥俄铁路之外,还有新英格兰东北部的各铁路及南部的已破产,经营赤字的几条铁路,都在世纪之交时,依序完成了“摩根化体制”。

由于贝克为其所用,摩根确实捞到不少好处。宾夕法尼亚铁路和第一国家银行,贝克所租的乞沙比克·俄亥俄铁路联结,已经可以延伸到东海岸,纳入纽约中央铁路体系了。

所以说,摩根财团光铁路干线就控制了67000哩。

如今,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清楚地表明,“铁路大王”的这顶桂冠戴在摩根头上最合适不过了,他的这个称号,几乎可以和洛克菲勒的“石油大王”的美誉相比美了。

由摩根领头掀起的“摩根化体制”的铁路改组大战,是因夏曼的《白银购买法》导致的经济不景气(1893)而开启的。在美国史上,这虽然只是如昙花一现般短暂,但是,似乎胜负却早已定局,不可抹杀,为后人所称道。

之后,摩根又跃马横枪,开始了另一场在西海岸的战争。

与洛克菲勒联手的是爱德华·哈利曼以及顾尔德二世,构成了这场战争的强大的对立面阵容。

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摩根不得不经常意识到他们的存在了。

也就是说,应如何与和哈利曼联手的洛克菲勒及他的那位身为市银行总裁的史提曼作战呢?

令摩根头痛不已的是,他的劲敌并非就此二位。他的另一个难题是,对于卡内基——这个在匹兹堡筑起钢铁王国,俨然一幅“钢铁大王”派头的、被他视为眼中钉的男人,应如何取而代之呢?

在摩根发达的大脑里,装着无比庞大的计划。为了这些计划,他必须付出极大代价,将一个个强敌打倒,踏在地上。虽然如此,他的信念还是那么的执着。

因为《夏曼白银购买法案》的冲击,美国企业界受到沉重打击。前面提到的铁路业30多家公司同时破产就是一例。经济恐慌直接影响着美国政府,大量的黄金流往伦敦,国库里黄金几乎空空如也。

结果,摇摇欲坠的哈利生内阁倒台了。新任总统是克利夫兰(第24任,民主党,1893年二度就任)。

克利夫兰一上台就面临着如此棘手的问题,为了能控制住局面,站稳脚根,不得不向摩根等人求得一些帮助。

于是,摩根被总统先生邀请到了白宫。总统要求他与罗斯查尔合组辛迪加,起中流砥柱作用,使流回伦敦的黄金重新再流回美国。

这里需要补上一段插曲,那就是此时摩根如何以桀傲不驯的态度,与总统进行交涉。

为了救济金库空虚带来的经济恐慌,就必须立即筹集到一笔巨额资金。政府财政当局的算盘稍稍一估计,当初绝对需要的目标金额就是一亿美元。

不过,民主党政府认为,发行一亿美元公债,将黄金从伦敦唤回似乎太冒风险,对他们并不利。于是,他们决定避免使用这一常规手段。

当时的财政部长卡利史尔自有他的盘算:他计划只发行5000万美元的公债,其余的半数则委托美国国内银行的存款。然而,似乎打错了算盘,因为在这般恐慌萧条下,任何市银行自顾不暇,理所当然地将这位财政部长的呼吁拒之门外。

白宫不禁陷于无尽的困窘之中。因此,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卡利史尔财政部长使出了苦肉计。他以超出面额的117点,公开募集5000万美元的公债(年利率5%)。

这一招打破了投资金融界的惯例,还着实奏了效,一一欺瞒了投资银行。也因此重创了摩根后脑勺,摩根极为愤怒。对那些胆敢在老虎身上拔毛的家伙,他怎么能够这么轻易地放过呢?

卡利史尔急急忙忙赶到纽约,召集银行家,请求他们的协助。但纽约的银行界对民主党政权也是白眼相看。

碰了一鼻子灰之后,卡利史尔财政部长又拜访了市银行总裁史提曼,哀求到:

“摩根说,他自己要认购全部的公债,要不然就完全拒绝认购——就这么简单,没有任何余地。我们绝不能委托给那个盛气凌人的家伙的。你就设法认购一些吧,到时一定会以一般的公开募集来偿还给你的。”

面对着这位财政部长的低声下气的苦苦哀求,史提曼只有先把他打发走才是。他急忙从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帐中,提出了2000万美金,汇到纽约,把黄金注入空空如也的国库中,抑制政府的破产。但这样做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不知是出于将钱扔进水里的惋惜,还是怪摩根袖手旁观,守株待兔,史提曼匆匆找到摩根,促请他再加考虑。

“你也融资2000万元吧?我已经出了2000万元了……”

摩根颇觉意外:

“你那2000万元钱是从哪里融资的呢?”

“标准石油。”史提曼苦着一张老脸。

“你们……恕我眼拙,不知你们是伟大的爱国者。”摩根只有摇头苦笑。

摩根再次被总统召入白宫,互相摊牌。那些讨厌的新闻记者们早已闻风而动,守在白宫门前。为了摆脱这些家伙喋喋不休的纠缠,避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摩根神不知、鬼不觉地避开睽睽众目,秘密地进入总统办公室。即使这次是和总统面对面地交谈,摩根也没有丝毫松动,仍然固执已见:

“除了我和罗斯查尔组成辛迪加,使伦敦的黄金重新流入国内之外,似乎没有第二种办法来解救陷于破产状态的国库了。现在,正有人要求从我手头提取1000万元美金的黄金,要不要我立刻在这里拍电报,现在立刻汇到伦敦去呢?”

摩根知道,若不使出硬的一手来,白宫是不会轻易就范的。因此,在同总统面谈时,也就“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顾小节”了,单刀直入,步步进逼。

在这种强迫之下,克利夫兰总统的新陈代谢似乎加快了不少。几乎每隔15分钟,就要离席而去。

实际上,他并没有去洗手间,而是去和在另一室的卡利史尔财政部长商量对策。

总统讨厌雪茄是出了名的。因此,在摩根进入总统办公室之前,就有好心人向他嘱咐道:

“请千万别抽雪茄。”

摩根此时烟瘾难耐,瞅准总统每隔15分钟离席而去的空档,开始“嘶叭!嘶叭!”地抽起粗雪茄。总统办公室笼罩在一片蒙蒙的烟雾之中。

过足烟瘾之后,摩根靠在座椅上,翘着腿,眯着眼,等待总统的回来。他相信,总统不会不做出明智的选择。

不久,克利夫兰总统折了回来。摊着双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他跟财政部长协商了半天,认为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先接受了摩根·罗斯查尔辛迪加的提案。

在这一瞬间,摩根一定暗地得意道:

“我才是真正的爱国者啊!而不是史提曼和洛克菲勒。”

白宫在华尔街面前甘拜下风了!

钢铁大王的钢铁王国

摩根财团花4亿美元买下了卡内基钢铁大王的帽子。新成立的美国钢铁公司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工业公司,是美国名副其实的“钢铁王国”,公司控制着全美钢铁生产的3/5。

19世纪末,摩根财团如日中天。1890年4月,吉诺斯·摩根因车祸去世。在新的合伙协议中,摩根成为J·S·摩根公司的高级合伙人,接替父亲管理公司事务。1894年,在安东尼·德雷克歇去世一年后,德雷克歇——摩根商行更名为J·P·摩根公司。从此,摩根公司就成为摩根财团的核心和大本营,对美国许多大银行和大工业公司发号施令,爬上了华尔街金融霸主的宝座。

摩根财团的影响遍及世界,当各国政府遇到财政困难需要发行巨额债券时,首先考虑的人选都是摩根财团。1898年美西战争结束后,为美国政府承销2亿美元债券;当墨西哥政府因无力偿还西班牙旧债而到了破产的边缘时,为其发行了1.1亿美元国债;承购了阿根廷政府7500万美元的国债,防止了阿根廷发生革命和恐慌;在1899年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后,摩根财团甚至成为号称全球第一帝国的日不落大英帝国的债主,认购了1.8亿美元的英国国债。摩根财团堪称是世界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