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点
1.社会分层的含义及标准
2.社会流动的含义及类型
3.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4.合理的社会流动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们以群体的形式生活在社会中,由于所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均,使得人们的社会身份、地位有了很大差别,于是芸芸众生便分出了三六九等,从而形成了社会的分层结构。但是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在社会位置上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依靠自己的知识、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社会地位;有的人则安于现状,不着眼于未来,不更新知识,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被淘汰,这就是社会的流动。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希望同学们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得到一些启发,那就是树立好人生目标,规划好职业生涯,今天学好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明天走上社会做好准备。
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层的含义
分层原是地质学术语,是地质学家在分析地质结构时用来指地质结构不同层面的专用名词。在人类社会中,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等问题,出现了社会分化及社会差别的现象,导致社会不平等,使得人们的生活像地层构造那样呈现出高低不同的若干等级层次,于是社会学家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要理解社会分层,我们必须提到社会分化、社会阶级及社会阶层。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社会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都是由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
所谓分化是指事物由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在任何社会中,成员之间、社会各部分之间不可能完全相同,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在这里,所谓的社会单位可指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也可指社会机构。社会分化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两种,水平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不存在不平等的分化。如大学生毕业后有的从事教育工作,有的从事行政工作,有的进入经济领域,虽然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群体,但他们的收入、权力、生活方式没有明显差别,处于同等地位。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不平等的分化。如同时参加工作的同学,若干年后有的成了高层管理人员,有的下岗失业,他们的收入、权力及生活方式有了明显的差别,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由于垂直分化使得社会成员之间出现了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和不同层次的差别。所以,社会学更重视垂直分化的研究。
社会学将事物之间有相同特点的现象称为同质性,而将事物之间相互不同的现象称为异质性。
社会分层是与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生产的东西仅能维持简单的日常生活需求,没有剩余产品,人人都要辛勤劳动,过着原始的平等生活,没有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之分,也就无所谓社会分层的问题。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劳动出现了分工,生产出的产品除了能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需求外还有了剩余。剩余产品的出现不仅使商品的交换成为可能,也使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成为现实,私有制就建立起来了。占有较多生产资料的富裕氏族成员就将贫困的氏族成员变成了奴隶,于是产生了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两个社会地位悬殊的阶级,即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阶级就是指依据社会资料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社会集团,他们在社会中所占的地位不同。阶级的出现就意味着社会出现了分层,因此,社会分层与社会阶级的产生是同步的。
与阶级一词密切相关的概念是阶层。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及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阶层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同一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如农民阶级可划分为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二是泛指具有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如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阶级的划分主要以经济因素为标准,但阶层的划分具有多元性特征,不仅指经济方面的不平等,也包括政治、社会生活方面的不平等。
如有的社会群体在社会权力系统中有较高地位,有的社会群体在社会权力系统中几乎没有地位;接受不同教育水平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等,这些都是社会阶层的表现。总之,社会阶层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中。
收入不均是社会阶层化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分层的实质就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
社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会中的人们分成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社会分层包含“分”和“层”两个方面,“分”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属或集团;“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而划分的类属或集团之间存在着高低有序的关系,即存在着纵向层次。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类属或集团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具有相同的地位,而不同的类属或集团不一定是分层,如科技领域与经济领域。只有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成高低有序的类属或集团才是分层,如高层管理人员与下岗职工。所以,社会分层其实是社会垂直分化的结果,其实质所反映的就是人们在社会资源占有、社会声望、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平等,体现的是等级制的地位结构。
社会是一个系统,分化是必然的。社会分层把社会分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对社会分层的研究有助于党和政府制定和贯彻各项方针政策,正确处理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改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社会分层的标准
分层的标准是多样的。一般来讲,只有那些对人们的心理和生存产生较大或持续影响的因素,才能作为分层标准。目前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
收入差距是社会差别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其他社会差别的经济基础。按照这个标准,高收入者构成社会上层,中收入者构成社会中层,低收入者构成社会下层。收入分层比较容易操作,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收入差距不仅关系到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习惯,还影响着社会的安定。
(二)职业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收入、权力和声望等大都根植于职业,一旦获得了某种职业,同时也就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在现代社会,职业环境、职业声望、职业活动的范围和性质不仅影响着在职人员的社会行为,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流动的方向。职业被看作是划分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之一。
(三)权力
权力意味着对资源的运用能力和对他人的制约和影响能力。权力的大小是社会差别的重要标志,在许多情况下权力资源发挥的作用往往超过财产、收入。权力常被看作政治地位的象征,政治权力最大的是社会上层,中等权力拥有者为社会中层,社会下层没有权力。
(四)教育程度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程度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征。科技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复杂劳动职业需要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员来承担。很多国家在招工、用人时,都将其教育程度看作是重要的依据。教育程度直接影响人的知识、技术、能力、价值观以及修养程度等,并且能够全面地、持续地影响人的一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程度对人的职位、权力、收入、职业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五)声望
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必须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声望标志着一个人潜在的影响力,因此也常作为分层的标准。声望标准不是独立的,是教育水平、收入、权力等多种因素的折射和反映。
三、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分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代替了计划经济体制,原有的社会群体利益被打破,社会资源重新组合,社会分化在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展开,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社会分层结构越来越复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课题成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2002年版)中,陆学艺等人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状况进行了分析,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标准,将中国社会群体划分为十个阶层。
(一)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约占2.1%。中国的社会政治体制决定了其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
(二)经理人员阶层
经理人员阶层是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约占1.5%。这一阶层的成员都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他们也有较高的政治社会地位。他们支配着大量的经济资源,是市场化改革中最积极的推进者和制度创新者,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现代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
(三)私营企业主阶层
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约占0.6%。这个阶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政治地位无法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之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实践者和重要组织者,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
(四)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是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约占5.1%。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之一,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之一,还是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及意识形态的创新者和传播者,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激励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五)办事人员阶层
办事人员阶层是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约占4.8%。这一阶层的成员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后备军,也是现代社会中间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个体工商户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是指拥有较少量私人资本(包括不动产)并投入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而且以此为生的人,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约占4.2%。这个阶层是经济改革的产物,是市场经济中的活跃力量。
(七)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是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和体力劳动的工作人员,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约占12%。这一阶层与城市化的关系最为密切。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推进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阶层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八)产业工人阶层
产业工人阶层是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约占22.6%,其中农民工占产业工人的30%左右。这个阶层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
(九)农业劳动者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一个阶层。该阶层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收入来源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这个阶层几乎不拥有组织资源,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往往也低于上述所有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比较低。纯粹的农业劳动者和以农业为主业的农民在劳动人口中所占比例,已经从1978年的70%以上减少为1999年的44%左右。
(十)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是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约占3.1%。这一阶层的许多成员处于贫困状态。
从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构成来看,还是一种底层大、中间层小的“金字塔形”结构,而不是中间大的“橄榄形”结构,这不是一个公平、开放、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缺乏一个充当缓冲机制的庞大的中间阶层。这种结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应,还存在着引发社会危机的不稳定因素。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指引下,适时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并在医疗卫生、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农业税的减免和新农村建设方面朝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转变,这缓解了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冲突。在公务员制度和政府机构改革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地位相悖正在向地位一致的方向转变。
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结构,它有庞大的社会中间层,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从事着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并享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收入。而传统的社会阶层结构是顶尖底宽的“金字塔形”结构,极少数人居于社会上层,绝大多数人处于社会下层。
(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