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会学基础
13377300000011

第11章 人的社会化(4)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角色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为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是指在社会中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当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某种社会地位,与此相应他也就获得了某种社会角色,如优秀运动员、科学家等。在现代的开放社会中,人们通过努力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地位和角色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可以划分为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自觉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观众,因而会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如教师就是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授教育感染学生。不自觉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一般来说,当形成自觉角色的那些因素不存在时,人们就容易形成不自觉的角色。如少男、少女没有意识到一个家庭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出现了早恋甚至成为未婚父母亲的现象。

3.根据社会角色规范化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规定性角色是指对角色的行为、行为规范和标准有明确而严格规定的角色,它具体指出了角色承担者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即对承担这种角色的人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规定性角色多数是以法律、纪律、规章制度等形式明确标示出来的,特别是对某些重要职位的要求更加具体和严格,如政府公务员、警察、法官、军人、医生等。开放性角色是指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如亲戚、朋友、顾客等,他们的行为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4.根据社会角色追求目标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如从事经营性活动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人、企业家、经理等。表现性角色是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品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如教师的教书育人、医生的救死扶伤、慈善家的慈善行为等。

二、社会角色的扮演

社会角色的扮演是指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照特定角色的行为规范去履行角色的权利和义务的过程。人们每承担一种角色就会以某种形式去扮演,这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也是他们获得应有的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的机会,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一)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也称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亦即对该角色所规定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人们在承担了某一社会角色时,首先遇到的就是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例如当某地发生了治安案件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拨打110叫警察前来处理;当某人生命垂危时,人们就期望医护人员能争分夺秒尽全力挽救生命,这就是社会对警察、医生角色的期望和要求。角色期待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它能影响一个人的角色行为,为了更好地扮演社会角色,人们应尽可能正确地了解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望。

(二)角色领悟

角色领悟也称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要求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每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价值观念以及所处环境有所不同,所以对同一社会角色的理解常有差别。正是这种不同的角色领悟形成了千差万别的角色行为,如有人认为当干部是为人民服务,有人则认为当干部是为自己谋福利。角色承担者应更多地参照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来调整自己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尽量缩小自己的理解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三)角色实践

角色实践也称角色行为,是指人们在履行特定社会地位规定的行为模式时的实际表现,它是角色领悟的进一步发展。任何角色都只有通过人的行为才能表现出来,而人们的行为除了受角色领悟的影响外,还受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角色领悟与角色实践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实际角色行为与社会期待的角色行为也会有一定的差距。比如人们期望护士是在患者面前永远带着微笑并且技术熟练的白衣天使,假如一名护士在患者面前面无表情、态度生硬、技术欠佳,那么她的实际角色行为与社会期待的角色行为相距甚远,她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护士。

三、社会角色的失调

人们社会角色的扮演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在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甚至失败,这就是社会角色的失调现象。

(一)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个体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内部或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顺利进行的现象。它包括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是指一个人所扮演的同一角色内部发生的冲突。比如一名推销员为了推销出产品,应当向顾客宣传其产品的优点,少说缺点,但为了对顾客负责,也应当说明其产品的缺陷,这样必然会影响他的销售,从而将他置于内心的矛盾冲突中。角色间的冲突是指一个人所担任的几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和冲突。每个人都有多个社会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相应的规范要求,当这些要求不一致时就会使角色承担者陷入矛盾境地,中国文化中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就指的是角色间的冲突。

(二)角色不清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的现象。造成角色不清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急剧变迁,一是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新角色,这些新角色的行为规范和社会期望往往是模糊甚至是充满争议的;二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一些社会角色会产生一些新内容,新内容与过去该角色旧的行为规范往往会有一些冲突和矛盾,于是角色不清就产生了。如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中学生应该艰苦朴素,专心读书,循规蹈矩,但现在很多中学生追求时尚,注重衣着打扮,喜欢社交,张扬个性,这造成了很多人不清楚中学生应有的行为标准是什么。

(三)角色中断

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在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总是会因时因地发生变化,如果一个人在两种不同社会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发生停止、冲突,就会导致角色中断。角色中断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没能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发生冲突。例如一位学习成绩优秀,一心渴望能上大学的高材生,因家中变故被迫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他就很可能会因为没做好新角色的准备而发生角色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