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让你睡好觉:睡眠决定健康
13376200000005

第5章 睡眠的基本知识(4)

7.60岁以上的老年人

人们总认为老年人只需要少一点的睡眠时间就够了,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的确,老年人凌晨易早醒,每夜总的睡眠时间只有5~6小时。但老年人在白天往往有浅睡,也许他们是以这种方式来补充夜间睡眠的不足。我们经常会发现,正在读报的老人逐渐低下了头,闭上了眼睛,有时甚至轻轻地打鼾,流口水,这就好似老年人的浅睡,他们正在弥补夜间的睡眠。

人为什么会做梦

人的睡眠分REM和NREM两个阶段,而梦一般发生在REM睡眠阶段,所以又有人把REM称为“有梦睡眠”,而把NREM称为“无梦睡眠”。一般来说,入睡者先进入90分钟的“无梦睡眠”,然后转为10分钟左右的“有梦睡眠”,再转为“无梦睡眠”,每晚反复交替4~6个周期。后半夜将近觉醒的最后一次有梦睡眠较长,为30~50分钟。一个晚上做梦的时间加起来为90~120分钟,和一部电影的放映时间相近。

那么,人为什么会做梦呢?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产生的根源其实就是大脑的活动。我们知道,人们的大脑在清醒时,能对外界刺激做出不停的反应。到了晚上,人们疲倦了,于是进入睡眠状态,在睡眠过程的大部分时间里,脑波、眼球运动等和觉醒时的状态一样,只有身体肌肉处于抑制状态。这时候,白天经历过、见过或想过的事情就会再现在我们梦里。

做梦能使大脑内部产生极为活跃的化学反应,使脑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和更新达到高峰,而迅速流过的血液则带来氧气和养料,并把废物运走,这就使得本身不能更新的脑细胞迅速更新其蛋白质成分,以准备来日投入紧张的活动。因此,从某一方面说,做梦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和加强。

我们脑中的一部分细胞在清醒时不起作用,但当人入睡时,这些细胞却在“演习”其功能,于是形成了梦。做梦能给人痛苦或愉快的回忆,做梦能锻炼脑的功能。梦有时还能指导人改变生活,还可部分地解决醒时的冲突,使生活更加顺畅。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梦是人在睡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每个人都会做梦,只是有多有少。有的醒后记忆犹新,有的模糊不清或觉察不出。那些断言自己从未做过梦的人,只不过是忘记了而已。因此,对于做梦不必大惊小怪。当然,如果做梦过多,影响正常的睡眠,醒后头脑昏沉,精神恍惚,全身疲惫无力,梦境仍久久缠结不散,这就属于病态,有损于身体的健康。

新生婴儿最初几天可能不会做梦,原因是他缺乏外界印象,没有梦的客观源泉,或者因为他的大脑皮层细胞的发育尚未达到保留外界印象的程度。可以看出,6个星期以后的婴儿在睡眠中已经会笑、发声和吮吸,这可能就是做梦的表现。

梦的内容因年龄不同而不同,和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也有关联。日有所思的愿望不同,梦境也会不同:小女孩梦洋娃娃,发明家梦发明物的完成,母亲梦中见到远方的女儿等等。同一刺激因子可以引起不同的梦。梦境和过去的经验有关,两三天以内的新经验的梦约占75%,遥远的童年时代经验的梦约占15%,而和过去经验完全无关的梦只占10%。

梦的内容很多,可牵涉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内容也有好有坏。有的人做了噩梦,认为不吉祥,青少年经常做性梦,会产生一种犯罪感。其实这都是错误的观念。梦只不过是一个梦而已,是大脑皮质在无意识状态下一种思维泛化,不代表一个人的思想和品德。所以说,不必对某些梦诚惶诚恐。

梦随着睡眠的醒来而中止,一般也不伴随有行为等活动。如果梦中伴有非正常的行动,则为“梦游”,是一种病症,需要治疗。

做梦时为什么眼球会动

睡眠也可以分为两种状态: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和眼球快速运动睡眠。二者以是否有眼球阵发性快速运动及不同的脑电波特征相区别。梦在两种睡眠状态中都可以发生,如果发生在快速动眼睡眠期,眼球肯定是转的,如果发生在非快速动眼睡眠期,眼球就不会动的。

人在做梦时,呼吸浅促,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脑血量倍增,脸部及四肢有些抽动。这时,用眼运动计可测得其眼球在快速转动,而脑电图上必然同时出现快波。因此,一般说来,“快速动眼”加上“脑电图快波”可作为做梦的标志。

观察婴儿睡眠,有时候眼睛不动,这是慢动眼睡眠期;有时候眼睛半睁半闭,眼球转动,这就是快动眼睡眠期,有时候还会笑或哭,这就是在做梦了。

有人总说自己喜欢做梦,那是因为他总在快动眼睡眠期醒来,对梦的记忆很深,反之则在慢动眼期醒来。

医学通常认为,经常在慢动眼期醒来的人心态平和,睡眠质量好。如果经常觉得自己在做梦,有时候还出汗、胸闷,对梦中的情形念念不忘,则说明情绪处于激烈、不平稳状态,往往和压力过大、情绪焦虑、压抑有关。经常这样,最好看看心理医生,并检查心脏和呼吸系统有没有问题。

做梦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梦对健康的影响可以说有利也有弊。德国神经学家科恩贝尔教授认为,做梦可以锻炼脑的功能。他认为,平时只有一部分大脑细胞处于活动状态,即使是在强烈脑力劳动的时候也是如此,另一部分脑细胞则处于休眠状态。如果这些休眠状态的脑细胞长期得不到使用,势必自我消退。休眠状态的脑细胞为了防止这种衰退现象,就只有借助睡眠时做梦来锻炼自己和演习自己的功能,达到自我完善、不会衰退的目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遇到难题,苦思苦想怎么也解决不了,睡过一觉之后,终于做出了比较恰当的决策。这当中有无做梦的不知不觉的影响呢?有人认为,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梦能调节人的情绪,有助于次日适应困难的处境,以现实的态度处理问题。梦还能影响人的认识过程,对思维活动有所助益。脑电图的测试也发现,人脑在做梦时的活动是相当强烈的,做梦时测到快速的、紊乱的脑电波,其强度有时会超过觉醒时的强度。从这一点来看,做梦是锻炼人脑功能的一种自身需要。我国古代有句话说“愚夫寡梦”,这话虽武断,但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愚笨者是很少做梦的。反之,做梦多者也多半是思维和想象能力较丰富的人。

当然,不睡则罢,一睡就噩梦连篇,就应另当别论了。做梦也应像做其他事一样,有一个度,过度则会适得其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惊慌恐怖的梦境常常使人从睡眠中惊醒,醒后又很难再入睡;强烈而深度的梦会在大脑细胞中留下深深痕迹,使大脑得不到休息而疲劳。一般认为,做梦最好以第二天能回忆起昨晚做过一场梦而又不能回忆起具体梦境为度。

做梦影响睡眠质量吗

经常听到有人说:“昨晚没有休息好,做了一夜的梦。”“我晚上梦多,简直没有睡着。”于是,这一天学习、工作起来似乎还真感到有点精神不振、精力不足,仿佛做梦真的耽误了休息。有些医生按照传统观念,也承认这是大脑不曾休息或休息不好的表现。其实,这种旧观念是不对的。

睡眠生理学研究显示,睡眠并不是一个平静的过程,而是由一系列的睡眠周期所组成。在8小时的睡眠中可经历5~6个睡眠周期,每个睡眠周期约80~120分钟,可分为慢波期和快波期两种时段。

在慢波睡眠期,随着睡眠的加深,脑电图呈现的慢波逐渐增多,此时呼吸平稳,心率缓慢,血压下降,代谢降低,全身肌肉松弛,历时70~100分钟,然后转入快波睡眠期。在快波睡眠期,除肌肉比较松弛外,其他各项生理功能都比较活跃,虽睡眠很深但脑电活动却与觉醒相仿,呈现为快波相,呼吸变得浅快,心率增速,血压升高,脑血流量倍增,眼球出现快速双向水平运动,也就是快速眼动睡眠,时间约占睡眠周期的20~25%,然后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

梦是发生在快速眼动这个睡眠过程中的,如果此时从梦中醒来,可以模糊地回忆起梦中情境。如果多次在快速眼动睡眠时醒来,就会有整夜做梦的感觉。

无论从人类睡眠的普遍规律,还是从实验研究的结果看,梦感与失眠未必有必然的联系。有无梦感及梦感的程度也不能作为失眠与否及失眠程度的客观指证。

无梦睡眠并非好现象

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人入睡后,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这就是梦的基础。人为什么要做梦,不做梦会有什么反应呢?

科学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断人做梦的实验,即当睡眠者一出现做梦的脑电波时,就立即被唤醒,不让其梦境继续,如此反复进行,结果发现对梦的剥夺,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理异常,如血压、脉搏、体温以及皮肤的电反应能力均有增高的趋势,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有所减弱,同时还会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如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易怒、感知幻觉、记忆障碍、定向障碍等。显而易见,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人在梦中右大脑半球活动占优势,而觉醒后则左侧大脑半球占优势,在机体24小时昼夜活动过程中,清醒与做梦交替出现,可以达到神经调节和精神活动的动态平衡。因此,梦是协调人体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人的注意力、情绪和认识活动有较明显的作用。做梦还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和加强,并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稳定人的精神状态。

每个人每晚都会做梦,梦大约占据每天睡眠时间的1/5。专家指出,人在睡眠中一般会经历5~6个睡眠周期,且在每个周期里都会做梦。这就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人每晚都会做5~6个梦,而在过度疲劳、生病、面临困境或重大变动、焦虑、紧张等情况下,就更容易做梦。

梦每晚都会光临我们的睡眠,差异只在于有时能意识到,有时则不能。这主要看我们是否在某个睡眠周期中醒来,以及睡眠周期是否中断。研究发现,人如果在某个睡眠周期结束时醒来,梦的内容常常无法被回忆,因为梦的性质属于短期记忆,若不经多次重复而转化为长期记忆,很快就会被遗忘。但如果睡眠周期被打断,此时人又正在做梦,那么这个梦的内容就能被记起来。因此,人在醒后所记得的梦境大多属于最后做的那个梦。

有些梦会给身心带来益处

关于梦的意义,弗洛伊德认为,从心理方面说,梦的意义在于给意识或潜意识的愿望以性幻想的满足,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愿望未能满足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从生理方面说,既然心理压力有所缓解,睡眠就可以延续下去,梦的生理意义就在于保护睡眠,使之继续进行。虽然梦的意义在于愿望的满足,但满足的方式则因事而异。如果愿望现实可行,又合乎道德规范,那么多半会以本来面目在梦中得到满足;如果愿望是荒谬而不合情理的,则多半先经过梦的制作加工,然后改头换面地出现在梦境中。

研究证实,有梦不是一件坏事(经常性的噩梦除外),它是一种有效的松弛神经的方法,会对身心健康带来以下益处:

1.能延长寿命

研究人员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多梦有助于延年益寿。他们发现,人脑中存在着两类相反的促睡肽,一类肽促无梦睡眠,另一类肽促有梦睡眠。研究人员将促有梦睡眠肽施于动物,使动物的有梦期延长,结果发现,接受实验动物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2.能给人传递疾病的早期信号

有些疾病在没有发生之前,常常预先以做梦的形式表现出来,尤其是做噩梦。噩梦虽然能使人不愉快,还会干扰睡眠,影响大脑的功能活动,但这往往是一些疾病的早期信号,尤其是经常反复地做一些内容大致相同的噩梦,则可能是明显的疾病迹象,并可揭示将要发生的病变部位、性质和轻重程度。

3.能给人带来愉快的回忆

脑中的一部分细胞在醒时不起作用,但当入睡时,这些细胞反而活跃,于是形成了梦。梦能给人带来愉快的回忆,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活动增强,这有助于消化和身心健康,对稳定人的情绪,促进和提高人的智慧活动能力,启发灵感和创造性思维都有所裨益。

4.能增长人的智能

神经科学家认为,做梦可以锻炼大脑的功能,世界上做梦越多的生物,脑子越发达。有学者认为,有梦睡眠可能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因为胎儿期的眼快动睡眠显著,随着中枢神经发育完善,眼快动睡眠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减少。梦还能影响认识过程,对思维活动有益。醒与梦似乎是左右两侧大脑半球优势的交换,觉醒时左侧大脑半球活动占优势,梦中则右侧大脑半球占优势,是在想象中生活。通过梦的重新组合,可以把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整理、储存,使之成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