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情绪波动与健康
13375800000003

第3章 情绪调节是心理健康的基础(1)

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就是情绪健康,情绪的好坏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每个人都有情绪。一类是好的情绪,包括愉快、乐观、喜悦、欢笑、勇敢、恬静、安详等等;另一类是坏的情绪,包括寡欢、烦恼、暴躁、焦急、害怕、悲伤、发怒、忧郁、孤独等等。许多科学观察证明,积极的情绪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极好的作用,能为人的神经系统增添新的力量,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力,提高劳动效率和耐久力。而消极情绪,至少会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长期或过度的恶劣情绪常常会引发病变,如神经系统活动失调、内分泌失去平衡、血压升高等。

这些人从外表上常可以看出姿态反常、动作软弱无力、面色苍白等。美国奥施斯纳医生观察到,在500例肠胃病人中,因情绪和精神状态不好而致病者占74%。耶鲁大学医学院门诊部报告,所有求诊的病人,因为情绪紧张而致病者占76%。

可见情绪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人的肌肉、血管、心脏以及神经、内分泌腺等,都可以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人在发怒的时候,血液内红细胞的数量剧增,血液比在正常状态下凝结得快,这样就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肾上腺分泌增加、胃消化液分泌暂停等。这就是情绪变化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而这些生理变化,往往就是导致疾病的诱因。一个人如果能控制和消除不良的情绪,注意培养和维持好的情绪,及时调节心理状态,就会有利于身体健康,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就此分述于下。

(一)情绪调节对健身的意义

人是万物之灵,也是情绪波动和精神活动最为复杂的动物。正是这种复杂情绪的存在和波动,才使人更有灵性,更富有创造性,使人生更加多姿多彩,更能体现人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如何调节心理,变消极的不良情绪为积极的正面情绪,创造身心健康的好的精神环境,乃是人生一个重要课题。

人的情绪波动和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是紧密相连的,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心理状态直接影响躯体的健康。科学证明,心理活动和生理功能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的。下丘脑与免疫、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等都有直接联系。所有情绪波动都会引起下丘脑及三个系统的生理反应。暴怒会使交感神经高度紧张兴奋,结果心跳加快、血管收缩、面色苍白、血压上升。同样悲伤焦虑等不良情绪也会影响消化功能,致使食欲减退、吸收不良、躯体消瘦。还有长期严重的抑郁情绪会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癌细胞滋生等。

因此,情绪波动对人的免疫功能、养生保健、益寿延年有着重要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是人体健康因素中的首要因素,如果按量来分,专家们认为可占一半以上,主要反映在三个“攸关”上。

1、攸关人体免疫力的强弱 人体免疫力的强弱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但情绪的积极和消极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人的情绪积极或消极,会使人的免疫力增强或削弱。这一研究给“积极心态有益健康”的说法提供了科学解释。之前有研究显示,大脑额叶皮质活动与人的情绪存在着关联。人的情绪越消极,右侧额叶皮质就越活跃;而人的情绪越积极,左侧额叶皮质就越活跃。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戴维森及其同事在新研究中选取了52名年龄在57~60岁的志愿者。他们都接种了预防流感病毒的疫苗,并且在接种之前按照要求回忆并写下让他们非常高兴或极端忧伤、恐惧和愤怒的经历。与此同时,科学家们利用专门仪器对其左右两侧额叶皮质的活动进行了分析。

在接下来的6个月中,科学家们分3次采集了他们的血清样本,并检测流感病毒抗体的含量。结果发现,那些左侧额叶皮质活跃程度超过右侧,或者说情绪为乐观的研究对象,其体内产生了更多的流感病毒抗体。

戴维森等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报道说,新研究表明,那些大脑活动模式与积极情绪相关的人,能够对流感疫苗做出最佳的免疫反应。戴维森认为,这作为一种机制,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情绪积极的人会更健康”。

专家们认为,正面情绪是免疫系统正常工作的重要支柱;而负面情绪能使人的免疫系统失衡和弱化,是免疫系统正常工作的无形杀手,能给人造成种种疾病,危害健康和生命,可见调节情绪的重要性。

2、攸关肌体养生和保健 人的情绪波动不是一个单纯的精神现象,而是与人的生理系统紧密关联的,也与人的生理功能息息相关。我国古代中医就把精神和情绪状态与健康长寿相联系,指出“七情”不正常、波动大,就要伤身,就要引起五脏的损伤和衰老。人体保健首要一条就是防止“七情”内伤,所谓“七情”是指:怒、喜、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的意识和心理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属于正常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并不是致病因素。但是,这种精神和心理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超过人体生理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的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使“七情”内伤,引发各种疾病。《内经》早就有七情内伤的记载,即: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等,说明不同情绪和心理波动可以对人体内脏产生严重的影响,引发各种疾病。

(1)大怒伤肝:大怒不止,则肝气上逆,出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甚则肝血失常,血随气升,并走于上,蒙蔽清窍,引起神昏暴厥。肝气横逆犯胃,则见食欲不佳,呕吐呃逆;犯脾则见腹胀、泄泻等症。遇事不遂愿就闷闷不乐,心情不快,久之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而出现胁肋胀满,善太息,甚至导致抑郁型精神分裂症。若遇事不冷静,暴怒伤肝还会出现肝气上冲,头晕目眩;气冲血崩出现脑血管意外、语言不清、半身不遂等严重病症。

(2)暴喜伤心:正常的喜乐是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的表现。

若狂喜暴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产生心悸、失眠等症,甚或出现精神错乱、哭笑无常、语无伦次、举止失常、狂躁不安等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曾有过遇到特大喜讯激动得睡不着觉的感觉,这是喜伤心,心神不宁的表现。

还常常听到有人因官复原职,有人因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过度高兴而猝死。我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写的范进中举,因高兴至极而致精神失常,其原因就是由于急剧的情绪变化使心神气血逆乱或血管闭塞所致。

(3)悲忧伤肺:过度悲哀,忧愁不解,肺气闭塞不利积气而致疾,有些人患的癌症、早衰症,甚至精神错乱,都是忧郁所致。情绪抑郁、闷闷不乐,还可造成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等。

有专家指出:抑郁症已成为人类生命的第三大“杀手”。

(4)惊恐伤肾:大惊猝恐,则精神内损,肾气受伤,气陷于下,可致惶恐不安,骨酸痿弱,滑精或小便失禁。大惊还可以造成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气短、心烦,常欲闭户独处,恐人将捕之,甚则精神错乱、语言举止失常等等。

(5)思虑伤脾:思虑过度,则脾失健运,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溏、形体消瘦或睡眠不佳、多梦健忘、心悸怔忡等症。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搞好情绪调节,避免七情内伤。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情,这样才能祛病健身,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3.攸关人生益寿与衰老 俗话说:“愁一愁,白了头;乐一乐,健体魄。”科学证明,多愁多虑会使大脑加速衰老和生理功能退化,而愉快乐观可以增进身心健康和延缓衰老。纵观历史,不仅我国古代中医和中医学深刻阐述了人的情绪波动与身心健康和抗病益寿的密切关系,而且现代医学和心理学也证明了人的寿命长短的关键在于心理和情绪健康,长寿的精神支柱是愉快。专家们认为,情绪对人的健康和寿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愉快是长寿的根基,而情绪消极、悲观是健康的杀手。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人的心态越乐观,寿命就越长。研究人员在对660名50岁以上的人群跟踪调查后发现,对人生持乐观态度的人平均寿命要比那些持悲观态度的人长7.6岁。

据说在我国某医院有这样一件事,两个平素十分要好的朋友同时到医院检查身体,其中一位得了癌症,另一位得的是一般常见病。但由于医生的疏忽,把他们的诊断结果搞了个“阴差阳错”。结果,那位没有得癌症的人,以为自己得了癌症,整日抑郁寡欢,寝食不宁,没过几年就撒手人寰。而那位真正得了癌症的,以为自己得的不过就是一般的常见病,整天乐呵呵,能吃能睡,几年后仍好端端地活着。看来心情的好坏有时不但能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甚至可能决定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命。

哈佛大学医学院思想与身体研究所的本森医师声称:“在任何地方,看医生的病人中有60%~90%的病与精神压力有关。”医学的成就使人们延长了寿命,但本森认为:“药物和外科手术在治疗许多疾病时并未奏效。”不仅慢性病患者没有在医师那里找到解除痛苦的希望,投资巨大的高科技扫描和医学化验也并非万能,许多人开始寻求精神安慰和信念治疗。

据估计,美国每年在这方面的费用高达300亿美元,成千上万的人购买结合西医和东方精神疗法的畅销书籍和录像带。

美国《时代》杂志的全国有线新闻网不久前对1004名美国人做了一次民意测验,发现82%的人相信精神和意志的治病能力,64%的人认为医师应该为需要的病人祝福,这对病人来说非常重要。可见调节不良心理和情绪对祛病健身的重要意义。

(二)情绪调节重在养心

情绪的波动是人们心理状态的反应。好的心理状态,才会有好的情绪。心理健康,情绪才能稳定。正常有序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宁静、稳重、和谐的心境,这种心境能保持强有力的生理功能。此时,不仅人们的情绪平稳,波动小,而且躯体和五脏也处于最稳定的状态,表现为内分泌活动良好、免疫力强大、自主神经平衡、机体代谢旺盛。

如果心理状态不好,产生各种不良心理,如自卑心理、懦怯心理、猜疑心理、排他心理、逆反心理、冷漠心理、妒忌心理、自私心理等,那么情绪必然起伏波动,或怒或悲,或忧或恐,或忧郁寡欢,或怒不可遏,从而伤肝损肺。

古人说:“心病还要心来治”,不良情绪是心理疾病,自然要通过心理调节来医治。专家指出,大脑本身就能形成调节情绪的物质,自己完全可以当好自己的心理医生。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的大脑至少可以合成50种神经驱动性“药物”,影响自身免疫功能,调节生理平衡。所以,意志坚强、心情开朗是做自己心理医生的关键。美国抗癌协会发表一项研究报告表明,有极少数轻松愉快者的癌症自然消失,而且极少复发。研究认为至少有10种因素可以产生这种效果,但心理免疫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耶鲁大学席格博士认为,患者深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时,他的精神系统就会传达这样一个指令。心理作为一种意志活动,善加利用,就会激活人体免疫功能,从而起到预防胜于治疗,为自己防病治病的目的。

所以调节情绪首先要养心,心平才能气和。关于养心与健身的关系,我国前贤先哲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这里作一简介:

1、儒家主张修“德”养心 儒家创始人孔孟关于养生的说法较多,但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养心。他们认为养心是长寿的关键。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仁者寿”。这“仁者”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这就是说待人要宽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大德必得其寿”,孔子在《中庸》中对此说得更加明确,就是修“德”养心,才能高寿。

我们的周围经常会看到因大德而得其寿的老人,他们尽管满头银丝,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这就是因为他们德高望重,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心底无私天地宽”。因为“无私”,所以终日心平气和;因为宽厚待人,所以没有嫉贤妒能的邪念,心里始终是泰然自若的。一个人如果一直处于心平气和、泰然自若的状态,就可以使“主”明心正,这就是养心的关键。

孟子曾提出:不动心-寡欲-收心,最后达到“养浩然正气”。色彩缤纷,光怪陆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诱惑,金钱、官位、女色都可能使人心动神驰,孜孜以求。孟子所说的“不动心”,即指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不受外界事物的引诱,做到既“不以一得为喜”,也“不以一失为忧”,这样就可以保持内心的清静。

儒家以孔子为宗师,在养生中强调修养、道德与寿命的关系。《礼记·中庸》云:“大德必得其寿。”将养生与积极的人生精神结合起来。《易·乾象》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此言提示人应不断进取而延年益寿,运动亦在其中。儒家以射、乐、琴、舞为怡情、养性、强体之法,并遵圣人之训,戒色、斗、贪,事事以养生为重。

西汉董仲舒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在《春秋繁露》中曰:

“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以精神的东西(义)涵养心灵对后世养生者启发颇深。宋代学者苏东坡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这就是说病后康复并无灵丹妙药,惟一的妙方是“安心”静养。安心比什么药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