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情绪波动与健康
13375800000011

第11章 保持正面情绪的处事方法(1)

正面情绪是人类美好心灵的体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花朵,是春雨,是清泉。正面情绪包括愉快、乐观、幽默等等。在人际交往和工作学习中,这些美好的情绪不但能滋润自己的身心,也能滋润他人的身心。多一点正面情绪,就多一份健康,就多一份延年益寿的活力,人间将多一份爱,世界将更为精彩。保持正面情绪的处事方法如下。

(一)难得糊涂与知足

1、糊涂

不明事理称之为糊涂,糊涂不可取。然而,郑板桥的格言“难得糊涂”,却赢得“永恒智慧的结晶”的赞誉,被许多人作为座右铭,原因何在?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人在抑郁、忧虑、烦恼或遭受压力、挫折、打击时造成的精神创伤,会导致心理平衡失调,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多种疾病,特别容易发生心身疾病,甚或诱发精神分裂症。所以,一个人在遭受压力、挫折、打击时,切莫耿耿于怀,钻牛角尖。对无原则性的错误、不中听的话和看不惯的事不妨“暂且糊涂”,装作没听见、没看见或随听、随看、随忘,不作争论点评,装聋作哑使无原则性的矛盾、冲突烟消云散,以缓解紧张气氛,减少精神刺激,安定情绪,这可说是一种十分有益于心身健康的保健措施。

古今中外,避免精神创伤、求得心理平衡的方法颇多。但糊涂要算上策,谁糊涂,谁就能解脱沉重的精神负担。“难得糊涂”贵在“难得”,不是随手可得。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去体验,去探索。

(1)要善于平衡心理,善于反向思维,善于从不幸中看有幸,从痛苦中找快乐。历史上有这样反向思维的事例很多,从老子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到鲁迅笔下《阿Q正传》中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至伊索寓言中因摘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的那只狐狸的“酸葡萄的心理”,无不与“难得糊涂”有着同类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自己才少受伤害。即使受了伤害,也能顶过去。阿Q虽然在生活中受到种种屈辱和打击,但只要事情一过,就会心安理得地倒在土谷祠的稻草上睡大觉,从未造成任何精神创伤,这要归功于“精神胜利法”,这也是一种糊涂法。试想,如果把阿Q所遭遇的屈辱和打击移植到“从不糊涂”的林黛玉身上,那么这位在体力和心理上弱不禁风的千金小姐,肯定等不到“海棠结新”、“菊花赋诗”时就被“风刀霜剑”逼得“魂归离恨天”了。

(2)“难得糊涂”并不是事事糊涂,处处糊涂,如果在大是大非面前分不清青红皂白,那么就成了病态的糊涂虫了,这是万万不可取的。装聋作哑,心里明白,并不是糊涂虫,只有在对社会和自己有了清醒认识后才敢于做,才能做到,其目的是为了不使矛盾激化。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不糊涂点就很难维持家和,“不哑不聋不做家翁”。装聋作哑是一种稳健的心态和超然旷达的处事态度。

(3)“难得糊涂”要有高尚的情操、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坦荡胸怀、有超人的意志和修养,能忍、能容、能让、能退,不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多理解别人。难怪有人要感叹“糊涂难”、“难糊涂”了!

(4)糊涂是大智大慧才能做到的,而聪明却很难做到糊涂,我的一位朋友曾感慨地写了这样的诗:

聪明难,糊涂难,糊涂聪明如隔山,

糊涂难变聪明精,聪明难成糊涂汉。

现在不少聪明能干的人,在权、钱、色面前确难糊涂,所以最后身败名裂,等待他的是铁窗死牢。早知今日,何不当初学糊涂点,再难也要学,为了自己不受疾病之苦和牢狱之灾。

2、知足

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延年益寿的重要一环。

我的一个邻居,房子住得很紧,但他从不攀比,他有一首诗写道:

人间反差抹不平,茅屋豪宅两相存;

不攀高档求自在,安居陋室追寿星。

这首小诗说明此人思想境界较高,知足才能安居,知足才能想得开、看得开,才能不计反差,不求高档,才能健身追寿。

攀比,红眼病,比官比位,比车比房,比收入、比阔气,往往造成心理不平衡,情绪低落,爱生闷气。如今有很多老人感到退休金少,收入低,对高收入的人有些眼红,有的不服气地说,“半大小子挣过老子”,老人辛辛苦苦几十年攒几个钱,却差不多只够如今年轻人进宾馆一天的消费,真让人生气。

其实,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优势,青年人有青年人的短处。

退休老人虽然拿钱少,但有勤俭持家的老传统,有艰苦朴素的品质。虽然钱少,但够吃、够花,无吃穿之愁。而如今半大小子“挣一个钱花三个钱”,一顿青春饭千八百的,所以老是感到拮据懊恼,而且往往招染“富贵病”。这么一比,也就消气了,安心了。钱这个东西少了不行,多了也可以招灾引祸。一个朋友对我说,他的一个邻居年轻时拼命挣钱,以为有了钱,好吃好住,就能长命百岁。可是现在刚过花甲之年,就满身“富贵病”,心脏也搭了桥,治病花了不少钱,还没买到健康。他深有感触地写了一首《钱命悟》的诗,很有启迪性,现抄于下:

年轻拼命挣金钱,年老方知想延年;

以钱保命是痴想,以命换钱实可怜。

无钱处世难活命,钱多常招“富贵病”;

寿高不在钱多少,够吃够花养天年。

钱多也是花,钱少也是花,关键是要知足,知足才能常乐,才能有良好的心态,青春才能常驻。

(二)宽容与忍让

1、宽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也不例外,人总是要犯错误的。凡是错误都难免要刺激人、伤害人、迁怒人,使平静的生活风波骤起。朋友不忠、邻里不睦、夫妻不和、同事不谐等等,都会使人陷入感情的沼泽地,使人悲伤、痛苦、气愤,甚至憎恨。即使你压抑、克制,不让“火山”喷发,但怒气却很难消失,它会像阴影一样时刻伴随着你,影响你的思想、感情、工作、学习和生活。

被人曲解和伤害,本能的反应就是报复。报复虽能发泄怒气、减轻心中的负荷而痛快一时,但不能永远平息伤痛,甚至会激化矛盾,步入“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境地。要避免误入“歧途”或走出困境,只有一条路——宽容。

宽容包含着温柔和友爱,显示出气度和力量。宽恕会使你“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把友爱看得更有价值,把自己塑造得更完善。宽容需要勇气,需要爱心,需要付出,需要奉献。如果我们不能宽容别人,就不可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宽容。所以要允许别人犯错误,给别人机会和时间改正错误。有人认为宽容是姑息错误,是弱者的表现。

恰恰相反,宽容是爱心和坚强的展示,因为只有弱者才吝惜宽容。我的一位朋友包容心比较强,听到别人骂自己会一笑了之,所以他的心态一直很好,人缘关系也好,身心一直很健康,他听了别人骂他后,写了这样一首诗:

背后骂人恶语多,传闻不听乐糊涂;

居家远离是非地,笑看斯者嚼舌头。

宽容他人,也解脱了自己,正如哲学家卢梭所说:“幸福就是健康的身体,再加上坏记性。”少烦少气,善待自己。

历史上有两则有名的关于“宽容”的故事。一则是楚庄王,一次他夜宴群臣,殿上的蜡烛突然熄灭。这时有人暗中牵动了王后的衣服,王后怒而扯下他的冠缨,并要求庄王查办。

楚庄王没有这样做,而是命令大家都扯下冠缨尽情欢乐。后来吴兵攻楚,有一人抗击敌人特别英勇,庄王问之,他说:“臣先殿上绝缨者也。”说明宽容赢得群臣之心。另一则是毛主席,1948年8月,陕甘宁边区政府礼堂正开征粮会议,一声雷响使延川县长不幸触电而死。这件事传出后,有的群众说:为什么雷没有劈毛主席?原来边区政府征粮任务重,群众有意见,便借雷劈一事发泄不满。毛主席知道原委后并不追究骂自己的人,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指示有关部门减征了公粮。这件事使边区党群关系更加紧密了,毛主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这两个故事的主人都不是弱者,他们没有惩办犯错误者,而是宽容了对方。宽容没有使他们丧失威望和尊严,而是使他们显得更加高尚和伟大。

波斯诗人萨迪说:“不论你是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作为一个“人”,是要具备宽容的品格的。如果人人都学会宽容,都献出一片爱心,一片善意,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家庭成员的心理相容,是家庭成员心理协调的基础。俗话说“家和万事兴”,而家和就需要家庭成员的互相宽容,互相关心,互相体贴,包容别人的缺点和失误,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一种温暖、亲切和充满安全感的氛围,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从而起到身心健康的作用。反之,如果家庭成员彼此心理不能很好地协调,或是貌合神离,久之则会相互猜疑,情绪紧张,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不休,相互指责,甚至恶语伤人,污辱人格,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创伤。长期生活在这种不良的环境里,会使孩子缺乏家庭的温馨感与稳定感,容易产生精神压力甚至情绪焦虑等症状。

2003年美国一研究报道:“史丹佛宽恕计划”发现,宽恕可让70%的参加人士有减少伤害的感觉;20%的人减少了因压力而带来的身体疼痛、胃肠不适、头晕等症状;10.3%的人减少了愤怒的情绪。所以说,宽容无论对他人或者对自己,都是减痛、减害、减气的一剂良药。

2、忍让

忍让是一种平和的情绪和心理,也是一种美德,我国古代就有“孔融让梨”、“君臣让位”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忍让才能息事宁人;否则,无休止地争权、争利、争遗产、争老大,则兄弟争为仇人,伴侣争为冤家,同事争为仇敌。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国古代安徽省桐城县就有一则“退让三尺”的故事,因为邻里两家都退让三尺,形成了一条“六尺巷”,如今还成为该县谦让之德的标志。故事是这样的:相传清康熙年间,宰相张英接到儿子从家乡安徽桐城寄来的信,信上说,家里筑一道垣墙,邻居叶大伯说,这道墙占了他家的地界,两家长期争吵不休,要求父亲指教。张英当即回寄了一首诗:“一纸飞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儿子读罢,恍然大悟,立即将原墙拆去,后退三尺,另筑垣墙。邻居叶大伯见此情景,深感惭愧,遂也从原界址后退三尺,筑起垣墙。这样中间就留下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后人称为“六尺巷”。

像这样谦让的故事,在我国虽不鲜见,但做起来也不容易。需要想得开,需要大度,视“钱财、地产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争吵不休,该让的让,该给的给,这样才能“心底无私天地宽”,活得不累,活得愉快。

宽容忍让是化解矛盾、少找烦恼、省心利人之事,是一种超然的精神状态。在同事、朋友、邻里之间,凡事以忍为先,和为贵,不要因只言片语,争论不休;不要为蝇头小利,耿耿于怀;不要为小小摩擦,文攻武卫,招嫌结怨。古人云:“忍得一口气,换来百日春。”这“春”就是心灵不老,青春永在。所以说,宽容忍让胜过良药,能换来健康,换来青春。某城市对500位健康老人的调查表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好心态,就是能“对误解包涵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谅人之短,帮人之过”,故而人际关系好,活得很潇洒、很自在、很健康。

(三)幽默解怨愁

幽默是一种调节情绪、调解矛盾的润滑剂、缓冲剂,使人解忧、解愁、解怒、解恨。幽默又是一种高雅而可贵的情趣,是智慧和感情的结合,它把一切最深刻、最卓越的东西隐藏起来,让别人根据自身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从中受到启迪并获得“开心一笑”。日本学者冲正弘氏经过长期调查发现:许多长寿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幽默爱笑。我国老寿星的塑像也都是笑容可掬的神态。正因为幽默能使人心情舒畅,增加人的抵抗力,不易被内外致病因素冲击,所以才可使人长寿。

现代生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人类的各种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不良的心理品质所致。有的人心胸狭窄,往往为了一点小事闷闷不乐,烦恼忧郁,动不动就发脾气,以致无病似有病,小病成大病,甚至过早离开人世;相反有的人心胸开阔,自寻其乐,生活中充满幽默感,他们不仅身体健康,不少人还获得长寿。英国著名政治家丘吉尔曾二度出任首相,他一生中充满幽默感,生命垂危时也没忘记幽默,被英国人称为快乐的首相,活到91岁高龄。喜剧大师卓别林浑身充满幽默细胞,88岁才离开人世。美国剧作家萧伯纳92岁时在一张报纸上看到报道他去世的消息,他非但不恼不气,反而给那家报社拍了一封风趣幽默的电报:“讣告为时尚早,我只是半死不活,请更正。”正因为他生性乐观、充满幽默,94岁时还写出了剧本《牵强附会的寓言》。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康德说:“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