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
13372000000007

第7章 感受中医的魅力(4)

找准切入点迎刃而解

还有一个案例,就是最近天气比较冷,经常碰到好多小孩儿鼻塞,流鼻涕。都是一些小病,我们就从一些小病开始讲道理。按照郑寿全先生在他着述里面讲过的,用大剂姜桂,桂枝、生姜效果就很好。流鼻涕也是上焦之气不得宣通,浊阴降不下来,浊阴上现之象。大剂桂枝生姜上通左路,能够开达,升已而降,这个气也就转起来了,自然能够降下来,这样流清涕的症状就可以痊愈。这就是传统的治法,也算是正治。常规我也是这样来治,效果可以说是很确切的。而现在碰到一个体质比较弱一点的孩子,正气比较虚,脉比较短,肾气比较弱一些的,平时吃饭也比较差一些,喜欢趴着睡,有点肚子痛,这就是小建中汤的症状了。这个孩子受凉鼻塞流鼻涕,如果我们还是用大量的姜桂来升散的话,就有消耗元阳的弊端。现在是冬季,寒主收引,冬主收藏,在患者肾气明显偏虚的时候,如果你逆天道而行,用大量升散的药物,除非是病情迫不得已,否则我觉得要认真考虑一下。这个时候我给孩子用的什么呢?用的还是类似于生脉饮的方子,五味子为主药,以收敛为主。为什么这么处理?左路也用点黄芪,黄芪主小儿百病,用黄芪把一身的大气补充一下。主要是用的五味子,然后用一点人参,再用一点干姜、生姜、甘草把中焦运转起来,降一下右路。整个方子是以降为主,不是以升为主,黄芪量也不大,没有用桂枝。用了这方子之后,孩子的症状马上就好转了。所以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于具体疾病的治疗应该有一个比较妥善的策略。不一定左路郁滞我就要升,右路不降我就要降。从这种思路着手,有时候也不见得效果很好。有时候左路不升我从右路降来治疗,右路降不下去我可能从左路升的方向来用药,往往也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可能效果还更好。这就要看具体的问题,我们要灵活地处理。这有个前提,就是我们要对人体的一气周流有一个真切的、整体的把握,找一个最佳的切入点,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胸中无方与心中有方

如果咱们在临床上能从这些方面着手,到那个时候,我们对这些经典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慢慢地就会熟能生巧。当遇到一个病人,心中还想着套哪个方子,还对着症状来套方治病,我个人感觉那还不是一个高明的医生。要学会辨证用药,灵活加减,张仲景不是自己也在加减吗?把知识学到感觉什么都没有了,没有六经,没有五行,《伤寒》《内经》全都抛开,只有自己对药性的真切的体验,对天地之气的直观的体验,这时候你的处方用药也就是经方。从医生的角度讲,这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抱着一肚子的方子、一肚子的经文去看病,那样反而看不好病。看病的时候要做到胸中无方,看完病后方子自然从心底流露出来,到那个时候,对古往今来的各种学派就不会有争论了。温病派呀,火神派呀,经方派呀,时方派呀,各种学派还需要区别吗?已经没有区别的意义了。病只有一个,道理也只有一个,各家看的也都是这同一个病,孰是孰非一目了然,还有什么可争论的呢?所以我觉得不要执着于没有必要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好好去体悟真实的东西,不单单是文字上的东西,到那时候你就没有什么争论和执着了。不需要去分别的时候,你反而会洞彻得更清楚,这时候你还有什么病治不好呢?

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我记得跟老师学习的时候,他就跟我讲中医没有概率的说法。临床上的治愈率,从中医上讲没有多大意义的。中医说你这病要能治则是百分之百,不能治则是百分之零,没有一个中间数值。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治病的治愈率就是百分之百,没有百分之九十九,要能够治,就必须是百分之百,这也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内经》讲:“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理论上虽然如此,但实际在现实中很难达到这一点。一个是医生本身水平有限,再一个有的病人可能没有配合,治了一段时间就不来了,那就很难治好。但基本上坚持在我这边治病的患者,百分之百不敢说,百分之八九十左右,都有很好的效果,这是没有问题的。

像西医的肾病综合征,这几年我一直比较关注肾病,西医好像也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就是用激素一类的药。很多人拖了几年,十几年都好不了,很可怜,而用咱们中医的辨证论治,大部分人完全可以康复。我这儿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小孩儿比较多一些,除了现在几个正在服药的,其他的都已经治愈了。这并不是说我吹嘘自己有多厉害,而是说中医学好了,我们每个人确实都能达到这个程度。

所以我就希望通过跟大家的沟通,与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勉励,为大家演示一下在临床上怎样灵活运用经典的中医理论,尤其是《四圣心源》的一气周流理论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大部分老百姓不懂中医,尤其是现在人们的功利心大都比较强,想引导大家都来修身养性也比较难,很多人实际上是由于自己的欲望太过而导致了很多的疾病。我们作为大夫为大家解除病痛责无旁贷。所以把咱们的经典中医理论学好,把咱们的临床水平提高一下,为老百姓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也是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

课后问答

问:哪个《内经》注本好一些?张志聪的《黄帝内经集注》怎么样?答:张志聪的集注还是比较好的,我个人认为是我看过的集注中比较全面、比较有特色的一部,有不少很有见地的东西。我还是那句话,我们要师古而不泥古。任何古人,包括张仲景都是得道高人了,比我们强多了,但也不要拘泥于他所说的。古人所说的好多都是没有说透,要靠我们自己去悟。学中医要有悟性,这个“悟”不是让我们用脑袋去推理,也不是那种逻辑思维,而是用自己的心神去体验,从象的角度去学习。我对经典包括各家的注解都有浏览,但是说实话学得不是很好,我没有在文字上做太多的投入,可能是花的时间太少。我主要是在临床上慢慢地去悟一些东西。当然经典读多了,读经开智嘛,肯定有好处,我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另外多读一些医案也比较好。问:经方的用量应该在临床上如何把握?答:这个问题讲起来很简单。打个比方,你饿了是吃一个馒头能吃饱,还是两个能吃饱?这只有你自己知道。这个方面不要搞得太机械,没有标准。中医本来就是一门很活泼的学问,只有通过对临床的体悟,才能掌握对火候的把握。比如说,来了个小孩儿,感冒。很多小孩儿,感冒了以后,你不光给他用开表气的药,还要用化食的药,解表一般都用到麻黄。一般我给小孩儿,麻黄都用0.5克,如果这个小孩儿体质壮一些,我会用到1克,再大一点的,也可能用到2~3克,一般就是按照最大剂量一岁1克,两岁2克这个原则去用。万一来了个身体很虚弱的,麻黄你根本不能用,只能用点黄芪。还是不要搞得很机械,中医还是很活泼,很圆融的一种东西。你临床经验比较多的时候,会找到这个火候。你看电磁炉100度和200度炒出来的菜不一样,这样就比较机械了。你用煤气炉的时候,也没具体温度,但火候掌握好了,炒出来的菜就很好吃。不要太死板。大家说要我多讲一些临床的东西,我觉得讲解倒在其次,关键在于自己去体会,自己多去领悟,多去实证。有机会多尝尝中药都可以,什么药什么味,多去自己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