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13370700000075

第75章 禁果效应

◇一味地禁止,并不能达到阻止某种行为继续下去的目的,反而会助长这种行为。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为“禁果效应”。所谓禁果效应,是指一些事物因为被禁止,反而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更多地人参与或关注。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隐瞒住不让别人知道,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人们对你隐瞒的东西充满好奇和窥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计通过别的渠道试图获得这些信息。而一旦这些信息突破你的掌握,进入了传播领域,会因为它所具有的“神秘”色彩被许多人争相获取,并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从而与你隐瞒该信息的愿望背道而驰。这一现象被称作传播中的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在青少年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

它给我们的启示有两个:

第一,不要把某些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人们对它的吸引力。

对于青少年来说越是禁止的东西,他们欲望越强。这时,对于父母来说,合理地疏导加上正确地引导尤其重要,因为“抽刀断水水更流”。

比如,有一个男孩,为了知道父母晚上都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他竟然将一支录音笔藏在父母的床头;还有一个孩子在夜深人静时假睡,也是为了知道父母到底会做些什么……这些事例,听起来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但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于父母把性当成了不好的东西加以禁止,从而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增强了孩子对性的探索欲望。

有些父母对于孩子的提出的性问题,要么是遮遮掩掩,要么以“谎言”对答,认为对孩子讲多了性知识,弄不好本来没事反而给自己惹事了。事实并非如此,一味地回避并不能解决问题。父母在家中闭口不谈性,时间长了,会让孩子觉得那是一件不该启齿的事,这反倒会激发孩子对性的兴趣,也会让他们觉得性很神秘。

另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对于性所编造的谎言也会逐步被他们识破。这一方面会让他们觉得父母不可信任,另一方面父母的做法又会对他们产生影响,有可能让他们日后也变得虚伪、不诚实,也认为在性的问题上是不能说真话的。

第二,要把人们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例如:某个公司,员工在上班的时候,聊天的人很多,领导为此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但收效不大。正当领导感到头疼之时,他突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第二天他在公司里当众宣布:本公司为了照顾自制能力差的员工,允许他们上班时用专门的时间聊天半小时。此言一出,公司里基本上没有人再在上班时间大肆聊天了。这位领导巧妙地利用了员工自尊心强、要面子的心理,进行反向心理诱导,收到了奇效。没有谁愿意享受这一特权,因为,每位员工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自制能力差的人。

禁果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但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只要能巧妙地利用禁果效应,那么在处理某些事情时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小故事

课堂上的禁果效应

在一次上新课前,老师故弄玄虚地说:“同学们,我这里有一道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是连我都没办法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学生请求道:“老师,让我们看看这道题吧。”

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把题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拖着长腔问:“怎么样,不会做吧!”谁知,学生齐声说:“老师,我们已经做出来了!”几名学生清晰地说出了算式和解题思路。

老师故意装作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比老师还聪明,看来这节新课你们自己肯定自学就会,有没有信心!”同学们齐声回答:“有!”学生们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