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两栖爬行动物的风姿
13365500000020

第20章 辣手无情——鳄目(2)

水中的交流很适合鳄鱼两栖生活的方式,它们更多的是用头或颚在水面上拍打发出声响。不同的种类拍击水面所传递的信息不同,但在所有被研究的鳄鱼种类中,这种行为几乎都存在。食鱼鳄在水下用上下颚拍水发出的含浑的“砰砰”声类似于其他鳄鱼拍击水面,表明有新的鳄鱼来到。有些声音信息是次声振动,人类几乎感觉不到。在不同的社会性信息传递过程中,鳄鱼的吼叫声是极低频率信号的集合,这种声音犹如远处的雷鸣。在小范围的求偶过程中,短吻鳄通过鼻孔排出空气,发出轻微的喘气声。许多种类在水下呼气时都会产生气泡,有的是一长串的均匀气泡,有的则是几个大气泡。雄性食鱼鳄口鼻部的隆起是一个回旋的腔,与鼻腔相连,在它呼吸时,空气在扩大的鼻腔内回荡,把嘶嘶的呼气声变成了嗡嗡声。

暴露在水面上的头部、背部和尾巴传递着重要的信息,它表明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意图。居主导地位的鳄鱼在水面肆意地游行,显示其巨大的体型。居次要地位的鳄鱼则将口鼻部伸出水面,与水面呈锐角,在退回水下之前,颚部张开,头部静止不动。在鳄鱼进行其他活动之前,它们通常会使尾巴不停地摆动,做出击打水面和其他类似动作。

分泌腺在鳄鱼的下巴下方和泄殖腔中,其含油质的分泌物作为防御性混合物可以在击退潜在敌人方面发挥作用,或者可作为化学信息用于个体之间的交流。生活在一起的成年鳄看上去似乎彼此认识——吼叫、甩头这些行为,个体的表现方式都是独特易识别的。即使是雏鳄也能辨认出不同的个体,或者至少能从其他的雏鳄中分辨出自己的同胞。

成年鳄的寿命较长,一般的成年鳄可活20~40年,甚至更久。它们的繁殖期有几十年之久。相对于小型种类(1~3米,成熟期5~10岁),体型较大的种类(3~6米)成熟期越晚(10~15岁)。人工饲养的雌鳄鱼有的在40岁时还成功地繁殖了后代。在所有(除体型最小的种类之外)鳄鱼中,雄性的体积约是雌性的两倍。鳄鱼的交配体系是一夫多妻的,通常一只雄性鳄鱼可对多只雌鳄授精,雄雌的比例有所不同,如尼罗河鳄为1:20,在一些有领地的种类中,如咸水鳄为1:1~3。一只人工饲养的泽鳄曾在一个季节中产下了300多只雏鳄。野生的美洲短吻鳄有多个父亲,一窝中可能有3个父亲。但储存精子的现象似乎不存在。

大的雄性鳄鱼通过巡察领地的方式确立对繁殖群落的支配地位。求偶时要么是雄性向雌性主动求爱,要么是雌性主动靠近——通常在雄性进行了一段炫耀性的表演之后。在求偶期中,各种类的雌雄两性都会有各种各样独特的行为,包括口鼻部的碰触、口鼻部抬起、头部摩擦和身体的翻骑、雄性炫耀的表演、发声与呼气、用鼻子和喉咙吐泡、周期性地没入水中又钻出来。交配发生在雄性爬上雌性背部之时,雄性把尾巴和肛门置于雌性尾巴之下,将靠前的弧形阴茎插进雌性的泄殖腔。交配过程可以持续10~15分钟,并且在几天中会重复发生。从对美洲短吻鳄和尼罗河鳄的研究中可知,在交配后的1个月内,雌鳄会建好产卵的巢穴。

一只雌鳄大约产下10~50个硬壳卵,并孵化2~3个月。在季节性的环境中,短吻鳄和澳洲淡水鳄在2周或3周内完成筑巢。在稳定的气候条件下,成水鳄的筑巢时间则会超过三四个月。大多数雌鳄每个季节都会筑巢,但也有些短吻鳄每2年或3年才会筑巢。相反,人工饲养的泽鳄每季产两窝卵。

一只雌鳄通过将植物枝叶堆成一个小丘或挖一个洞作为巢。挖洞的鳄鱼运用前后肢的协调运动,在筑巢地铲土或挖土形成洞穴。

堆丘筑巢的鳄鱼也利用前后肢收集材料,堆成紧凑的一堆,通过四肢的踩踏,它们把巢穴建造的紧凑有型。一旦筑好巢,它们在夜间1小时内将卵产在其中,之后,巢将被重塑形状或覆盖起来。

巢穴的形式由不同的鳄鱼种类决定,但反映出了它们不同的栖息地,甚至栖息地内部的差异。筑洞穴巢的种类通常有领地,而堆丘筑巢的通常将巢紧挨着建在一起。巢穴通常选在靠近地洞,可以为照料中的雌鳄提供隐蔽和水域退路的地方。在孵化期间,雌鳄回巢的次数很频繁,它要保护巢穴免受外敌的侵袭。

对大多数鳄鱼种类来说,卵和孵化期间的鳄鱼自然死亡率都很高,当雏鳄渐渐长大时就会随之下降。巢穴中卵的死亡率不仅跟如洪水、高温、孵化期遇到的干旱有关,还受到包括从熊到蚂蚁的各种捕食者的威胁。

尽管有父母的保护,巢中刚孵出的幼仔也经常会被各种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轻而易举地吃掉。澳洲北部的咸水鳄能够从卵一直到孵化出来的概率估计只有25%,而5岁左右的幼鳄每年的存活率是30%~60%。

幼鳄到了5岁,长到1米或更长时,它安全度过下一整年的机会就显著增大了。死亡率在半成年和成年鳄中则很低。在非洲,尼罗河鳄偶尔会成为河马和大象防御性攻击中的牺牲眷在中非和南美,巨蟒会吞噬凯门鳄;在亚洲,豹和老虎会杀死鳄鱼。在鳄鱼从半成年转向成年时,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它的同类和人类。近来,美洲短吻鳄中就有同类相食的记录,包括成水鳄在内的种类,这种同类相食行为较常见。对拥有阶层划分的鳄鱼来说,同类相食的风险在高和群密度的群体间增加许多。对领导权的争夺也会导致争斗的发生,从而造成个体的重伤或死亡。

在许多种类中,幼鳄分散到巢穴周边地区,甚至离巢穴数千米远的地方,经常进入到其他的栖息地。在路易斯安那,人们常在离它们做过记号的栖息地很远的地方重新发现长大的幼年短吻鳄和半成年短吻鳄。当还是幼鳄时,成水鳄会转移到海岸地区生活,直到半成年才回到家乡河流重新建立自己的领地。澳大利亚淡水鳄鱼,雌雄个体在性成熟前都会离开它们的出生地池塘很长时间,雄性走远的距离是雌性的2~3倍。但雌雄两性均未显示出对出生地的依赖性。虽然存在着这样的分散模式,但是近口在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在河流体系之间,淡水鳄鱼的基因流动比成水鳄的基因流动更受限制。

1971年,在30年的肆意捕杀后,澳洲北部野生成水鳄的数量下降到历史平均数量的5%,成年鳄的数量更是稀少。到2001年,野生种群数量已经恢复到了过去的水平——大约7.5万只,并且遍布于之前的栖息地。这种显著的种群数量恢复现象被人们所监测,周期性的调查结果显示了鳄鱼在濒临灭绝的情况下惊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恢复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在实施保护的最初年份,只有仅存的一些成年鳄筑巢,虽然卵的死亡率很高,但雏鳄和幼鳄的存活率也很高,而主要是幼鳄保持了种群的延续。随着鳄鱼数量的持续增加,雏鳄和幼鳄的存活率下降了——同类相食在这一高密度群体中产生的后果。

在恢复工作的头10年,严格的保护措施被强行执行,然而,随着威胁到家畜和人类的大型鳄鱼数量的不断增加,最终对鳄鱼的保护放松了许多。鳄鱼袭击人和家畜的事件引出了一场公共教育和剿灭问题鳄鱼的计划。除此之外,人们建起了鳄鱼农场生产和加工鳄鱼皮和鳄鱼肉,以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场开始加工收集到的野生鳄鱼卵;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又开始捕捉野生鳄鱼。尽管鳄鱼加工产业不断发展,在过去10年中,野生鳄鱼的数量仍保持稳定,甚至还有所增长。

鳄鱼种群的保护极大地依赖于管理的实践活动,使人与鳄鱼能共同生存。成功的方案集中于一点:如何维持鳄鱼及其栖息地处在干扰相对较少的状态。在近来的保护工作中,可持续利用是关键要素,这也是基于以往20年的管理经验得出的。这些经验来自于不同国家,如巴布亚新几内亚、委内瑞拉、津巴布韦、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其中可以看到,野生鳄鱼的数量都有所增加或保持稳定,而同时鳄鱼经济又得到发展。运用的方法包括射猎野生鳄、收集野生鳄卵或孵化出雏鳄,以及人工饲养。所有的尝试中,很突出的一点就是鳄鱼皮和鳄鱼肉制品生产商和贸易商的积极参与。他们同生物学家一道对野生动物数量和栖息地进行监测,并倡议鳄鱼加工产业应当规范化,以保证鳄鱼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鳄鱼的成功保护还有赖于对栖息地的保护。中国短吻鳄(俗称“扬子鳄”)有可能成为历史上第一种在野外灭绝的鳄鱼,该鳄鱼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沿岸。中国短吻鳄在体型较小时就已发育成熟,和新大陆的同种类相比,生长较缓慢。它们把复杂的洞穴建在地下,同时还有许多透气孔。这些洞穴用途广泛,它们还可以在里面冬眠。它们隐秘的习性使其可以栖息在人口密集的诸如稻田、林场中和小块残存的湿地里。现今野生中国短吻鳄的数量很少而且分散稀疏,但大多仍存活的野生短吻鳄生活在小群体中,或单个地出没于农业用地中。具有讽刺性的是,大量人工饲养的鳄鱼(共有7000多只)生活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动物园中。中国野生短吻鳄的未来取决于栖息地的重建与恢复,以及通过将人工饲养的短吻鳄放归自然而得以延续。

得天独厚——扬子鳄

中文学名:扬子鳄

英文名:Chinese Alligator

别称:中华鼍、土龙、猪婆龙

分布区域: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国的神话传说里,龙是一种能呼风唤雨、吞云吐雾的神奇动物。千百年来,它一直被人们视为吉祥、幸运和尊贵的象征。但是,世上并不存在龙。龙作为一种图腾,在现实中,究竟有没有它的原型呢?

据有关专家推测,龙并非人们凭空想象而来的。在现实中,它的原型之一就是被称之为“土龙”的扬子鳄。

扬子鳄,中国古籍中一般称它为“鼍”。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中生代,与恐龙、翼龙等源出一个祖先。在2亿多年前,它曾经在地球上非常活跃。在7000万年前的大灭绝时期,恐龙遭到了灭顶之灾,扬子鳄却幸运地生存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扬子鳄主要生活在淡水中,分布区域较广,主要栖息于长江中下游河流沿岸的湖泊、沼泽地,丘陵山涧地的芦苇、竹林及杂灌地带。

扬子鳄体长约2米,在体型上远远比不过非洲鳄和泰国鳄。它们的头部较扁,吻短钝,外鼻孔位于吻端,是世界上仅存的两种短吻鳄之一。另外,其四肢粗短有力,后趾趾间有蹼,趾端有爪。扬子鳄皮肤上覆盖着大的角质鳞片,背部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肛门向后灰黄相间。刚刚生下来的小扬子鳄则为黑色,并带有黄色的横纹。

扬子鳄的挖洞技术堪称一绝,它们的头、尾和趾爪都是极好的打洞工具。其洞穴内部曲径通幽,纵横交错,就好比一座地下迷宫,并且通常有好几个出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还有出人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也许正是这个用智慧筑成的地下迷宫帮助它们度过了严寒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躲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扬子鳄生性好静,白天常藏在洞穴里,夜里才外出觅食。当然,有时它们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喜欢趴在洞穴附近的沙滩上晒太阳。在那个时候,它们常常紧闭双眼,趴伏不动,看上去像一块木桩。一旦扬子鳄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要么纵跳抓捕,用那巨大的尾巴猛烈横扫对方,要么迅速沉入水底来逃避敌害。

扬子鳄以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在捕食之时,扬子鳄常常潜伏在水中,只将鼻孔和眼睛露出水面,悄悄地接近猎物,然后突然发起攻击。在进食的时候,它们常常是边流眼泪边吃食物,好像不忍心把这些小动物吃掉。扬子鳄真的是出于一种慈悲之心吗?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扬子鳄需要通过一个特殊的腺体把它体内多余的盐分排放出来,而这个腺体的位置恰好就在它们的眼睛旁边。每当它们进食的时候,腺体恰好也在分泌并排出带有盐分的液体,所以人们常常误以为它们是在假惺惺地怜悯那些小动物了。

经过漫长的冬眠之后,到了暮春时节,大约在6月份,扬子鳄开始进行交配。交配之时,雌雄扬子鳄之间发出不同的求偶叫声,方圆百米都能听到。它们以呼叫声作为信号,逐渐靠拢到一起。到了7月初,雌性扬子鳄开始用杂草、枯枝和泥土建筑巢穴产卵,每巢产卵为10~30枚。扬子鳄的卵呈灰白色,比鸡蛋略大,卵上覆盖着厚草。这些草在阳光的照射下腐烂发酵,并散发出热量,鳄卵正是利用这种热量来进行孵化的。孵化期内,母鳄经常守卫在巢旁,任何人或动物如有冒犯的举动,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两个月后,小扬子鳄出生了,母鳄会扒开盖在仔鳄身体上面的覆草等杂物,把它们引到水中。

很久以前,扬子鳄的皮就已经被人们制成鼓,名日“鼍鼓”;它们的肉是宴席上的佳肴,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正因为这些,扬子鳄成了人们猎杀的对象。但是,由于当时扬子鳄的数量还很多,猎杀没有对它们的生存造成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