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转向伏尔泰时代吧!让我们在他的墓前鞠躬吧!让我们记取他的忠告吧!虽然他在100年前已死,但他的成就是不朽的。也让我们记取其他伟大的思想家的忠告吧!让我们停止流血事件吧!够了!够了!专制政治!野蛮主义早该消灭,让文明兴起吧!让18世纪来拯救19世纪!那些哲学家们都是真理的门徒,在独裁者欲发动战争之前,让他们宣布人类生命权及良知的自由权,还有理性的崇高、劳力的神圣、和平的祝福。既然王权表示黑夜,就让光明从那些死者的坟墓中射出来吧!
这些感叹句,把感情升华到一个极端,不能不让人感到振奋!用一系列的排比句不仅可以增强语势;铺排气氛,还可以产生强有力的效果。这个例子就是典型,增强语势。
当然,并不是说短句就没有这样的力量,精彩的短句也能把整个演讲推向高潮。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说得多好!多么生动的形象,多么英勇无畏,多么气壮山河,这也是把最精彩的话留在最后说产生的强烈效果。它积聚了多少激情呀!
闻一多先生如此正义、如此英勇的演讲自然要得罪特务们了。在他发表这次演讲后不久,就被特务们暗杀了。6000多市民为他举行了极其隆重的追悼大会。闻一多先生的儿子代表家属致答谢词。他那满怀悲愤的凭吊演讲,也让人感奋,他的结尾也和他父亲一样强劲有力:
我爸爸被杀死了,有人造谣,说是共产党杀死的,是什么地方的人士杀死的,还有的人说是我爸爸的朋友杀死的。我奇怪他们为什么不痛快地说,是我哥哥把我爸爸杀死的群众愤怒到了极点,掌声震耳欲聋?。我爸爸死了半个月,现在还没有捉到凶手,现在我请求大家援助我,我们要求取消特务组织!全场爆发出“我们要求取消特务组织”的怒吼声?
这也是高潮放在结尾产生的感召力,在结尾时把群众的愤怒情绪调动到了最高潮,让群众振臂高呼,这样的场面是极其壮观的。
看似没有结尾的结尾,因为它并不是纯粹为了结尾而成为结尾,实际上它是结尾,也是全篇的高潮,是全篇正文的组成部分。它积蓄所有的力量顷刻爆发,便如水闸瞬间全部打开,一泻千里,流入听众的心里。所有的势能转化为强大的动能,把听众的情感,把场面气氛推到了最高点,这样的演讲怎能不成功,怎能不产生强烈的反应呢?高潮时收尾,给听众留下一点儿“遗憾”,他们在咀嚼这种遗憾时便发现戛然而止会带来怎样的余音。
记住,好的演讲永远不会在前面把好话都说尽了,而使得后面每况愈下,它总是一浪高于一浪,把绝唱放在最后。
文学大师演讲的结尾技巧
当一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么应该说称其为文学大师当之无愧。每一位获奖者在当年的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前后都会前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参加庄严的授奖仪式,领取由瑞典国王颁发的获奖证书,同时发表授奖演说。文学大师们的授奖演说虽内容各异,但精彩纷呈,特别是一些文学大师演讲的经典结尾,令人赞叹,更值得借鉴。
1.点题式
1989年,西班牙的卡米洛·何塞·塞拉·特鲁洛克获诺贝尔文学奖,塞拉在授奖仪式上发表了题为《虚构颂》的演讲,他这样结尾:“通过努力和想像,人最终可以成其为人。在这种很大一部分尚未完成的事业中,虚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个决定性的工具:在通向自由的无尽的征途上,它能够给人们指引方向。”结尾直接回归演讲的主题《虚构颂》,强化了他自己所倡导的“虚构”的重要性,将他的文学主张重重地烙在了人们的心里。
点题式结尾便于突出演讲的中心论点。
2.告诫式
尼日利亚的渥雷·索因卡是第一个接受诺贝尔奖的非洲人,他在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作了《这一段过去必须诉诸现在》的讲演。他的讲演回溯非洲历史,特别是南非的历史。正是为了纠正过去的记录,这段历史不仅控诉种族歧视政策,也控诉那些心照不宣默许种族歧视在南非继续存在的政府。演讲既表达了这位非洲作家对自己任务强烈的、有时是使人筋疲力尽的献身精神,又间接地回答了别人关于他对艺术家责任的特殊的批评。索因卡在结束他的演讲时告诫他的白人听众说,虽然由于“黑色人种的宽恕能力”(那是“根植于他们的世界观和真正的宗教的道德训诫所熏陶出来的”),迄今为止还能使争端趋向和解,但这一事实“并不能用来证明黑人的忍耐是无限的、是毫无批判能力的”。结尾振聋发聩,引人思考。
告诫式结尾便于引起人们对某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赞美式
哥伦比亚作家加布里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用这样一段话结束他的演讲:“相信一个美好的未来还为时不晚,那是一个新的、真正的理想王国,在那里没有人能决定他人的生活或死亡方式,爱情将变为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那些注定要忍受百年孤独的民族,将最终也是永远得到再次在世界上生存的机会。”这是直接赞美进步与世界上人类生命的增长。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在193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自豪而自信地承认受惠于斯特林堡之后,他这样结束了演讲:见到他的弟子获得瑞典文学院的承认,斯特林堡的在天之灵也许会满意地笑起来。这种委婉的赞美表达了奥尼尔的感激与满足。
赞美式结尾能给人以心灵的温暖。
4.谦虚式
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艾利亚斯·卡内蒂在受奖演说中对深深地影响过他创作和思想的四个人表示敬意,最后,卡内蒂以他一贯的谦虚和机智说:“如果那四个人还活着,他们中肯定有一人会是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接受者。”结尾诚挚、谦虚,吃水不忘挖井人,令人敬仰。
1955年,冰岛作家哈尔多尔·拉克斯内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受奖演说中,拉克斯内斯强调指出民族文学遗产对他的影响以及他的感恩心情。他用“尽管我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但这一奖励同样是属于我的许多良师益友的,他们就是代表冰岛文学传统的先辈们”结束演讲。拉克斯内斯获得了至高荣誉而将荣誉追根求源地归于民族文学遗产,谦虚里洋溢着神圣。
谦虚式结尾可以突出个人美德。
5.警句式
1971年,智利作家巴勃罗·聂鲁达在题为《通向光辉之城》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中提出,文学公开的推动力量在于提高诗人与公众联系的责任感,并承担社会进步变革的责任。这位智利获奖者用一个警句“诗是不会徒然吟唱的”结束了他的演讲。结尾既充满哲理,又给人鼓舞。
警句式结尾能画龙点睛,成为哲理的名言。
6.引用作品式
1966年瑞典的奈丽·萨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十分简短的演说中,萨克斯以自己几年前写出并收入诗集《逃亡与蜕变》(1959)的一首诗结束她的演说。
“逃亡/何其盛大的接待/即将来临……我掌握着全世界/而不仅是故国的蜕变。”该诗的开头和结尾就是她自己苦难一生的写照,用自己的作品结束演讲,在众多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说中别具一格。
引用作品式结尾可赋予演讲别具一格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