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维:人人都可以像天才一样思考
13365100000017

第17章 创新思维训练营(5)

6.不敢思,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个人主义患得患失。由于创新思维常与传统、常规相悖,这就使“敢思”带有一定的风险性,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因主张太阳中心说而被罗马教皇处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诸如此类的冤假错案并不少见。因此,从个人得失、利害的角度考虑,有些人宁可屈服于权势,而放弃了敢想的权利。所谓“出头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少说为妙,不说太平”,正是对个人患得患失的写照。其二,是惰性。创新是个艰苦的历程,往往能使人望而生畏。惰性使人贪图安逸,懒于思考、不愿做艰苦的思维劳动。“敢思”本身往往就是一个艰苦劳动的过程。比如,传统的看法是:黄鼠狼是偷鸡贼。假使要推倒这个看法,这不是光凭嘴上说说的事,而要作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解剖工作。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老师,花了20年时间,解剖了1000多只黄鼠狼的胃,证明黄鼠狼是捕鼠能手,还吞食了大量害虫、并没有发现“偷鸡”的痕迹。为了证明黄鼠狼到底“偷鸡”,还是不偷鸡,他们还做了实物试验,把黄鼠狼和鸡关在一个笼子里,结果各酝各的食,大家“和平共处”、平安无事。后来他们把黄鼠狼饿了三、五天,只是在黄鼠狼饿极时才袭击鸡。可见,平时对黄鼠狼按上“偷鸡贼”的帽子不符事实,黄鼠狼不仅不偷鸡,还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动物。你看,要推翻一种看法,要敢思,有时得付出多大的代价!因此,对思想懒汉来说,宁可不敢思,因为敢思意味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不敢思、不去思,岂非更省力?

要勤思

俗话说,“多思出智慧”。多思了,头脑里信息相撞、重组的机会多了,有意无意中突然开了窍,接通了思维神经线路,就可能找到了创造发明的成功之路。牛顿在总结他成功的秘诀时明确指出:“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以待天明。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小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却只是由于我辛勤、持久的思索所致。”又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我一直在思考、思考、再思考。”可见,持久地多思,往往就能发现创造的火花。

勤思主要指思维的量,量中求质,量多了,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就可能出现突破性的创新思维。勤思,当然不是无目的、无对象的思考,无的放矢的思考是无效的、无意义的。这是思维的前提。歌德说得好:“谁不用脑子去思索,到头来他除了睡觉之外,将一无所有。”有所思才有所得,小思小得,大思大得。为了锻炼勤思,美国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在广告公司工作时,曾强迫自己每天提出一个创造性设想。日本千叶市一家商行有一位科长,他一有空就进行思考,无论是白天或晚上,或在车上,或在饭后休息时,或在醒后的早晨,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明一个接着一个推出,使他拥有几十项专利。培养自己天天思考,这对训练大脑的灵活性、灵敏性极有好处,就像华盛顿说的:“常用的钥匙是亮闪闪的。”脑子不用也会生锈、僵硬、呆滞。思维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在爱迪生实验室里贴着一条雷诺兹博士的语录:“人总是要千方百计地逃避真正艰苦的思考。”爱迪生却在下面加了一句:“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因为一切创造首先是从思维开始的。要有效地思维应注意有意做到“三性”和两个“结合”:

1.保持思维的“三性”

1.保持思维的开放性:要使自己的思维保持开放性,既不受各种思维框框,如传统、权威、书本、上级指示等的约束;又要善于吸收新的信息,容忍不同的见解,甚至自以为非,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活跃、灵敏和“兼收并蓄”、“实事求是”状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既不会因“框框”的阻碍而压抑了自己的创造性;同时又能源源不断地吸收新的有益信息的启发和营养,并防止自己固执己见而钻进牛角尖。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正如法国文豪罗曼·罗兰所说:“让自己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要比独立思考容易得多。”不少人的脑袋虽然长在自己的脖子上,却常常由别人代替自己思考,“被人牵着鼻子走”。独立思考是自主性思考,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使是权威、自己的老师也不让步。1903年英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汤姆生提出一种假设:原子中的正电荷以均匀的密度分布在一个大小等于整个原子的球体内,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一粒一粒地分布在球内不同的位置上。这种假设由于能精确地算出原子的半径,被当时大多数物理学家所接受。但作为汤姆生学生的卢瑟福,并未被老师的权威所吓倒,却首先向老师的理论发起了挑战。他通过粒子辐射实验,发现少数α粒子偏离了原来的方向;于是他提出了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原子核,电子则环绕着原子核不断地作圆周运动,就好像太阳系里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后来,卢瑟福的新的假设为实验所证明,终于推翻了老师的假设,为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

其次,不能迷信书本和理论。书本和理论是思维的基础和原料:一般说是正确的,但并非毫无纰漏,百分之百地绝对正确。孟夫子说得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创新来说,如果书上错了,“尽信书”则反而成了开发创新思维的障碍,故必要时得抛弃书,另辟蹊径,才能走出一条新路。郭沫若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华罗庚也认为:“人做了书的奴隶,便把活人带死了。……把书作为人的工具,则书本上的知识便活了,有了生命力。”他们都主张“活读书”,反对“死读书”,“活读书”就是对书本、理论要持批判的态度,不能绝对化、僵硬化,不能迷信书本,做书的奴隶。50年代初,美国发明家贝利曾参加“6A14射频放大管”的试制小组,但同时接到了一个指令:不准查阅任何书。结果他们完成了这项高达1000兆赫的放大管发明。事后,他们查看书本,使他们大吃一惊,因为书上明明白白写着这种玻璃壳管子的极限频率是250兆赫。所以贝利说:如果当时看了书,一定会怀疑能否造出这种放大管。可见,如果信了书,反倒增加了阻力。

再次,也不能迷信自己。对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也要抱开放的态度。独立思考并不等于固执己见。笛卡尔说:“决不可过分相信自己,单单从例证和传统说法中所学的东西。”故对自己的思维、认识、判断,也要敢于自以为非,决不能自以为是。即使是一些“权威”,也难免会有错误,固执己见,等于封闭自己,等于扼杀自己的创新性。对创新来说,恰恰是封闭的反面,使自己的思维保持高度的开放性,不耻下问,虚心请教,包括一些外行和小人物的意见。茹勒说:“新事物总是被非专家发现的。”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像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这样的现代高科技,在返回地球的问题上也遇到了麻烦,结果火箭专家中讨论来、讨论去也没有得到解决,最后却在一个普通人的启发下却解决了难题。

2.保持思维的好奇性:即对熟悉的事物要抱着好奇、陌生的态度去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才会在被人忽视的幕后瞅见创新的闪光。如若熟视无睹,以为司空见惯,不加思考,一瞥而过,便会与成功的机遇失之交臂。

3.保持思维的进攻性:创新是走前人所没有走过的路,是在荆棘丛生的荒野上开辟出一条新路来,因而只能进攻,不能守势。再现性思维是走前人已走过的路,只需跟在别人后面走就是了,人家怎么走,你也怎么走,这是一种被动性思维,无需进攻。创新思维则是一种主动性思维,主动性即进攻性,是与创造目标的要求相适应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著名物理学教授温格伯说:“科学的第一个重要的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进攻性,而是对大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下一步,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成为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分水岭。”他还强调说:“创造型人才必须的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

创新思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进攻性即是指在开展思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主动地去发现问题,以进攻的姿态去解决问题。上海市电话局青年工程师周仁杰,就是一个进攻型的人才。1987年上海市内电话局正式开始着手7位拨号工程,小周受命担任S—1240程控交换机升位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之前,美国贝尔公司的专家沃根先生提出用传统的“双表法”实施升位,经过几个回合的论证,专家们都已认可了这个方案。然而就在拍板敲定之际,小周主动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置换法,可以把升位时间缩短在几秒钟之内,并可避免计算机内部因贮存量过大而影响以后的数据修改及再次升位。这是一条国际上还没有人走过的路。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论证,有关领导和专家决定全盘采用小周的方案。但小周并不满足,不久又积极主动地提出了更科学的设想——“混合法”,使原设计方案更为完美。小周的进攻精神折服了沃根先生,他对小周说:“周,你在国际上也是第一流的!”试想,周仁杰如果没有思维上的进攻性,他能两次主动提出新的改革设想吗?

2.思维要做到两个“结合”

1.思维与学习结合。孔子有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与学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光思而不学,则思源枯竭,思路狭窄,不利于开发自身的创新力。一个人学的知识越丰富多彩,越有利于信息的组合,激发创新的火花。现在多数人只注重学业务知识而忽视在非专业范围内汲取养料。从创新角度看,往往更需要的是与专业“不搭界”的相关知识。美籍德裔火箭专家,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技术负责人洪·布劳恩曾回忆说,一部描述登月旅行的科幻小说使他着了迷:“此书令我异想天开地去做星际旅行!这是需要我付出毕生精力去从事的事业。我不只是用望远镜去凝视月球及行星,还要遨游太空,解开太空之谜。”无疑这部科幻小说给了洪·布劳恩极大的鼓舞和启示,推动他终于实现了人类的梦想——三个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

2.关门思考与开门思考结合。思考问题,有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排除外界的干扰,关起门来思考。但思维毕竟是第二性的,客观世界是第一性,人的思维、意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思维岂非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反映得好、思维得好不能仅仅停留在关门思考上,还必须开门走出去,到客观世界去看一看、找一找、捕捉创造的火花。有时“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可能通过旅游、参观展览会、逛街等偶然事件的启发,触动了灵感,解决了问题。关于受到客观世界某些事物的启发而直接发明的东西,那就更多了。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火箭时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火箭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便偏离了规定的飞行方向;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固体燃料出现裂痕,因而燃料不能顺利燃烧。原因找到了,却无法解决。后来,一个年轻的研究人员在校园内闲荡,看到几个孩子用粘虫胶在粘蝉,这就触发了他的新思路:能否把这种粘虫胶放进燃料,是否可使固体燃料不出现裂痕呢?他把这个主意告诉大家,引来的却是一阵哈哈大笑。人们怀疑之余也没有人想出更好的办法,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实验一下,结果却出乎意料之外,固体燃料果然没有裂痕了。可见,如果大家果真关了门冥思苦想,也未必能想出这个简单而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七、思维创新的八大“敌人”

在进行思维创新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忽视一些弊习,也就是很多人认为的小问题,但往往是这些所谓的小问题,直接影响着思维创新的结果。

弊习一:人们常常不记录下“一闪念”

此弊习确实是个大问题。

最近某颇具知名度的制造公司举行研究新产品开发构思的职员商讨会。会议休息期间,一名公司老职员说,当他在商讨会聆听其他人发言畅谈各种构思、想法、主意时,竟觉得全都是一些似曾相识的平淡无创意的东西,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包括新产品开发人员实际上脑中无新颖构思。 令人听完后感到十分遗憾。其实这家大公司在历史悠久的发展过程中职员们曾有过许许多多构思、想法和主意,但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构思既未被采用又未能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一种浪费智力财富的错误做法。因为即便是在当时某种主意暂时派不上用场但也决不意味着它今后将一直无用。在创造领域谁拥有的五花八门构思、想法越多谁就越具有主动性,工作就可能做得越有成效。

如果你能保持时时刻刻将自己的各种“一闪念”及时记录下来,那么日积月累积攒下来就意味着给你所从事的创造性工作平添了成倍的“点子”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