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禅机:生活中的禅道小哲理
13364700000010

第10章 心外无物(3)

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饭,两个人因为才华都很高,往往为了谈学论道,互不相让。这天吃饭的时候,刚好看到一个人走过,由于许多天没有洗澡,身上爬满了虱子,苏东坡就说:“那个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秦少游坚持异议说:“才不是呢,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两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便决定去请佛印禅师做个公道,评论虱子是怎么形成的,并且互相争议输的人要请一桌酒席。

苏东坡求胜心切,私下便跑到佛印禅师那里,请他务必要帮自己的忙。过后,秦少游也去请禅师帮忙,佛印禅师都答应了他们。两个人都以为稳操胜券,放心地等待评判的结果,禅师评断说:“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

禅师做了一次美妙的和事佬,有诗云: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物我的合一”,物我是一体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内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心内的世界,物与我之间已没有分别,而将它完全调和起来,好比一棵树上,虽然接受同样的空气、阳光、水分,但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而能彼此无碍的共存于同一株树上。

站起来

只要站起来就比倒下去多一次就是成功。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六岁了,可是一点儿男子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以为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

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边,三个月以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人。不过,这三个月里面,你不可以来看他。”父亲同意了。

三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三个月的训练成果。

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来继续迎接挑战,但是马上又被打倒,他就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共十六次。

禅师问父亲:“你觉得你孩子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气概?”

父亲说:“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受训三个月,看到的结果是他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

禅师说:“我很遗憾你只看到表面的胜负。你有没有看到你儿子那种倒下去立刻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呢?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气概啊!”

快乐之道

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拼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

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

梦乡见古圣先贤

诚实可以走好每一步。

有一个和尚找了个寺院,欺世盗名,居然收了几个门徒。每天就是让弟子读书扫地,管理菜园子。他自己每天像个禅师一样打坐,然后把从书上看来的偈语讲给弟子听。

每天中午,和尚都要到禅房中小睡片刻,弟子们问道:“老师为什么每天中午都要午睡?”

和尚回答道:“孔子每天都要小睡片刻,他在梦中和周公讨教,醒来后就将先贤所说的话告诉弟子们。我也是这样的,在梦里我也能见到先贤!”

弟子们一听是这样,然后就起身告辞,去做自己的事了。

一日,天气非常炎热,盛夏的蝉鸣声声入耳,仿佛催眠曲般催人入睡。弟子们正在禅房打坐,有几个弟子抵不住困倦,坐在那里睡着了。

和尚发现弟子打坐的时候居然睡着了,便把他们叫醒,训斥道:“打坐的时候应该心如止水,你们怎么能够睡着呢?”

弟子们醒来,揉着朦胧的眼睛说道:“我们到梦乡去见古圣先贤了,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

和尚愣了一下,这正是自己说的话呀,怎么办呢?如果不能有一个好的解释,那不是否定自己说的话吗!突然他灵机一动,便问道:“古圣先贤给了你们一些什么训示?说来听听!”他暗暗为自己的聪明而高兴。

弟子们答道:“在梦里我们遇到了古圣先贤,便问道:‘我们的老师不是每天中午都来和你们讨教吗?你们能不能也教我们一些?’但是他们答道:‘我们从来就没有见到过你们的老师呀!’”

和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后悔不已!

诚实,可以走好每一步;欺骗,只能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漩涡。

这里无奴婢

“定学、慧学,前人、后人”,道悟禅师的一念禅心之中,还有纤尘未尽。在世间摸爬滚打久了,难免沾染上一些俗气。不如去吹一吹离意之禅风,听一听绝虑之心曲,荡涤一下尘怀,放旷一下幽思。这是调剂生活的新秘方。

天皇道悟禅师参偈石头希迂禅师,问道:“如果离开定学和慧学,和尚用什么法示人明悟呢?”

石头反问:“你是否能体会‘空'呢?”

道悟说道:“这种体会不是今天才有的。”

石头却摇头道:“没发现你竟是那边过来的人!”

道悟连忙说道:“我不是那边的人!若有那边,就有这边,你是说我的来处还有踪迹吗?”

石头说道:“我早就知道你的来处了。”

道悟回答道:“和尚怎可以栽赃诬陷呢?”

石头指着道悟:“你执著身体的见地还在呢。”

道悟低头沉思许久,说道:“显然知道是这样,可究竟怎样去启示后人呢?”

石头大声喝道:“你说哪个是后人?”

道悟于言下豁然大悟,原来心中残余的见解被一扫而空,荡然无存了。

禅与爱

我们平时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有时候眼见的就一定都是事务的本质了吗?也不是的啊!把原始的“数据”找来,自己从头分析,而不是看别人的谈论。

一个很有名的禅师,有天,他带了个女子进了自己的房间,久久没有出来,弟子们在外面议论纷纷,其中有一个跑去偷看,发现一个女人的雪白赤裸的背,乌黑的长发披散下来,很美丽的背影啊!于是,弟子冲进去大喊:“师傅,你怎么能做这种事?芽”这时那女子回过头来,立刻把弟子惊呆了,那是一张丑陋腐烂的脸,其恐怖程度很难想像。原来女子得了麻风病,禅师在给她搽药。弟子万分惭愧。

葬礼

只要有禅,就没有悲苦,就没有怨恨,禅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松云禅师出家学禅后,因为挂念年老的母亲无人照顾,就自己建了一座禅舍,带着母亲同住。

松云每天除了参禅打坐以外,还帮人抄写佛经,藉此赚些生活费用。有时上街为母亲买些鱼肉,街上人却总是指着他说:“你们看那个酒肉和尚!”

松云不去解释,因为他不介意别人的闲言闲语,但他母亲放不下别人的批评,因此也跟着出家素食。

一天,一位美丽的小姐在路上遇到松云,为其庄严的仪表感动,请他到家中说法,松云没有推辞,以为说法是好事,但事后别人传言,说有人亲眼见到松云到妓院去嫖妓。

乡人捣毁他的禅舍,赶他离开。松云迫不得已,只好把母亲寄人代养,自己则出外云游参访。

事经年余,母亲因思儿成病,未几病重过世,乡人不知松云何去,只得草草收殓,等松云回来再奉行安葬。

不久,松云回来,在母亲灵棺前站了许久,然后用手杖敲打棺木说道:“慈爱的母亲!孩儿回来了!”

说完,他又学母亲的口气道:“松云!看你完成禅道回来,母亲很高兴!”

“是的!母亲!”松云又自语道:“孩儿以此禅道,报您上生佛国,不要再来人间受苦受气,我也和您一样高兴!”

松云禅师说后,接着对众人道:“丧礼已毕,可以安葬!”

这一年母亲六十八岁,松云三十岁。

松云禅师五十六岁的时候预知时至,他召集弟子辞别,并在母亲遗像前上香,写下一首偈语:“人间逆旅,五十六年;雨过天晴,一轮月圆。”

写后,安详而逝。

世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与好坏,就有光明与黑暗,说好的未必好,说坏的未必坏。松云禅师的冤屈,助长他的禅道,母亲的病逝,回报她的佛国安养。

树的根

愿力,各人有各人的愿力,不必问别人愿力,先问自己愿为大众做什么。例如:我愿做一艘船,载运行旅;我愿是一条道路,供人行走;我愿做一棵树,普荫大众;我愿做一只牛,为众效劳。

有一位刚学佛不久的信徒,在《劝发菩提心文》上看到“……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这句话时,不懂其意,就跑去请示无相禅师,无相禅师道:“在学佛的菩提道上,难免因人的惰性、机缘、业魔等障而有退失菩提心的时候,必须要靠愿力来支撑、鞭策,故历代的高僧大德其道业的成就,无一不是靠誓不退转的愿力完成的,如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音菩萨的十二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地藏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悲愿,无一不是学佛者的榜样。”

信徒听后,仍不懂地问道:“为什么想成佛,就一定要立下志愿普渡众生呢?”

无相禅师回答道:“如一棵树,众生好比是树的根,菩萨就像树的花,佛便是树的果。要想一棵树开花结果,就必须努力灌溉树的根,并且爱护它,照顾它。否则根部一受到损害,树就要枯萎了,又怎能开花结果呢?所以在《华严经》上也提到‘欲作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信徒听后,也深觉愿力重要,问道:“禅师!您的愿力是什么呢?”

无相禅师道:“我的愿力不能告诉你!”

信徒不解地问道:“为什么禅师的愿力不能告诉我呢?”

无相禅师道:“我的愿力是我的,你为什么不发你的愿力呢?”

信徒终于心开意解,礼谢而去。

无道心

善恶、是非、得失、净秽,这是人心所认识的世界。真正的道,不思善、不思恶,不在净、不在秽,文道的憎爱之念,拒受之情,当然要被呵为无道心了。

文道是个云水僧,因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所以不惜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地来到慧薰禅师所居住的洞窟前,对他说道:“末学文道,素仰禅师的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因时已晚,慧薰禅师就说:“日暮了,就此一宿吧!”

第二天,文道醒来时,发现慧薰禅师早已起身,并已将粥煮好了。

用餐时,洞中并没有多余的碗可给文道用餐,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盛粥给文道。

文道踌躇得不知是否要接时,慧薰禅师说:“你无道心,非真正为法而来,你以净秽和憎爱的妄情处事接物,如何能得道呢?”

衣服吃饭

人,有时不以人格品德论高低,而以衣服新旧做标准,所以一般人只讲究“金玉其外”,不管“败絮其中”,下面这段文字,给今日的社会人心,真是一针见血的讽刺呀!

一休禅师有一位将军弟子,有一天将军请师父吃斋,一休禅师到达时,守卫的人不准他进去,因他穿着破烂的衣服。一休禅师没有办法,只好回去换了一件海青(大袍)袈裟,再去赴宴。

当用斋的时候,一休把菜一直往衣袖里装,将军看见了很诧异,就说道:“师父!是不是家中有老母?或寺里有大众?等一会儿我令人再煮菜送去,现在请您先用啊!”

一休禅师道:“你今天是请衣服吃饭,并不是请我吃饭,所以我就给衣服吃!”

将军听不懂禅师的话中之意,一休禅师只得解释道:“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因为穿了一件破旧法衣,你的守卫不准我进门,我只好回去换了这身新的袈裟,他才放我进来,既然以穿衣服新旧做宾客的标准,所以我以为你是请衣服吃饭,我就给衣服吃嘛!”

通身是眼

“遍身是眼”,这是从分别意识去认知的;“通身是眼”这是从心性上无分别智慧上显现的。我们有一个通身是眼的真心,为什么不用它彻天彻地的关照一切呢?

有一次,道吾禅师问云岩:“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请问你,哪一个眼睛是正眼呢?”

云岩:“如同你晚上睡觉,枕头掉到地下去时,你没睁开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来了,重新睡觉,请问你,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道吾禅师听了之后,说:“喔!师兄,我懂了!”

“你懂什么?”

“遍身是眼。”

云岩禅师一笑,说:“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疑惑地问:“那应该怎么说呢?”

“通身是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