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资本:完美人生的十大资本
13364600000003

第3章 完美人生的品质资本(3)

(3)“小”。“小动作”、“小报告”、“小纠纷”。

(4)“粘”。粘粘乎乎,拉拉扯扯,永无休止。

许多小人惟恐天下不乱,一有风吹草动就兴奋狂躁,表现如下。

(1)猎奇心理

有人喜欢虚无飘渺、言过其实的消息,像一个不辨真伪的“收藏家”那样,对什么样的话题都感兴趣,来者不拒,视为珍宝。他们嗜奇为癖,闻奇而喜,以致发展到痴迷不悟的程度。

(2)求证心理

这种人对人对事总是疑神疑鬼犹豫不定,并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得到证实,一旦听到与此有关的传言就以假为真。

(3)趋同心理

不少人喜欢随大流,不是害怕担风险,就是不愿表现自己特殊个性,以免“出头的椽子先烂”。由此而形成一种惰性:大多数人相信的,自己也应当相信。应当和别人一样。干嘛众人皆醉我独醒?索性也酩酊大醉。因此,谣言像一个暴君,获得某些人绝对的信任。

小人的种种演技,不过如此。正因小人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所以,研究小人,透视其心理,已成为为人处事中的重要课题。君子虽忙于谋事,若不注意提防小人,难免遭其暗算,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啊。年轻的朋友们,在你力争做个君子的同时,也应注意识别小人,与其划清界限,以免遭到不测。

恪尽职责是处世的重要资本

责任心是把一座道德大厦连接起来的钢筋,如果没有这种钢筋,人们的善良、智慧、正直、爱心和追求幸福的理想都难以为继,人类的生存基础就会崩溃,人们就只能无可奈何地站在一片废墟之中叹息。

职责就是义务,一个不愿意损毁自己声名、不愿意倾家荡产的人都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职责不可推卸,它如同一种债务,为了还清这些债务将努力一生。

在一个家庭里,孩子们和父母亲各有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夫妻之间、上下级之间亦然。

职责将伴随着你的一生。你来到人世间,无论是对上司、对下级、对同事和对上帝都得履行你的职责。只要有人生存的地方,就有人类应尽的职责,职责和义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论尊卑贵贱,男女老幼,谁都是一名仆人。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的幸福,你必须以上天赐给的一切来履行你的职责。

良好的责任心是必须具有的品质,也是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每一个拥有良好品质的人,都必须靠这种持久的责任心来维系。没有坚定的责任心,人们就会在逆境中跌倒,在各种各样的引诱面前不能自持;而一旦一个人真正具有了牢固而持久的责任心,软弱者会变得坚强,在逆境中也会平添勇气。杰姆逊夫人说,“责任心是把一座道德大厦连接起来的钢筋,如果没有这种钢筋,人们的善良、智慧、正直、爱心和追求幸福的理想都难以为继,人类的生存基础就会崩溃,人们就只能无可奈何地站在一片废墟之中叹息。”

责任心并非人们的一种感情,而是人的生命的主导支柱,这一支柱贯穿在人类的全部行为和活动里,受制于每一个人的道德良知。

一个人的良心体现在他所履行的职责里。如果没有良心来对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加以约束,那些才华盖世的天才也完全可能误入歧途,变得一无是处。良心可以匡正一个人的行为,可以使他变得诚实和正直。因此,良心是心灵圣殿中的道德统帅,它使人们的行为正直、思想高洁、生活幸福。只有在良心的强烈驱使下,一个人崇高而正直的品质才能得以弘扬。

亨泽默尔说:“在人们为了谋取职位而摇尾乞怜的时代,你要守住自己的尊严;在人们为了谋取暴利而欺诈蒙骗的时代,你要守住自己的清白;在人们为了名利形同猪狗的时代,你要心如壁立,挡住世俗的灰尘,只有这样,你才会成为品质高贵的人。你应该像一些志同道合者一样,凭自己的汗水和双手赚取食物。岁月会染白你的头发,但岁月不会污染你的品质和内心,当面对上帝的召唤时,你可以心地坦然地离开人世!?”

塞达留曾说:“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应该凭借自己的道义和气节去赢得胜利,即使为了自己的生命也不应该采用任何卑劣的行为。”“正是在职责和信仰的感召之下,圣·保罗公开宣称他‘随时准备被捕,并准备在耶路撒冷就义’。”

当意大利国王迫使帕斯卡侯爵放弃自己挚爱着的西班牙事业时,侯爵的妻子维多利亚·科伦纳写信给他,叫他千万不要忘却自己的职责。她写道:“不要丧失自己的品质,优秀的品质胜过王位与万贯家财,而显赫的名誉不过是过眼烟云;希望你不要为浮名所诱,你的品质将是我最大的光荣,也是你留给后代的最珍贵的财产。”

侯爵夫人的见解高远,她重视品质轻视浮名。正是在自己妻子的鼓舞下,帕斯卡临危不惧,在巴维亚从容就义。此时侯爵夫人正值妙龄,她的美貌更是闻名遐迩,尽管慕名前来追求夫人的人门庭若市,但面对他们,侯爵夫人不为所动。因为丈夫的品质已深深地感染和鼓舞着她,她的心中除了夫君,再也容纳不下另外的人。她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失去丈夫后的孤独和痛苦,以此来纪念他的伟大品质。

人生如同战场,每一个人都必须有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决心,每一个人都必须肩负起自己的职责。

以良心来抵御内心欲望的侵蚀,对于每一个人的良好道德的形成也是一种必需。要养成积善修德的习性,战胜欲望的左右,摆脱感官的诱惑,清除与生俱来的自私自利,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每一个人都应当做他自己的主人,他应当做到不说假话,以诚待人;不受酒色声乐的诱惑;对于为非作歹的事他会避而远之,而对于慈善救人的事,他会全力以赴。他宽容,不怀私怨,敢于原谅他人。

同样,那种恪尽职守的精神一直是华盛顿的动力之源,正是这种庄严的使命感使他坚定不屈。当华盛顿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时,他就义无反顾于自己的崇高职责中。

但华盛顿却不是一位狂妄无知的人。当人们推举他担任爱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时,他担心自己不能胜任。直到被逼无奈时,他才答应就职,但没有半点骄矜之情。他知道,这种托付重如千钧。他曾经说:“今天我诚挚地向大家宣布,对于统帅一职,我并不认为我有足够的才华。”

他曾在给他妻子的一封信中,谈及他被任命为陆军统帅的感受。他说:“对于推卸这副担子我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不仅是因我不愿意离开深爱的家庭,我更深深地意识到我实在难担当如此重托;如果此后漫长的几年我必须在外度过,我想告诉你的是,我更乐意与你呆在一起,享受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与安宁。但为了不给朋友们带来失望和痛苦,我只能听从命运的召唤,我为自己不能陪伴在你的身边而非常不安。”

恪尽职守是一个民族的一种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只要这种精神不灭,这个民族就不会被消灭,就有充满希望的未来;如果这种精神没有了,或者被享乐和虚荣代替了,那么灾难就会降临,灭亡就为期不远了。

尽职与诚实的品质密切相关。对于那些恪尽职守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诚实,他们表里如一并总是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做正义的事情。

乔治·威尔逊在爱丁堡大学任教。他一生历经无数苦难,但他心态达观,有着让人震惊的藐视困难的乐观精神。

童年时候他聪明活泼,但他的身体很糟糕,一直患病。17岁那年,他自己精神忧郁和失眠症痛苦到了极点。他对自己的一位朋友说,“我的元气已经衰竭,我将不久于人世。”但他并没有被病魔制服,他仍然每周给爱丁堡大学的学生演讲,并且风雨无阻。

27岁时,威尔逊每周都要进行十几个小时的演讲,他在演讲的时候身上还挂着输液线,身上的水泡伤口随处可见。死亡的阴影时时来到他的心中,他也感到自己已经来日无多了。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如果在哪一天早上,你突然听到我已去世的消息,你不必大惊小怪,因为没有什么人比那些对死亡失去恐惧的人生活得更加美好!”他似乎没有痛苦和感伤。

有一次他不慎摔倒,结果竟将肩膀的骨头摔折了。接二连三的打击不但没有使威尔逊屈服,他竟然从这些巨大的痛苦和疾病中像风暴后的芦苇杆一样挺立了起来。

他仍然一如既往地给建筑系和艺术学院的学生讲课。一次,他下课后,躺下休息,血管却破裂了,并引起了大出血。尽管他深深地知道自己的归期不远了,但他还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照常回到了讲台前。并以惊人的毅力又上完了两次课,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但过度的劳累引起了第二次大出血。这一次大出血使他的身体极度衰竭,他以为自己又要离开人世了,但他又一次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在恢复期间,他被任命为苏格兰工业博物馆馆长。这意味着他更加辛苦。

从此,这个博物馆就开始耗费威尔逊的剩余的精力。

1859年的一天黄昏,威尔逊像往常一样从爱丁堡大学做完演讲后走回家去。在他准备爬上楼梯的时候,他感到胸部一阵难以忍受的痛苦,他终于安静地倒了下来……

在弥留之际威尔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死亡并不悲伤,

明天依然光明,

我痛苦的一生,

终于走向了终点。

后来,我们有幸读到了威尔逊妹妹饱含深情写的有关她哥哥的传记,这是对长时期的痛苦和折磨的最令人惊叹的记录。她以浓重的笔墨记录了一位与病魔战斗到底的勇士,这位勇士以自己非凡的意志和令人钦佩的责任心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

不仅是威尔逊的故事和作品中,单是他那不为病魔所制服的坚毅与乐观,就让你终生铭记,永远不忘怀。

吃得苦中苦

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必须接受的一种挑战。只有能够忍受住这种生活中的艰苦,才不怕前进道路中的任何障碍了。

艰苦的生活无疑是对人的一种磨炼,是对一个人意志品质的考验。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必须接受的一种挑战。只有能够忍受住这种生活中的艰苦,才不怕前进道路中的任何障碍了。

宋廉字景廉,明朝初年浦江人。他参加了明初许多重大文化活动,参与了明初制定典章制度的工作,颇得明祖朱元璋器重。宋廉年幼的时候,家境十分贫苦,但他苦学不辍。他自己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我小的时候非常好学,可是家里很穷,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寻找书看,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去借来看。

因为没钱买不起,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拼命地赶时间,以便按时还给人家。”正是这样他才得到了丰富的学识。

有一次,天气特别寒冷,冰天雪地,北风狂呼,以至于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冰。家里穷,哪里有火来取暖?手指冻得都无法屈伸,但仍然苦学不敢有所松懈,借书坚持要抄好送回去。抄完了书,天色已晚,无奈只能冒着严寒,一路跑着去还书给人家,一点不敢超过约定的还书日期。

面对贫困、饥饿、寒冷,宋廉不以为意,不以为苦,因为他所追求的是成大业,努力向上。到20岁,他成年了,就更加渴慕向贤达之士学习,他常常跑到几百里以外的地方,去找自己同乡中那些已有成就的前辈虚心学习。

有一位同乡位尊名旺,他那里的名人来往的很多,名气也很大,有不少人去他那里学习,他的言辞和语气都很傲慢,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宋廉就站在他旁边,手拿着儒家经典向他请教,俯下身子,侧耳细听,惟恐落下什么没有听明白。有时候这位名气很大的同乡,对他提出的问题不耐烦了,大声叱责他,他则脸色更加恭敬,礼节愈加地周到,连一句话也不敢说。

看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再去向他虚心请教。他还自谦地说:“我虽然很愚笨,但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为了求学,他住在客栈之中,一天只吃两顿饭,什么新鲜的菜,美味的鱼肉都没有,生活十分艰辛。而和他一起学习的同窗们一个个衣服华丽,戴着有红色帽缕镶有珠宝的帽子,腰里佩着玉环,佩着宝刀,戴着香袋,光彩夺目,但是他不以为那是什么快乐,丝毫也没有羡慕他们,而是穿着自己朴素无华的衣服,不卑不亢,照样刻苦学习。

因为学习中有许多足以让他快乐的东西,那就是知识。他根本没有把吃的不如人,住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这种表面上的苦当回事。

因为宋廉能忍受穷苦,刻苦学习,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尽管他的那些同窗好友一个个生活得很快乐,但是又有谁能像宋廉那样名留青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