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性格:性格决定你一生的命运
13364500000017

第17章 坚韧敢为的性格与命运(2)

当艾尔·史密斯开始他那自我教育和政治课程10年之后,他成为对纽约州政府一切事务最有权威的人。他曾4度当选为纽约州长,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纪录。1918年,他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有6所大学——包括哥伦比亚和哈佛——把名誉学位赠给这个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

艾尔·史密斯亲口告诉卡耐基,如果他当年没有一天工作16个小时,化负为正的话,所有这些事情都不可能发生。

尼采对超人的定义是:“不仅是在必要情况之下忍受一切,而且还要喜爱这种情况。”

不坚韧性格的缺点

那些一生中没有取得成功的人,他们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没有机遇,就是因为做不到坚韧。

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也都愿意为成功而付出,可是我们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坚韧。看看那些一生中没有取得成功的人,他们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没有机遇,就是因为做不到坚韧,结果不是与成功擦肩而过,就是事倍功半。

上面讲述了坚韧型性格的几大优点,那么不坚韧性格的缺点又有哪些呢?

不坚韧的人往往都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人。成功,就像树上结的果实。你若想取得成功,就得耐心地呵护这棵树,春季里为其松土施肥,修枝打叶;夏季里拔草打药,驱虫防雹;秋冬里昼夜看守,防别人偷抢。等果子真正熟了,才能采摘。吃,香甜可口;卖,也能卖个好价钱。

不坚韧的人是不能等到果子熟了那一天的,他们不能忍受春季的辛苦劳作,不能忍受夏季酷暑严热。不等果子成熟,就去吃就去卖,结果可想而知,一切前功尽弃。

成功往往就离你五步,如果不能坚韧,只看到脚尖的尺寸之围,往往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不坚韧的人往往是急功近利之人,杀鸡取卵,最后只能两手空空。

笔者认识一位年轻人,此人文学天赋很高,也想在文学上取得一番成就。一位出版社的编辑知道了这件事,了解了这个人,便让他来到北京,为他提供食宿,让他练习写作,并做耐心的辅导。

要想成为一名名作家、自由撰稿人,就得在文字上、想像力、思想境界上取得非常高的造诣才行。这位编辑先从文字功底、写作技巧上对他加以辅导,并且在思想上、做人方面加以指导。

培养坚韧的技巧

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是发展坚韧的重要的一步。

坚韧,是一种优秀的品格,因此,它能够慢慢培养。跟其他性格一样,坚韧是奠基在固定的因素上的,这些因素是——

1.恒久的远大目标: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是发展坚韧的重要的一步。强烈的驱动力会使一个人去克服许多困难。

2.强烈的欲望:一个人在追求强烈欲望的目标时,会较为容易获得支持坚韧的精神。

3.有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计划,可以鼓励一些人利用坚韧的精神来执行计划。

4.固定的计划:组织化的计划,即使它们是薄弱而不实用的,也可以鼓舞坚韧的精神。

5.博学的知识:如果以猜测来代替精确的知识,你会在失望中摧毁坚韧的精神。

6.热忱的合作:热忱、了解和与别人的合作协调,能促使一个人培养坚韧的精神。

7.坚韧的意志力:把一个人专注思想的习惯,用在获得固定目标的筹划上,会导向坚韧。

8.良好的习惯:坚韧是良好习惯的直接后果。

坚韧敢为的性格与命运

为了追求创业的条件,事事必须耗费苦心,在困难中创立起来的基础,一定比较踏实。

商人的创业虽不像政治家那样,要经历一种社会力量与另一种社会力量的大规模的、激烈的斗争,但是同其他任何一种大事业一样,要面对各种强大的、威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常常会陷入险恶的处境,或面临决定自己苦心经营的事业成败、但却又变幻莫测的外部形势,由于有风险,常常会遭受沉重的打击,或严重的挫折,甚至彻底地失败。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坚忍不拔的进取心,不成大事誓不罢休。

世界塑料大王王永庆就是因为坚忍不拔的进取心而崛起于贫穷,这种强烈的进取心,体现在许多中华商人的创业史中。

1917年1月18日,王永庆出生在台北新店直潭。父亲王长庚是一名穷茶农,体弱多病,全家的生活依靠母亲务农为主,家中生活非常贫困,除了几间仅能遮蔽风雨的茅屋外,一无所有。“家里穷得连鞋子也买不起”。王永庆祖籍福建安溪,在他曾祖父时迁到了台湾,几代都靠种茶为生。祖父常常告诫王永庆,茶山将会变成秃岭,因为要茶树长得好,必须铲除杂草,长此以往会造成水土流失,所以靠种茶是没有出路的,王永庆从小就树立了到外边闯一番事业的志向。

15岁时,王永庆小学毕业。因为家里穷,他无法继续求学,只好去嘉义做工,在一家米店当小工。

16岁时,王永庆决心自己去创业,他向父亲借了200元台币做本钱,开了一家米店,开始的时候很艰难,因为附近居民都有米店,一时挤不进去。王永庆毫不气馁,他一家一家去推销,并把米中杂物拣得干干净净,有时还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户家中,尽量满足顾客的需求,过硬的服务水平使他逐渐赢得了客户,生意越做越好。

之后不久,他又开办了一家碾米厂。当时,他的隔壁也有一家碾米厂,条件比他优越,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他每天苦干十六七个小时,终于压倒了对方。

后来,他又开办了一家砖厂。这样,他便有了几家小企业了。抗日战争期间,他的米厂被日军飞机炸塌,但他并不灰心,反而办了一家更大的。

抗战结束后,台湾被光复。王永庆此时开始打入木材市场,不过那时是惨淡经营。直到50年代,台湾建筑业蓬勃兴起,木材价格猛涨,王永庆才抓住了这次机会,由一个小商人一跃成为大商人。

在当时,台湾岛内资源贫乏,许多工业材料都依赖进口,塑胶原料便是其中之一。王永庆和其他商界同仁雄心勃勃地合资建立了一座聚氯乙烯工厂,以120万美元的价格,从日本取得了技术,在1957年开始投产,并把公司名称正式定为“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王永庆是这一公司的主要股东和经营者。

他们的这种投资在当时的台湾是相当冒险的,一位化学家曾经预言:王永庆要破产。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当时日本产的塑胶粉充斥着台湾市场,而台湾塑胶加工工业尚处于探索阶段,“台塑”的聚氯乙烯无人问津,令一些股东心灰意冷,纷纷退股,致使“台塑”面临倒闭的危险。

创业的艰难并没有使王永庆退缩。他毅然变卖了自己所有的产业,购买了“台塑”的所有产权,独自经营。在经营中,他主要采用了两项措施:一是反其道而行之,大量地增产,但同时提高产品质量,投资70万美元更新设备,结果不仅提高了质量,而且还降低了成本,价格自然也就低了,结果市场被打开了。二是在1958年投资设立了“南亚塑胶加工厂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台塑”的聚氯乙烯粉加工制造各类塑胶产品,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与此同时,王永庆还进行了多元化投资。投资设立了“新茂木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初期,只有三条生产线,20多年后,已拥有5个加工厂。1968年,他又趁势把“朝阳木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入“台塑”集团。

王永庆还积极进军纺织业是在1964年,他成立了“台湾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在彰化建立了木浆——漂染——纺织加工一体化作业的工厂,利用木材废料制造纤维。1968年,他又与一家日本公司各自出资2000万台币,成立了“台旭纤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工厂设在宜兰,占地11公顷。

王永庆常常告诫儿孙:“中国有句古老的俗话:富贵不过三代。白手起家的第一代,往往缺乏创业的条件,他会感觉到,如果不努力,根本没有出头的日子。为了追求创业的条件,事事必须耗费苦心,在困难中创立起来的基础,一定比较踏实。第二代和第三代如果善于利用这个基础,应该比第一代更有成就。但人在舒服的环境中,往往不太容易激发向上的志气,第二代多少受到第一代言行的影响,还知道用功。到了第三代,不但没吃过苦,甚至也没有见过什么是苦,就容易松懈。人一旦松懈,会不知不觉地疏于防范,所以说,富贵不超过三代。”

王永庆的发家史是一部奋斗不息、积极进取的历史,是他坚忍不拔的进取奋斗史。如今,王永庆是台湾最大工业集团——台塑关系企业的董事长,拥有千万名员工,10万股东,1万多家客户的企业。他的集团内有大企业公司16个,学校、医院各一所,每年营业额高达1650亿新台币。如今,他正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