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语言的突破(励志大师传世经典)
13364100000012

第12章 有效说话的基本原则(7)

信仰与信念:你或许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自己应该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持何种态度。那么,你当然有资格谈论它们。不过,在这样做的时候,你一定要举例子来说明你的论点,因为听众并不爱听空泛的演讲。千万不要以为随意读些报纸文章,就可以谈论这些题目。如果你自己所知的不比听众的多,还是避而不谈为妙。反过来说,既然你曾经投入了多年的时间研究某个问题,这显然是你该说的题目,因此你绝对要用它。

前面我已经指出,准备演讲并不只包括在纸上写些字,或者背诵一连串的字句,也不是从匆忙读过的书或报纸文章中抽取别人第二手的观点。而是要在你自己的脑海及心灵深处挖掘,并将储藏在心里的信念随时提取出来。不必怀疑那里有没有材料!那里当然有,而且储藏丰富,正等待你去发掘。也不要以为这样的题材太个人化、太轻微,听众可能不会喜欢听。其实,正是这样的演讲才让我感到快乐和深受感动,甚至比我听过的那些职业演讲家的演讲更让我快乐,更让我感动。

只有谈论自己所熟悉的事情,才能热衷于自己的题材,并能快速而轻易地学会当众说话。

2.对自己演讲的题目要充满热情

并不是所有你我有资格谈论的题目,都一定会激起听众的兴趣;并不是你我有资格谈论的话题就一定会让我们充满热情。例如,我是一个天天干家务的忠实丈夫,我确实有资格谈谈关于洗盘子的事。可是我对此并没有热情,事实上我根本不愿想它,你想我能把这个题目讲好吗?但是,我却听过家庭主妇们把这个题目说得精彩极了。她们内心当中或许对永远洗不完的盘子有一股怒火,或许发现了一种新方法可以处理这恼人的工作——不管怎样,她们对这个题材更喜欢,所以她们可以对这个题目说得津津有味。

现在有个问题,就是你认为合适的题目,是否适合当众讨论呢?假设有人站起来直言反对你所说的观点,你是否会信心十足,并且热烈激昂地为自己辩护呢?假如你会,那么你的题目就对了。

1926年,我曾去瑞士的日内瓦参观国际联盟第七次大会,后来对当时的情形做了笔记。最近我无意间翻看了这些笔记。以下是其中一段:“在三四个死气沉沉的演讲者念完手稿之后,加拿大的乔治·佛斯特爵士上台发言。他没有带任何纸张或字条,我不禁大为欣赏。他对他要讲的事情非常专注,常常通过手势来强调他的观点。他很想让自己的思想被听众了解,热切地把那些珍贵的理念传达给听众。这种情形十分清楚,犹如窗外澄明的日内瓦湖。我一直在教学上倡导的那些法则,在他的演讲中展现得完美无缺。”

我常常想起乔治爵士的演讲。他真诚而热心。因此,只有对演讲的题目有真实感受,才会有如此的感情显露。富尔顿·辛主教是美国最具震撼力的演讲家之一,他从早年的生活中也学到了这一课。

他在《不虚此生》一书中写道:“我被选出来参加学院的辩论队。在一次辩论的前一晚,我们的辩论教授把我喊到办公室,责骂了我一顿。

“‘你真是饭桶!本院有史以来还没有一个演讲者比你更差的!’”

“‘那,’我说,我想替自己辩解,‘既然我是一个大饭桶,为什么还挑我参加辩论队?’”

“‘因为你会思考,而不是你会讲。’”他回答道,“‘到那边去,从演讲词中抽出一段,把它讲出来。’”我把这段话反反复复地讲了一个钟头,然后他说:“‘你看出其中的错误了吧?’”“没有。”于是接下来又是两个半钟头。最后我筋疲力尽。他说:“‘你还看不出错在哪里吗?’”

“过了两个半钟头,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我说:‘看出来了,我没有诚意。我心不在焉,没有真实的情意。’”

就这样,辛主教学到了他永生难忘的一课:把自己沉浸在演讲中。他开始让自己对演讲的题材产生热情。直到这时,博学的教授才说:“现在你可以讲了!”

如果班上有学员说:“我对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我过的是平凡单调的生活。”

我们受过训练的老师便会问他,闲暇的时候他会做些什么?有人会去看电影,有人会去打保龄球,也有人去种植玫瑰花。有一个人回答说,他收集有关火柴的书籍。

当老师继续询问关于他的嗜好时,他渐渐开始有精神谈论了,描述自己用来储存、收藏的小房间。他告诉老师,他几乎收藏了世界各国的有关火柴的书籍。

等他对自己最喜爱的话题感觉兴奋起来后,老师打断他说:“为什么不对我们说说这个题目呢?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他说,从来没想到还会有人对这个感兴趣!这个人用多年的精力追求一项嗜好,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狂热,而他却否定了它的价值,认为不值一谈。

老师恳切地告诉他,测试一项题材的趣味价值,唯一的方法就是问问自己对它到底有多大兴趣。于是,这个学员以收藏家的姿态热烈地大谈了一个晚上。后来我听说,他开始前往各种午餐俱乐部,去讲演有关收藏火柴书籍的情形,并因此获得很多地方人士的推崇。

3.让听众对自己的演讲产生共鸣

凡是讲演都由三种因素构成:讲演者、演讲内容和听众。本章两条法则,都是讨论讲演者和演讲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但仅止于此,还不是讲演,唯有讲演者使自己的讲演与听众发生联系以后,讲演才真正完成。也许准备周详,讲演者热衷的自己的话题这两点对讲演很重要,然而,要真正获得成功,却还有另一个因素要考虑:演讲者必须使听众觉得,他所说的很重要。他不仅要自己对这个话题有很强烈的热情,还得把这种热情传给听者。历史上著名的雄辩家,都具有这样的老王卖瓜术,或者是传播福音术。当然,随你爱怎么叫就怎么叫,但绝对错不了。高明的讲演者总是热切地希望听众感觉到他所感觉的,同意他的观点,去做他认为该做的事,一起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忧愁。他以听众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明白自己讲演的成败不是由他决定的,而是由听众的头脑和心灵去决定。

在推行节俭运动期间,我到美国银行学会纽约分会训练了一批人,其中有一个人存在问题,他无法和听众沟通。要帮助他得首先让他对自己的题目燃起热情之火。我告诉他待在一边把自己的题目反复想几遍,直到让自己产生对它的热诚。让他记住这样一个事实,纽约“遗嘱公证法庭记录”显示,80%的人去世时,没有能给自己的亲人留下分文,只有3.3%的人留下一万美元或更多的财产。让他明白,他现在不是去求别人施舍,或者要求别人做根本无法负担的事。“我是在替这些人着想,”我要他这样对自己说。“要使他们老了可以衣食无虑,过上舒适无忧的生活,并且留给妻儿安全的保障。”最后我让他相信,他是在从事一项了不起的社会服务。总之,他必须把自己当做一名肃清时弊的战士。

通过这些事实,并且他经过认真思考以后,终于使自己热血沸腾,唤起了自己的兴趣,激发了自己的热情,并开始觉得,自己的确是身负重责。于是,他外出讲演时,那满载信念的语言感染了人们,他将节俭的利益告诉大家,因为他想帮助他们。他不再只是个陈述事实的讲演者,他已经成了一名为理想事业而改变信仰的传教士。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曾经非常依赖教科书中的教条。我只是照搬我的老师们长年灌输给我的一些坏习惯,而他们也没能从虚浮的演讲风气中有所突破。

我永远都忘不了我的第一次演讲课:老师让我将双臂轻轻地垂放在身体两侧,手掌朝后,所有手指都蜷曲一半,大拇指轻触大腿。然后,举起手臂画出优美的弧线,以便让手腕优雅地转动。接着张开食指,然后是中指,最后是小指。当这一整套合乎美学的、装饰性的动作完成以后,手臂还必须回溯到刚才的那道弧线,再放于双腿两侧。这整套表演显得虚假而做作,既没有意义,也不真实。

我的老师并未教我将个性融于演讲之中,也没有让我像平常人那样富有朝气地与听众谈天说地。

请把这种机械的演讲训练方式与我在这里所介绍的三项主要原则互相对比一下。这三项原则是我“高效演讲训练”全套方法的根本。

4.提高日常交流与沟通的语言技巧

卡耐基金言

认为只见过一面的对象必能牢记自己的想法,其实是一种傲慢的想法。

与别人交谈,要尊重、体谅别人,对人要谦虚谨慎,诚恳率直。

无可否认,人们总是能对自己的工作、家庭、故乡、理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说话是一种简单的本领,一个三岁的小孩经过训练就能说话。但是,想把话说好、说得出色,就必须要学会一些技巧了。那么,在日常沟通和交流中,应该掌握哪些技巧呢?

1.即使不是第一次见面,也应自报姓名

我们每天都会见到许多人,如果他(或她)只和你见过一面,你很难在他(或她)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如此,在第二次见面时,不愿意说出自己姓名的人也是很多的。如果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这是再难堪不过的事。“很抱歉,您是谁?”就许多人的感觉而言,这是不容易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不得不和对方交谈,却只能流于表面形式。

认为只见过一面的对象必能牢记自己的想法,其实是一种傲慢的想法。如此一来,永远也无法让别人记住你。即使是第二次或第三次见面,如果希望对方记牢你,就必须郑重地说出你的名字。

“我是上次与您见过面的某某。”向上次见过面的人如此寒暄或许有点不好意思,一旦养成习惯之后,就会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另外,在要求别人回电给你时,无论是留言机或别人代接的电话,你最好养成习惯在最后说出自己的联络号码。此外,说惯的电话号码也很容易说得太快。由于数字通常不易听懂,所以最好能缓慢明亮地发音。“我的电话号码是……”说到这里,对方必定希望你能给他准备纸笔的充裕时间。而且,最好再说上一遍自己的姓名。如果只靠最初的自报姓名,有时会记不牢对方是谁。只要你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自然可以明白这种注意事项是理所当然的。

2.端正自己的态度,尊重对方

与人交谈,首先要尊重、体谅别人,对别人要谦虚谨慎,诚恳率直。不要妄自尊大,盛气凌人;不要自以为是,武断专横;不要虚心假意,恭维奉承。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和谐融洽地相处,推心置腹地交谈。态度不端正,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思想上一旦形成鸿沟,交谈就很难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