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板与老子的对话
13363300000001

第1章 序

天道与商道

商道的源头在于天道。

商道自然源于天道自然。

认识商道首先要认识天道。

认识天道就是认识宇宙。

认识宇宙就是认识空间。

在古代,解决空间形成问题的应该是哲学家,而不是科学家。

老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哲学家。

空间的本质:存在。

空间的要素:实体、属性、关系。

空间的结构:对称。

空间的功能:创造。

空间的形态:有和无、虚和实。

空间的类型: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意识空间。

空间的特征:层次性、广延性、延续性的统一,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序与无序的统一,静态和动态的统一,同与异的统一。

空间认识史的基本线索,是从古至今对上述空间发展的不同方面认识的不同学说之间的逻辑演化关系。

认识过去是为了探索未来。以大爆炸理论为代表的宇宙有限论,说明四度空间理论已经走到尽头,必须被五度空间理论所取代。五度空间理论,是对迄今为止空间理论的扬弃、综合、升华,相容与超越。

五度空间理论是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空间的理论。以人类为参照系,社会是宇宙的中心。

不能统一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空间的空间理论,不是完整的空间理论;也不可能是科学的空间理论。

本质向现象、有限向无限的演化有以下几种形式:

简单向复杂转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物质向精神转化。物质是本质,精神是物质的表现。社会是其中间环节。

理论向实践转化:科学本质→客观本质

本质向现象、有限向无限转化的过程同宇宙大爆炸过程是一致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可以提供对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宇宙发展的连续过程作出统一的科学解释。

本质与现象、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必须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这种抽象思维能力及其成果是宇宙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对第五度空间——世界本质和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认识,就不能把握宇宙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在这里,哲学不是抽象的代名词,而是智慧的代名词。因此,思想家高于科学家,哲学家高于物理学家。

当哲学与科学有冲突时,科学必须从属于哲学。因为,逻辑自洽性作为有序化的意识空间本身就是宇宙本质的反映和体现。很难想象逻辑上不自洽的东西对宇宙的反映会是完整的;而逻辑上自洽的东西,既使今天未被科学所证明,也将为今后的科学发展所证明。哲学指导与推动科学的发展,是几千年文明史所证明了的。

和谐经济、和谐社会的源头是天人和谐,天人和谐的源头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精髓是内在的超越。老子的“道”就是一种内在的超越。

中华民族的哲学之所以能够做到内在的超越,是由于中国的哲学是对称的哲学。西方哲学之所以做不到内在的超越,是由于西方哲学是不对称的哲学。

在中华文化里,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易经》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天的规律跟社会的规律是一回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本质上不会限制科学的发展,相反只会促进科学的发展。造成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而在于中国当时专制的社会条件。天人分开、对立的思维方式,在科学发展的分化阶段,有它的积极意义,但也是科学技术与人类异化的根源。在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今天,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产生出来的天人和谐的观念,更是扬弃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使科学技术更好的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催化剂。

有机界是无机界的展开,社会是有机界的展开。创造性、自觉性程度的差别的根据就在这里。

要掌握人类社会,必须掌握微观无机界。

正好像自然空间不是指微观粒子的空间,社会空间也不是指个体的身体的空间,而是指社会有机体的空间。

人类社会有机体是宇宙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空间也是五度空间。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三者可以相互转化。在空间上并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明发展的程度不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五度空间的模型用宇宙学的五度空间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把宇宙和人类统一起来,把自然的规律性和人的创造性统一起来,突出了人在“社会——自然”统一系统五度空间中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五度空间中,用人的主体性重新定位整合人所活动于其中的一切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文化是有机整体,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如果认为文化只是精神文明,那实际上是割裂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文化系统中的有机统一,社会的文化成了残缺不全的东西。这是不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对称的。在和外来文化的某个因素发生影响时,也不会造成二者的各自完全独立的发展,而是基本协调、大体同步、平衡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也是相对应的。所谓落后的物质文明、先进的精神文明,先进的物质文明和落后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中某一部分先进、某一部分落后,只能是自欺欺人,既违背了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理论,又不符合客观事实。精神文明的相对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离不开特定社会系统的有机整体中其他要素的相互制约。

对社会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方面的相对独立性的夸大,都违背了系统的相关协调律。任何文化交流,包括空间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时间上的古今交流,层次上的物质文化交流和精神文化交流,都没有违背这条规律。外来文化并不能直接改变本民族文化所处的历史阶段,但可以促进它的发展。如果人为宣布外来文化改变了本民族文化所处的历史阶段,那只能是挂羊头卖狗肉,有其名没有其实。关键不在名称而在于实质。只有文化多元化才能既促进文化的发展并从量变到质变更快进入新阶段。

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表面上是空间地域上的,本质上是时间上的。从东方到西方文化,是文化上的时间连续关系。只能从这个出发点来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西方文化本身就是对东方文化的扬弃,因此对东西方文化的扬弃不是横向的凑合,而是纵向的综合。在信息时代,只要思想方法得当,并不排除出现比西方文化更高的东方文化,但这不是对东方旧文化的肯定,而是否定之否定。西方文化是对东方文化的否定,新的更高的文化是对西方文化的否定,但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回复到东方旧文化。应从时间的差别来理解空间差别。

只有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而没有独立的并行不悖的东西方文化发展规律。东西方文化发展规律只能从属于人类文化发展规律。在一般、整体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特殊、部分规律,受一般、整体规律的制约。

如果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是宇宙的基本矛盾,那么自由和必然的矛盾就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体和客体的这一基本矛盾,是有限无限矛盾在人类社会领域的延伸和具体化。

人能自觉地从实践和认识的有限中把握必然,从必然中把握自由。达到必然和自由的统一,就达到了自由。自由和必然本性是完全合一,不是分离的。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是有限和无限的关系在人类活动领域中的具体化。既然有限和无限是统一的,自由和必然也就完全是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归宿。如果说,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是宇宙的基本矛盾,那么自由和必然的矛盾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基本矛盾。自由和必然是有限无限矛盾在人类社会领域的延伸和具体化。

主体还原的过程,就是从外到内、从客体到主体、从相对客体到相对主体、从无限到有限、从有到“无”的过程;主体创造(构造)的过程,就是从内到外、从无到有、从有限到无限、从相对主体到相对客体、从主体到客体的过程。

十一

主客体相互关系的规律,本质上是目的和手段相互关系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主客体价值关系、认识关系、改造关系,主体的价值规律、客体的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规律),是推动社会生产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小生产到大生产、个体生产到社会化生产、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的动力,是推动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动力,推动主体系统和客体系统由低级到高级、整个社会系统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动力。这些规律自始至终都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只是有一个从隐到显、人对其认识和把握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但无论是主体处于自觉还是自发状态,这些规律,归根到底是主体活动的规律,即主客体关系的规律。主体是否认识这些规律,并自觉地按这些规律办事,对于这些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即社会发展的快慢起着决定作用。

因此,一方面,这些规律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另方面,这些规律是主体的规律,又具有主观性。一方面,人不能超脱和违背这些规律,只有自发遵循和自觉遵循之分,没有遵循与不遵循之别,另方面,如能自觉遵循则能改变这些规律起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从而推动社会更快地向前发展。因此,主体的素质、主体的主体性、意识的能动性,对于社会规律发生作用的大小和方式,具有根本的决定性的作用。

十二

老子的有限中包含着无限的思想,蕴含了人类文化的前后承继关系。在古代思想中寻找现代思想的源头,不是对古代中国同样思想的简单复归,而是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使古代思想上升为自觉的、科学的理论形态。这是文化发展的否定之否定。

五度空间的观点和方法,实现了把本体论实证化,使本体论不再是形而上学。从本质到现象的转化,就是从有限到无限的转化。以本质到现象、有限到无限转化律为核心的五度空间理论对宇宙最一般规律的揭示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与人脱离的,而是为人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提供方法论指导。它是人道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统一,自然、社会、人的发展的统一,自然观、历史观、人道主义的统一,必然和自由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客体和主体的统一,使自然成为真正的属人的自然。

十三

无既是宇宙的起点,又是对意识还原的终点。

作为对称哲学的起点的无是对二者的相容和超越,在这个无的基础上,展开物质和意识的对称演化。对称哲学是对迄今为止哲学史的相容与超越。

机械唯物主义不存在对意识的还原。由于实证唯心主义对意识的还原是不彻底的,总还有独断的残余和痕迹,因而它的实证也是不彻底的。只有以对意识的彻底的还原的结果“无”为自己和宇宙的出发点的对称哲学,才是哲学史上第一次做到彻底和也是真正的实证性。对称哲学第一次实现了思辩与实证的真正统一。

十四

从哲学革命到政治革命到经济革命,再到其他一切社会领域的革命,这种自上而下的革命虽然以自下而上的改革和革命要求及其相应的社会心理为基础,却是革命的现实的必要的条件和途径。因此哲学革命是一切社会革命的前提。哲学革命也是科学革命的前提。

十五

哲学革命的前提是哲学出发点的革命,在哲学的大圆圈扣着小圆圈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条直线上升的中心线索,这就是哲学的两种出发点:探讨出发点和历史逻辑(表述)的出发点的双向统一:前者的出发点,正是后者的终点,后者的出发点,也正是前者的终点。哲学发展的重心,正是由前者的终点、后者的出发点向前者的出发点、后者的终点逐步移置的自我上升过程。这是圆圈中的核心、曲线中的中轴线、哲学发展的最基本的中心线索。

这条中心线索是贯穿天道与商道的基本线索,是老子与老板对话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