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10)
13363200000010

第10章 八面来风孕育士人文化(6)

塔内各层均设楼梯,登塔者可螺旋登至顶层塔室,塔室直径约3米,周围设平座栏杆,登临者可凭栏远眺。木塔规模可与我国现存最高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媲美。清康熙年间,嘉福寺木塔毁于火灾,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在原址上重新建了一座木塔,但规模较小,这座木塔又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焚为灰烬,木塔自此名存实亡,塔下九楹殿宇也易为民居。但《兰州市志·文物志》载:“据学者王素考证:嘉福寺木塔是贞观八年(634年)高昌国所遣使者,于贞观九年(635年)返国时,以麴文泰名义建造的。木塔为十三层楼阁式,高50余米,塔身呈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每层每面均雕佛像,塔刹为宝珠形,生铁铸成,直径约1.7米,上铸‘宝塔建于唐贞观九年’9个字。塔内各层均设楼梯。登塔者可螺旋登至顶层塔室,塔室直径约3米,周围设平座栏杆,登临者可凭栏远眺。”除西方佛教沿丝绸之路经兰州东传和中国僧人经兰州西去求经,有效地推进了兰州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外,唐蕃联姻也是促进兰州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个方面。

兰州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和亲与民族间通婚的影响,宗教文化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隋唐时期,以和亲形式带动起来的宗教交流,在繁荣了兰州地区丝绸之路运输的同时,也繁荣了佛教文化。

隋末唐初,吐蕃在青藏高原上崛起。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将文成公主嫁给远在青藏高原的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和亲70年后,在吐蕃的一再请婚下,唐中宗于景云元年(710年),又将金城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五世孙赞普赤德祖赞。在两位公主出嫁时,唐王朝不仅赔嫁了许多珍宝器物、锦绮服饰、饮食器皿、佛像佛经等,还带去了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以及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方面的书籍。

当时的兰州已经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是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前往青藏高原的首选之路。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文成公主、金成公主从长安出发,经秦州、河州、鄯州入藩,但据《甘肃公路交通史》等史书记载,文成公主从长安城出发后,沿丝绸之路中线西行,经陇山、成纪、天水、口(今定西)、榆中到兰州,再从兰州河口一带过黄河到青海。金城公主联姻吐蕃也是走的这条路。吐蕃为了迎接大唐公主,在其境内沿线建造了很多寺庙、驿馆,而唐朝为了给前来迎接大唐公主的吐蕃使者提供方便,也在唐境内沿线建造了很多寺庙,以供使者居住和公主休息。据说榆中来紫堡、金崖一带古寺庙如黄家庄的弥勒院、寺背后的妙乐院,李家庄的长寿寺等,都是为文成公主嫁往西藏临时修建的禅院,供公主路过和吐蕃迎亲者住宿。当时在榆中修建寺庙的本意虽不是为了宏扬佛教,但它却在客观上促进了兰州和吐蕃的佛学交流,推动了兰州佛教的发展。榆中县清水驿还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曾经在这个地方住宿过一夜。由于远离亲人,公主闷闷不乐,茶饭不思,侍女端来饭菜和水后,公主只将水留下。

公主看到水后,觉得这水非常清澈,于是端起来喝了一口,觉得这水甜美异常,便将一碗水全部喝了,不由说道:“只有此地清水甜美”,从此以后,这里就被人们称之为清水驿。

公元9世纪初吐蕃王朝瓦解后,佛教再次弘传于青藏高原,形成带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元世祖忽必烈还尊藏族佛教萨迦派八思巴为帝师,统天下释教。而迁入兰州地区的蒙古部落也逐渐信仰藏传佛教。因此,在兰州地区,经与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汉文化、中国国教道教相互碰撞、融合、改造后形成的具有汉文化色彩的佛教,与藏族、蒙古族等原有的文化再次融合后,逐渐形成为有藏传佛教特色的多元化佛教文化。如现在的永登鲁土司衙门的土司家祠妙因寺、兰州五泉山的嘛呢寺、白塔山的白塔、白衣寺的白衣寺塔等,或是纯粹的藏传佛教建筑,或为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相结合的佛教建筑。

除佛教外,祆教、伊斯兰教等也是经丝绸之路传入兰州地区的。

祆教,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前1世纪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入西域。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在南北朝时受到中国北方各国皇帝的支持,唐朝时建有许多祆教祠宇以备“胡商祈福”,地方政权为控制其发展,曾设立萨薄一职,试图将宗教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中。但该教于宋代以后就基本在中原地区消失了。

回族人信仰的伊斯兰教是元代传入兰州地区的。随着回族人口的不断增加,伊斯兰教的影响也逐步扩大,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明清时期,终于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伊斯兰民族宗教文化。

两度为都,文武士子辈出

魏晋至元时期,由于在民族的大融合、多民族文化和中西文化的交汇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渗透;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等因素,兰州地区出现了一些士人,中原士人也有一些来过兰州,从而孕育了兰州地区的士人文化,最终为明清时期形成兰州地区的士人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时期的士人活动

三国时,金城郡属曹魏,兰州地区既是曹魏与蜀汉战争的前沿,又是魏控制和经营河西的基地,也是魏发展经济、积蓄军事实力以备将来统一全国的大后方,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军事斗争十分频繁。在这一背景的直接制约下,兰州地区本土人士除在武学方面产生了韩遂、成公英等一些较有影响的人士外,传统意义上的士人,即儒士基本没有产生。传统意义上的士人几乎全是来金城做官的外地人,如苏则等。

韩遂,东汉金城世家子弟。东汉中平元年,北地降羌与汉中羌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等反。伯玉劫持边章、韩遂,使任军师。

起义军攻城略地,很快就“拥兵十余万众”。次年,他与边章以诛宦官为名,率军万骑进逼京城,大败朝廷十余万众的围攻。

中平三年(186年),韩遂杀了义军首领北宫伯玉和李文侯,自任首领,并大规模扩大势力范围。建安十六年(221年),在潼关为曹操所败,退回金城,四年后病死西平(今西宁市)。自起兵至建安二十年(215年)病死于西平的31年间,曾驰骋角逐于潼关以西的广大秦陇地区,三次占据关中三辅,与曹操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统治集团。

成公英,三国金城人,原为韩遂部下骁勇善战的将军,韩遂病死后投奔曹操,授封列侯,实职为军师。

苏则,东汉扶风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年少时即以学问操守闻名,举为孝廉。先为曹操军导,后升任金城太守。苏则刚到金城时,金城地区“死丧流亡,或窜戎狄,或陷寇乱,户不满五百”,满目荒凉残破。苏则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发挥民族地区优势,组织生产自救,对时常侵扰金城周边的戎狄采取招抚政策,亲自教民耕种,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才使得当年农业即获大丰收。苏则的这一系列开发金城地区措施的实行,使金城地区的经济在战乱后迅速得以恢复,成了战乱时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他本人也为金城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兰州,已经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渡口与交通城镇,商队、使节、僧侣、行旅东来西往,一般都要在兰州小住进行适当休整后,再渡过黄河西去,这样一来,兰州就很自然地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之一。而兰州人则以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各种文化,经过融会、消化、改造,使兰州逐渐向多元文化的城市发展。在这一时期内,兰州地区已出现了一些士人,他们的各类活动,特别是文化活动是有一定成就的,对兰州地区历史文化的孕育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西晋统一全国后,文化中心又北移至黄河流域,给关陇士人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但西晋王朝的统一只维持了短短的20年,便发生了长达300年之久的动乱。北方“胡”族先后进入中原,纷纷建立政权,黄河流域又一次沦为战场。兰州在这一时期一直处于“胡”族政权的统治之下。随着大量胡人的入主,“胡”文化与关陇“汉”文化在兰州地区发生长时间交汇和冲突,最终走向融合。从而使兰州地区文化更趋多元化,且稍有发展。士人构成趋于复杂,有由士大夫发展为割据政权的国王者,有割据政权的文臣武将,也有一代高僧。特别是西秦建都苑川(今兰州市榆中县苑川河流域)后,在今兰州地区集中了大量士人,前后活动达半个世纪,虽然为时不是太长,但对兰州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士人文化的孕育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在兰州地区活动的本土和外来士人,以及兰州本土士人在其他地方的活动中,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人士,如西秦四王、麴允、郭冲、宗钦、释宝志、赵柔、王杰等。

西秦四王是指西秦建国后的四个帝王,即乞伏国仁、乞伏乾归、乞伏炽盘、乞伏慕末。

乞伏国仁(?—388年),东晋陇西鲜卑人。为西秦国创建者。

乞伏国仁的先祖从漠北徙居陇西,统领了四个鲜卑族部落,成为一个部落联盟,号曰乞伏可汗。后又翻越牵屯山(今宁夏固原县西)来到苑川(今榆中县东北)和勇士川(今榆中县东北)一带放牧。停留了半个世纪。当时的苑川“为龙马之沃土”(《水经·河水注》),水草丰美,很适宜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乞伏鲜卑就长期在这里定居下来。

氐族前秦主苻坚在位时,乞伏鲜卑酋长、国仁父乞伏司繁被命为镇西将军,镇勇士川(今兰州市榆中县苑川河流域)。司繁死后,国仁代镇。淝水之战,苻坚败亡,国仁招集诸部,众至十余万,成为当时西北的一支劲旅。385年,国仁自称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自立为王,年号建义,史称西秦。朝中设置百官,并设立武城、武阳、安固、武始、汉阳、天水、略阳、川、甘松、匡朋、白马、苑川十二郡,筑勇士城为国都。

乞伏国仁建立西秦后,广揽人才,任用贤能,文武百官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农耕畜牧都十分兴旺。先后打败并招降了许多鲜卑部落,势力逐渐增强。前秦符登为了与西秦结盟,拜封国仁为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苑川王。国仁既然建立了西秦,自立为王,自然不受前秦节制。太元十三年(388年),国仁死,在位四年,谥宣烈王,庙号烈祖。

乞伏乾归(?—412年),为西秦第二代皇帝。雄武英杰,沈雅有度量。国仁死后,群臣以国仁子公府年幼无知,便公推他的弟弟乾归继位,称河南王,改元太初,由苑川迁都金城(今兰州市西固区)。

义熙八年(412年)六月,乾归在五溪(今甘肃陇西县南)打猎时,与其子孙10余人一起被国仁之子公府所杀。乾归死,其子乞伏炽磐继位。乾归在位共24年,死后葬于枹罕,谥武元王,庙号高祖。

乞伏炽盘(?—427年),乾归长子,“性勇果英毅,临机能断,权略过人”。乾归死后,炽盘于义熙六年立,改元曰永康。自称大将军、河南王。迁都枹罕谭郊。

乞伏炽盘继位后,在永康二年(413年)数次打败吐谷浑部。

永康二年(413年),派遣其龙骧乞伏智达、平东王松寿征讨吐谷浑,俘获吐谷浑将领呼那乌提,虏三千余户而还。

永康三年,大败南凉秃发傉檀。永康四年,秃发傉檀被杀,南凉国亡。炽磐兼并秃发傉檀的南凉后,兵强地广,便于同年七月,置百官,大赦境内,大兴教育,注重桑农,于是国富民强,被誉为盛世。

永康五年(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四月,乞伏炽磐出兵征讨北凉,攻克北凉沮渠蒙逊占据的河湟,乘势讨伐乙弗窟乾,迫其投降后返兵苑川。这一年,派遣其大将昙达、王松寿等于赤水击败南羌弥姐康薄部落,迫其投降。又先后遣昙达、王松寿、元基等东讨姚艾,迫使姚艾投降。至此,西秦进入全盛时期,武将战于外,文臣治于内,重刑律,轻赋税,保境安民,民富国强。建弘八年(427年,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四年)五月,炽盘病逝,在位16年。谥文昭王,庙号太祖。

乞伏慕末(?—431年),字安石跋,乞伏炽盘次子。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四年(427年)五月继承西秦王位,改次年年号为永弘。

慕末嗣位不久,在炽盘热丧尚未满月时,北凉即乘机举兵进攻廉川堡,幸得东羌乞提出兵救援,北凉兵始败退。慕末性残暴,致使内外分崩离析,民多叛亡,在位三年而国亡。

西秦的统治者为巩固和扩大其统治区域,连年与后秦、南凉、北凉、大夏等国进行战争,并将被征服地区的各族人民强制迁徙于其统治中心或军事要地,从而既加速了兰州地区的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兰州历史文化和士人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