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仕途不是很如意,那么这是不是表示孔子不懂当官的学问呢?显然不是,孔子之所以仕途不畅主要是由于他的政治观点得不到认同,并不是因为他不懂得为官之道,相反,孔子懂得很,没看当时很多“跑官”的都去向孔子请教吗?
不仅如此,在《论语》中孔子对如何做官的学问也阐释颇多,这些做官的学问在现代人看来应该更有启迪意义。
1.能打江山,更要能坐江山
原文: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大意:孔子说:“靠智慧得到了它,不能靠仁德保持它,虽然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靠智慧得到了它,靠仁德保持了它,不能用庄严的态度去治理,那老百姓也不会服从。靠智慧得到了它,靠仁德保持了它,又能用庄严的态度去治理,但不能用礼法去约束、指挥百姓,那还是没有达到尽善的地步。”
得到的是什么?保持的又是什么,从深层次上看,应该是指权力。所谓“创业易,守业更难。”靠智慧而取得是容易的,但要保持就很难了。一般性地保持也还可以做到,要进一步用庄严的态度去治理,用礼法去约束、指挥,那就更难了。因为这已不是消极被动地守成,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树,是以攻为守了。
智、仁、庄、礼,是四个层次的修养和要求,四个层次都做到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而一般人是很难都做到的。
其实,不只是从政如此,诸如我们一般性地做事业、做生意,也都有这个道理。比如说在我们今天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不少人抓住了时机,又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优势,一“下海”就适逢其会,春风得意地发了一笔,赚了一把。但由于不能“仁以守之”,贪心不足,该煞车的时候不知道煞车,结果一夜之间又成为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如此等等,其实都有一个“得”与“守”的关系在内。
从这些角度来理解,孔子的话就不仅仅局限于行政的范围,而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事业密切相关了,所以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辽宁A市,有一家汽车修理部,规模挺大,可承接各式汽车的中型维修,老板叫朱伟。附近还有他同族人开的洗浴中心和火锅城。当初朱伟夫妇俩是从河南背着个小行李卷来A市落脚的,妻子为人轧制沙发套,丈夫在一家汽车修理部当小工,住在租来的一间平房里,生活是很艰难的。不久他的父亲又从河南老家给他们送来了他们的一对儿女,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好心的邻居们都经常帮助他们,对老户欺负他们子女的孩子都严格管教。为此,朱伟夫妇对他们租住的左右邻舍也都非常感激,有的邻居请他们轧个沙发套什么的,他们有时也不收钱。
经过几年的奋斗,他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他们改租了邻近路边的几间较大的房子。朱伟已经可以自己为人修车了,且生意很好。接着朱伟买下了所租的房子,自己经营上了汽车修理部。老家的两个弟弟和侄子,也过来帮忙,朱伟开始赚钱了,朋友也多了,路也宽了,和当地的派出所关系也很密切,于是朱伟也长脾气了,他的儿子还时不时欺负邻居的孩子。因为家里有钱,他儿子也善交际,在当地还“立了万”,无人敢惹。朱伟经常与工商、电业、公安和社会上结交的一些朋友出入饭店、桑拿、歌城,已经不与邻居谈话了。
一次,因朱伟用车运来许多大大小小的旧汽车轮胎堆在房间的周围。过往的人很不方便,几家邻居找到朱伟让他往边上重新堆一堆。朱伟便打电话找来十几个人推搡这些邻居,最后竟将一个邻居踹倒在轮胎上;这个邻居的儿子知道此事后,找到朱伟打了他一拳,朱伟便到医院花了600多元看病并找来派出所干警,让邻居报销医疗费,还罚了00元钱。朱伟经常换姘头,也因此与原来的妻子经常吵架。他买了轿车,经营了桑拿洗浴中心、火锅城,吵得附近的居民半夜也睡不成觉,但又不敢惹他,只好忍气吞声。
001年7月,朱伟的妻子与儿女回老家探亲。一天夜里11点多钟,朱伟从外面与朋友玩麻将回来,他将轿车停到门前,刚一下车,就上来三四个人猛地将他打倒,抢走了手机和身上的钱。在撕扯当中朱伟死死抓住其中的一个人不放,那个人掏出刀子狠狠地刺向他的肋部,随后几个人逃走了。抢劫的过程,有的邻居已经从屋中听到了,但无人走出来干涉。后半夜以后朱伟的弟弟与人从火锅城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哥哥已经死在车前。后经法医鉴定,刀子并未伤及要害,朱伟是因流血过多而死。如果有人及时救护,只要将刀口捂住送到医院就没有生命危险了,可惜无人出面,只是看笑话。朱伟从河南到辽宁打工创业,辛辛苦苦十几年,最后却因趾高气扬而客死他乡。
一时得到并不代表将来也能拥有。居安不能思危,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大吃大喝,而忘记了往昔受苦受难的日子,忘记了贫贱时患难与共的亲戚朋友。妄想“一朝入龙门,百世人上人”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是可笑的。
微言大义,孔子的言论正好有这种效果,可惜的是,“骄傲无知的现代人,不知道珍惜”,若长此以往,岂不悲哉?
敢于纳谏,兼听则明
原文:陈司寇问:“昭公知礼乎?”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大意:陈国的司寇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孔子走了以后,陈国的司寇向巫马期作一作揖,请他走到自己的面前来,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不偏袒人,难道君子也偏袒人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因为是同姓,所以讳称她为吴孟子;鲁君这样做如果都算是懂得礼的话,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巫马期把这番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算是有幸,一旦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鲁昭公违背了同姓不通婚的规矩,所以被陈国的司寇认为不懂礼。
看来,古人还懂得同姓不通婚的优生学哩。
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讨论优生学的问题,而是讨论孔子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高兴的问题。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跳起八丈高,横眉毛竖眼睛就不错了。哪里还会有什么“有幸”的感觉呢?
不过,仔细想想孔子所说的话,想想他为什么会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便感到“有幸”,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自己有了错误别人能指出来,总比自己有了错误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指出来好啊。尤其是做领导的,做师尊的,如果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指出缺点错误,那你多半都已成了孤家寡人了罢。须知,“孤家寡人”是皇帝的自称,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在这个早已废除了帝制的民主时代,你能够坐得下去吗?
所以,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当听到别人指出你的什么过错时,一定不要恼羞成怒;暴跳如雷,而要学习学习圣人的涵养,闻过则喜,把它当作一件“幸事”接受下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而不是一个可怕的人,一个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提意见的人。
谚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又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批评的意见;善于采纳众人的建议,而不轻听轻信个别人的话,有利于全面了解情况,改进工作。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也是经人们实践检验的真理。
但是,也有人只喜欢别人颂歌,不愿意纳忠言。古代就有“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君王,他们担心别人发“杂音”。即便能听几句谏议之言,也只是某些“开明君主”的装潢门面。能够对别人的中肯意见加以分析研究,用以改进缺点或存在问题的,却属凤毛麟角。多数君王是:“以规为茧”,把规劝的话作为塞耳的老茧。这还应算是好的。更多的封建君王则是以屠刀对付批评他们的人。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这其中就包含了无数的“冤假错案”!于是,人们只好缄口不言。
这样的情景.正如清代诗人龚自珍所云:“万马齐喑究可哀!”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也曾说过:一切只会说“是”,而一点也不说“不”的人,是昏人。历史上就把那些只愿听“是”和“好”而一点也不愿听“不”和“坏”的皇帝叫做“昏君”。
现实生活中亦有人标榜自己“一贯正确”。这种人也就不大爱听“逆耳之言”了。其实,一位伟人说得好:“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一个社会,缺乏议论风生的言论,就如同萎靡不振的弱者。李瑞环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新闻报道经常有一点严肃认真的批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态度鲜明,就显得有生气,有战斗性。群众的愿望、意见、要求得到了反映,心情就舒畅,积极性就高涨。群众的情绪就能够通过正当渠道得到疏解,就不至于来个“总爆发”,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文化大革命”以后,我们汲取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言路”大开,思想言论战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各种不同的意见、看法和思想,都可以得到发表,报刊辟有“今日谈”、“热门话题”、“路边闲话”、“杂文”等栏目;电视台设有“观众信箱”;电台举办“热线电话”;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商业服务部门设置“举报箱”等等,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今日的中国民众享有最大的“言论自由”的权利。
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会议,更是听取群众呼声的最好形式,也是根据群众意愿办事的权力机构。代表或委员们的提案。,在这里都能受到高度重视。政府会依据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把事情办得更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当领导的、做家长的,也应该“广开言路”,多听听群众或子女的意见,善纳“逆耳之言”,改进领导作风,改善子女的教育方法。家庭生活中的“大男子主义”和父母独尊的“唯我是从”作风,都不利于和睦友善与亲人之间的协调相处。弄得不好的话,也会带来“后院起火”的麻烦!
3.危机之时要沉得住气
原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惑乱道德。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打乱大的计谋。”
巧言乱德也就是《学而》篇所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
宋儒讲“名实相须,一事苟,则其余皆苟矣。”措辞说话,不是一件小事,必须严肃认真,一点儿也不能够马虎。如果一个人运用语言时不注意,言不当言,就可能坏大事。孔子特别强调言行一致,反对言过其实。历代都有人特别会说歪话、写歪文章,花言巧语,蛊惑人心,有很大的煽动性,像“文化大革命”中的姚文元可算个典型,笔杆子厉害,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却能迷惑住一些人,骗倒一大群人。这种人借“巧言”为自己的野心开路,祸国殃民。
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喜欢吹牛拍胸口,讲大话空话,乱恭维人。人都有听顺耳的话的天性,做领导要特别当心这种人。否则,中了他的毒、落了他的圈套你还不知道。如果把这种人提拔到你身边,他就会投你所好,你要什么,他就献上什么,令你开心,在你面前吹大数字,吹形势大好,最终导致你决策失误。而且这种人不干实事,对干实事的人就会排挤打击,使你周围的忠心干事业的人寒心,避开你或远你而去。这种人还会贪天之功,利用你的威信和权力去打自己的天下,把你的领导变成空架子,那你的事业早晚都会毁在这种人手里。
所谓“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所谓“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
忍什么?
“忍小忿而就大谋。”(苏轼《留候论》)
这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闯祸而败坏大事。
忍小利而成大业。
这是“毋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勾践忍不得会稽之耻,怎能卧薪尝胆,兴越灭吴?韩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阴候?
甚至也包括忍“妇人之仁”。
“腹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陆龟蒙《别离》)舍不了孩子打不了狼。没有螫手断腕的勇气,儿女情长,成不了大事业。
好一个忍字功夫了得!
可惜一般人多停留在“忍小忿”的初级层次上,未能深入理解“忍”字的多层次内涵。
不过,就连楚霸王项羽尚且过不了“妇人之仁”一天,又有几人能真正参透呢?
逞匹夫之勇,人人做得到;百忍成金,却只有杰出人物才行。
中国人向来提倡“以忍为上”、“吃亏是福”,这是一种玄妙的处世哲学,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俊杰,并非专指那些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英雄,而应当包括那些看准时局,能屈能伸的处世者。
可是有不少人一遇侵犯,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甚至为了所谓的“正义”与“公理”,而与对方搏斗,有些人因此而一败涂地,有些人虽然获得“惨胜”,却元气大伤!
汉朝开国名将韩信是忍者的最佳典型,乡里恶少要他爬过他们的胯下,不爬就要揍他,韩信二话不说,爬了。如果不爬呢?恐怕一顿拳脚,韩信不死也只剩半条命,哪来日后的统领雄兵,叱咤风云?他吃眼前亏,为的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