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孔子学院
13362800000027

第27章 口才决定成败——孔子关于说与不说的学问(2)

1.死板板的人

这类型的人比较木纳,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会做出你所预期的反应来。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些什么,甚至你会怀疑他听进去没有?你是否也遇到过这种人?

和这种人说话的时候,刚开始多多少少会感觉不安,但这实在也是没办法的事。

举个例子,当你遇到F先生时,直觉马上告诉你:“这是一个死板板的人”。此人体格健壮,说话带有家乡口音,至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却不太清楚。除了从他表情中,可以察觉些许紧张之外,其他的,一点也看不出来。

遇到这种情况,你就要花些功夫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来。你可以随便和他闲聊一些中性话题,只要能够使他回答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也就好办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此类话题,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譬如,当你们聊到有关保龄球时,F先生的话就开始多了起来,这表示他对这种球类很有兴趣。他很起劲地谈到打球的姿势、球场的情况和自己最近的成绩……原来死板板的表情,竟一扫而空,代之以眉飞色舞。

每一个人都有他感兴趣、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开始滔滔不绝地说,此乃人之常情,因此你必须好好掌握好话题内容并利用这种人性心理。

傲慢无礼的人

有些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惟我独尊”的样子。像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实在教人看了生气,是最不受欢迎的典型。但是,当你不得不求他的时候,你应该如何对付他呢?

某个企业的一位副科长,说话虽然客气,眼神里却有些许傲慢,并且不带一丝笑意,这种人实在是非常不好对付的,让人一见到他,就感觉有一种“威胁”存在。

对付这种类型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啰嗦,所谓“多说无益”正是如此,因此,你要尽量小心,以免掉进他的圈套里。

不要认为对方客气,你也礼尚往来地待他,其实,他多半是缺乏真心诚意的。你最好在不得罪对方的情况下,言词尽可能“简省”。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苦衷,这位副科长可能自觉“怀才不遇”或怨恨自己运气不好、无法早点出头。又由于其在社会上打滚甚久,城府颇深,所以尽管不受上司眷顾,也会在“保卫自己”的情况下,与人客气寒暄。因此我们只要同情他,而不必理会他的傲慢,尽量简单扼要地说话就对了。

3.沉默寡言的人

和一个不爱开口说话的人沟通实在是非常吃力的,因为对方如同哑巴一样,半天嘴里挤不出一个字来,你就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法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

有一位新闻记者,他为人沉默寡言,根本就不像个记者。不论你和他说什么,他总是沉默以对,你真是拿他没办法。当有人给他介绍广告客户时,他也只是淡然地说声:“喔!是这样啊。”然后手持对方名片,呆呆地看着。

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白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你不妨把所有的选择都摆在他的面前,直接对他说:“对于A和两种办法,你认为哪种较好?是不是A方法好些呢?”迫使他做出选择性回答。

4.深藏不露的人

我们周围存在有许多深藏不露的人,他们不肯轻易让人了解其心思,或让人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有时甚至说话不着边际,一谈到正题就“顾左右而言他”,自我防范心理极强。

与这样的人沟通更是难上加难,往往搞得人们无所适从。

但是,当你遇到这么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你只有把自己预先准备好了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做出最后决断。

人们多半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做出答案或提出判断时,他也故意装傻,或者故意言不及义的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莫测高深”的感觉。其实这只是对方伪装自己的手段罢了。

5.草率决断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乍看好像反应很快,你求他时,他非常快,甚至还没听明白你到底要干什么的时候,忽然做出决断,给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由于这种人多半是性子太急了,因此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这类人决断过于草率,其特征是: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谈话,往往“断章取义”,自以为是地妄下决断。如此草率做下的决定,多半会留下后遗症,招致意料不到的枝节发生。

和这种人沟通,也要按部就班,倘若你遇到上述这种人,最好把谈话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一部分)之后,马上征求他的同意,没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如此才不会发生错误,也可避免发生因自己话题设计不周到而引出的不必要麻烦。

6.过分糊涂的人

这种人一开头就没弄懂你的意思,你就是和他长时间频繁地接触,结果也是枉然。

小朱经常光顾一个书店,其中的一位女店员,常常在小朱讲明购买的书名时,还会糊里糊涂地弄错。像这种错误,一般人难免犯个一两次,但像她那样经常犯错,也就有点不可原谅了。因为小朱是这家书店的常客,老是遇到这种事情,心里总觉不太舒服。终于,有一次小朱把情形告诉书店经理,不多久,女店员就被辞退了。

经常犯错的人不外两种:一种是自己从来不知反省;另一种则是理解能力差,完全没听懂别人的谈话。

7.顽固不通的人

固执的人是最难应付的。他们自己的原则性太强,尽管连他们自己在坚持什么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因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只知坚持自己的观点,死硬到底。求这种顽固分子,是最累人且又浪费时间的,结果往往徒劳无功。因此,要和这种人说话的时候,千万要记住“适可而止”,否则,谈得越多越久,心里越不痛快。

对付这种人,你不妨及时抱定“早散”、“早脱身”的想法,随便敷衍他几句,不必耗时费力,自讨没趣。

8.行动迟缓的人

对于行动比较缓慢的人,交涉时最是需要耐心。

有一位年轻而稍显肥胖的王小姐,也许因为体型的关系,她做起事来,总是比别人慢半拍,感觉上,工作效率总比别人差一点,严格说起来,倒不是她的办事能力不如其他同事,只不过她做起事来太过“慢吞吞”而已。

求人时,可能也经常会碰到这种人,此时你绝对不能着急,因为他的步调总是无法跟上你的进度,换句话说,他是很难达到你的办事标准的。所以,你最好按捺住性子,拿出耐心,言谈上永远别透出恼火的意思,并且尽可能配合他的情况去做。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人言行并不一致,他可能处事明快、果断,只是行动不相符合罢了。

9.自私自利的人

这世上自私自利的人为数不少,无论你走到哪儿,总会遇到几个。这种人心目中只有自己,凡事都将自己的利益摆在前头,要他做些于己无利的事,他是断不会考虑的。

有一位李先生,经常手不离计算器,这说明他始终在计算着自己的利益。正因为他最看重数字,他所坚持的,一定是自己的利益。至于其他事情,他不会在意如何做好它,只考虑怎样做才最省事。这种悭吝之徒谁都不会对他产生好感。

但是,当你不得不求他的时候,只有暂时按捺住自己的厌恶之情,说话要顺水推舟、投其所好。当他发现自己所强调的利益被肯定了,自然就会表示满意。

10.毫无表情的人

人的心态和感情,常常会通过脸部的表情显现出来,所以在求人的时候,这些往往可供作为判断情况的工具。

然而,有些人却是毫无表情可言的,也就是说,他的喜怒是不形于色的,这种人不是深沉就是呆板的。当你需要和这种人进行交谈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特别注意他的眼睛和下巴。

常人说:“眼睛是会说话的”,诚然,眼睛是灵魂之窗,“观其眸子”你自然可以知道对方的心思。

你可以从对方的表情中,看出他对你的印象究竟如何?有时候,自己会过分紧张得连表情都不很自在,此时,你不妨看看对方的反应:是毫不在意、无动于衷?还是已经察觉、面露质疑?留意他的眼神,你一定可以得到答案。知道了他的态度,话自然就好说了。

与这种人沟通,别被他这种表情吓住,一定要放松、从容不迫。但要注意的是,当你明白对方的反应可能是受自己的应对态度所影响,进而影响到结果时,就不得不特别注意、研究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了。

能说会道不仅要有嘴上功夫,更要有“见人下菜碟”的能力,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应对。这才是一个灵活的人必备的。

4.不该说的千万别乱说

原文: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大意:孔子说:“可以和他说却不和他说,就会失去有用的人;不可以说却和他说了,就会说出不该说的话。聪明的人既不失去有用的人,也不说出不该说的话。”

“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唐太宗语)是啊,谈何容易。

说话是一门艺术,不少人一辈子也没搞懂。

一方面,“一言而可以兴部”,“一言而丧邦。”(《子路》)三寸不烂之舌,敌过百万雄师。因此,可以发挥语言作用的时候不去发挥,就会失去成功的机会。

另一方面,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言不当,反自伤也。”(《说苑》)因此,要看人说话,不轻易开口。一旦开口,则“言义必有”(《先进》),言则必中。既不敷衍,也不失言。

有道是: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说话时,语言的选择一定要恰当,有些不该说的就一定不能乱说。

阿花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份在咖啡馆做服务员的工作,却只上了一天班就被老板炒了鱿鱼。其实她的条件并不是很差,也没有做错什么事,只是不小心问了一句不该问的话。

那天,阿花刚一上班店里就进来了三位客人,她随即拿着菜单,去让这三位客人点餐,第一位客人点的是冰红茶,第二位客人点的是冰咖啡,第三位客人也是点的冰咖啡,但是,他特别强调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

很快,阿花将这三位客人所点的饮料,用盘子端了出来,一边朝他们坐着的方向走来,一边还大声地向这三位客人问道:“你们谁点的冰咖啡是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

就凭阿花的这一句话,老板当然会毫不客气地炒她的鱿鱼,因为谁也不会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工作中,要讲究说话的方式,同样,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恰到好处地说好该说的话。

有一年全国高考结束不久,一名记者去采访一位外语专业的优秀考生。原先设想好的问题中有:“你父母是否具有辅导你学习英语的能力?”但是到了现场,看到考生的父母也陪伴在场,如果按照原先准备的提问方式来交谈,就显得唐突而不礼貌。于是他将原来的提问改为“你们一家是不是常常在一起讨论学习英语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既能有效地获得所要的信息,又显得相当自然。

说话不仅要根据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要根据前后话语相互联系而恰当地选择语言。

几位年轻的领导干部去慰问一位退休老工人,见面以后问道:“您老身子骨真够硬朗,今年高寿?”老工人回答说:“七十九啦。”“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哪里,××活到了八十四呢!”“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将军啊。”“不过,××去年归天了。”“唷,这回可轮到您了。”谈兴正浓的老工人听到这句话,脸色陡变。毛病就出在“这回可轮到您了”这句话上。前面老人刚说完“归天”的事,他们却接下去说“轮到您”,这不就使老人产生误会吗?如果这几位年轻干部能控制好前后话语,把话说成“这回长寿冠军可轮到您了”,也就不会出现不快了。

做人要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就一定不能忽视说话的艺术,如果毫无顾忌,不经大脑只以一时痛快的说或问,则只能给他人与自己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5.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原文:子曰:“侍于君子有三衍。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大意:孔子说:“陪着君子说话容易出现三种过失:没有轮到自己说时,就先说了,这是急噪;该自己说话时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对方脸色便轻率开口说话,这叫睁眼瞎。”

孔子所说的君子指长官、前辈等,用朱熹的解释,指“有德位之通称。”其实,就是一般朋友、同学、同事之间说话,这里的几点也都是适用的。

孔子所指出的三个毛病,的确也是我们一般人容易犯的。第一个毛病是急躁而受出风头,没有耐心听人说话的涵养,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这一点尤其致命。第二个毛病是阴瞒,该说话的时候不说,给人以城府很深,人很阴险的感觉,尤其容易失去朋友。第三个毛病是不长眼睛,说话不看人家的反应,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炮筒子一类的人,尤其不能做与人交往、接待、洽谈等方面的工作。

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

如何把握好说话的时机,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周游列国数十年,与各种性格的权贵都打过交道,所以对如何与达官贵人们说话很有心得,很有体会。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的一段话正好是他的经验之谈。对我们来说,当然不仅仅是对付达贵人的问题,诸如商务谈判、公关工作、一般社交,都需要掌握谈话的艺术。孔子的经验之谈不是正好提供给我们借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