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络美容: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美容方法
13360800000032

第32章 损美性疾病经络治疗(3)

3.艾灸疗法

取穴:曲池、大椎、三阴交。操作: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距皮肤2~3cm进行熏熨,使局部有温热感而不产生灼痛。每穴灸15~20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初起时可每天或隔日1次,待灸过一段时间后(一般10次左右),可减少施灸次数。每周灸1次或每个月灸1~2次。

本法可以疏通经络,祛风散邪,治疗和预防雀斑。

4.耳针疗法

主穴:耳尖、相应局部穴、神门、肾上腺、内分泌、肺、肾、面颊。配穴:月经不调加内生殖器、卵巢。用揿针刺入耳穴后,外用胶布固定。取双侧耳穴,每5~7天1次,5次为1个疗程。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或穴位埋王不留行籽,3~7d1次,10次1个疗程。

5.推拿按摩

第一步:中指点按地仓、迎香、太阳、四白、听宫穴。

第二步:揉按三阴交。

第三步:俯卧位从大椎穴至长强穴自上而下的推7次。

6.刮痧

穴位:风池、肺俞、肾俞、血海、阴陵泉、足三里。

7.内服药

六味地黄丸加减。

8.外用药

时珍正容散(《医宗金鉴》):猪牙皂角20g,紫背浮萍20g,乌梅肉10g,甜樱桃枝20g。上药共研细末,鲜乳汁或水调为糊,外涂,每天1~2次。

9.膳食

冬瓜仁250g,莲子粉25g,白芷粉15g。

将上3物合研为细末,贮瓶备用。每天饭后用开水冲服1汤匙。

10.西医治疗

一般采用外治法,用3%过氧化氢溶液与10%软肥皂水等量混匀的溶液,或3%氢醌霜外搽,适于数目较多者。少量的可以用液态氮对皮损集中处进行喷雾冷冻,必须由专业医师操作,但部分患者可形成瘢痕或色素沉着。

(四)注意事项

1.尽量避免日光照射面部,外出时注意使用遮光保护用具或用品,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是发病的主要诱因。

2.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可抑制色素斑点的形成。

七、黄褐斑

黄褐斑常见于面颊、鼻两侧及前额下部。其形态多呈不规则的片状,为黄褐色的色素沉着斑,分布对称,形似蝴蝶状。平摊于皮肤上,抚之不碍手的一种皮肤病。一般冬季变浅,夏季加深。本病多见于孕妇或经血不调的妇女,男子及未婚女子亦可罹患。部分患者可伴有其他慢性病。

(一)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内伤所致。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惊恐伤肾等,皆可使气机紊乱,气血悖逆,不能上荣,或郁结不散,则生黄褐斑;劳伤脾土,饮食失节,劳倦过度,偏嗜五味,亦使中焦传输失职,或土虚不能制水,水气不泛,则变生褐斑;肾精受损,房室过度,久伤阴精,则水亏不能制火,血虚不荣,酿成褐斑。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尤与肝脏关系密切。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能上荣于面。

西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内分泌因素,如促黑素激素、性激素、甲状腺素;②物理性因素,如紫外线,热辐射、外伤;③化学性因素,如接触光敏性药物或化合物、某些香料,服用避孕药,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内用或外用银制剂,外用汞制剂等;④炎性因素,如扁平苔藓、红斑狼疮、神经性皮炎、湿疹、接触性皮炎、银屑病、玫瑰糠疹、丘疹性荨麻疹等病后发生色素沉着;⑤营养性因素,长期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或维生素A、维生素B(下标12)、烟酸缺乏等,均易致褐斑;⑥长期的精神紧张,慢性肝功能不良、结核病可诱发褐斑。

(二)诊断要点

1.为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形态多不规则,典型者在面颊两侧呈蝶形分布。

2.主要见于额、颧髎、颊、鼻及上唇,对称分布。

3.常见于中青年女性,无自觉症状。

4.春、夏季加重,秋、冬季减轻或消失。

(三)辨证论治

1.毫针疗法

取穴:局部浮刺、太冲、三阴交、足三里、行间、肝俞、脾俞。操作:每次选取2~5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20min,每天1次,连续10d为1个疗程。加减:女子月经不调者加关元、血海;乳房胀痛者加期门;伴有五心烦热、泪盈眶者加蠡沟、太冲。

2.耳针疗法

主穴:肺、脾、膈、内分泌、热穴、皮质下、面颊。配穴:月经不调加内生殖器、卵巢,男性加前列腺。操作:毫针用强刺激,每天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或以耳穴压迫,日按压3~4次,每次10min。

3.水针疗法

穴位:肺俞、心俞、肝俞、肾俞。操作:每次选2穴(均双侧),注射丹参注射液1~2支,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拔罐治疗

穴位:以大椎穴为三角形顶点与两肺俞穴的2个点所形成的等腰三角形为刺络拔罐区。

操作:用皮肤针在三角形区内叩刺,每次选1~2个叩刺点,每个叩刺点上形成15个左右小出血点,叩刺后用2号玻璃罐,采用闪火法,于叩刺点拔罐。隔日1次,10d为1个疗程。

5.推拿按摩

第一步:用手的掌根沿下肢后侧自上而下地推擦至足跟7次,再用同法由下而上地沿下肢内侧推擦7次,以有温热为宜。

第二步:下肢五指拿法,沿下肢内、外侧,自上而下做五指拿各7次。再沿下肢内、外侧,自上而下用手背7次。

第三步:示指按于小趾根部,顺、逆时针各按揉21次。

6.刮痧

穴位:肝俞、脾俞、肾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7.内服药

(1)疏肝活血汤加减:柴胡、薄荷、黄芩、栀子、归尾、赤芍、红花、莪术、陈皮各9g,川芎、甘草各6g。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

(2)菟丝祛斑汤:菟丝子15g,女贞子15g,墨旱莲10g,阿胶9g,枸杞子9g,何首乌10g,生地黄、熟地黄各15g,白芍10g,当归10g。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

8.外用法

玉容散(《医宗金鉴》):白牵牛子、团粉、白蔹、细辛、甘松、白鸽粪、白及、莲蕊、白芷、白术、白僵蚕、白茯苓各30g,荆芥、独活、羌活各15g,关白附、鹰粪白、白扁豆各30g,防风15g,白丁香30g。

共研细末,每用少许,放手心内,以水调浓搽面上,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各1次。

9.膳食

(1)醋拌五味:黄瓜、南瓜、胡萝卜、白菜、卷心菜各适量。洗净切片,盐腌6小时后,以食醋凉拌佐餐。此菜可减轻面部色素沉着。

(2)牛肝粥:牛肝500g,白菊花9g,白僵蚕9g,大米100g,白芍9g,白茯苓12g,茵陈12g,生甘草3g,丝瓜30g。将白僵蚕、白芍、白茯苓、茵陈、生甘草、丝瓜装入纱布包内,然后和牛肝、菊花、大米一起熬粥,熟后捞出药包,吃肝喝粥,每天早晚各1次。以上剂量可服2d。每疗程10d,中间间隔1周,连服3个疗程。

10.西医治疗

口服维生素C或许有一定作用,用量1~3g/d,分3次口服。也可以用脱色剂治疗,氢醌类制剂,如3%~5%氢醌霜、2,6-叔丁基对苯酚霜等,还有维甲酸制剂,注意此类药物长期使用对皮肤均有一定的刺激,而且容易引起永久性色素脱失。

(四)注意事项

1.避免日晒。用撑阳伞或面部擦防晒剂,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刺激。

2.饮食中注意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锌的食物,能有效地抑制皮肤色素的合成。

3.不滥用化妆品,尤其是不用劣质化妆品。

4.治疗慢性消耗性疾病,根治发病因素。劳逸结合,豁达大度,避免长期、过度的精神紧张。

八、粉刺

粉刺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颜面及胸背散在出现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皮疹,或见黑头,能挤出粉渣样物。多见于青年男女。

(一)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因风热外侵,肺经郁热,上蒸颜面,血热熏蒸,留于肌肤,发为丘疹;或过食辛辣肥甘、香燥炙热之品,脾胃运化失常,生湿生热,蕴于肠胃,郁久成毒,热毒上攻,溢于肌表而发本病。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痤疮是多数认为主要与雄激素、皮脂腺和毛囊内微生物密切相关。导致痤疮发生的诱因主要有:遗传因素;过多的摄入糖类、油脂类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胃肠功能紊乱;紧张、焦虑、睡眠不佳;化妆品,如粉饼、油脂类护肤乳膏等可产生粉刺。

(二)诊断要点

1.本病多侵害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多自然痊愈。

2.好发于颜面、胸、背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疱、结节或囊肿,常伴有皮脂溢出,分布一般对称。

3.初起为毛囊口黑色圆锥形丘疹,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病灶周围可形成炎性丘疹,其顶端可出现小脓疮,吸收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小凹陷瘢痕,较重者可形成结节囊肿,消退后遗留瘢痕疙瘩。

(三)治疗

1.毫针疗法

取穴:肺俞、风池、曲池、合谷、膈俞、血海。操作:进针得气后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min,肺俞、膈俞可点刺出血。加减:热盛者加大椎、鱼际;大便黏滞者加天枢、三阴交。

2.耳针疗法

主穴:耳尖、肺、皮质下、神门、大肠、内分泌、肾上腺、面颊、局部穴。配穴:脾、小肠、肝;便秘加大肠、直肠下段;脓疱加心;月经不调加内生殖器、卵巢。

操作:每次均耳尖放血,甚者可局部穴刺血,其余主穴选2~3个,配穴选2~3个。毫针刺,留针15~20min,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或耳针埋针或耳穴压豆,二耳轮换,3d1次,5次1个疗程。

3.针挑疗法

取穴:背部皮肤的反应点。操作:然后在第1胸椎至第12胸椎旁开0.5~3寸,寻找类似丘疹,稍凸起于皮肤,针帽大小,呈灰白色、褐色、暗红色或浅红色、压之不褪色的反应点。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斜刺入反应点的底部,约0.1寸深,迅速将针向上一挑,使疹点翻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用干棉球拭去血迹。

4.火针疗法

取穴:膈俞、肺俞、脾俞、大椎。操作:每次取3~4穴,左右交替使用,病人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将火针针身烧红2/3以上,弹刺进针法,深度为0.2~0.3寸,刺后针孔不做任何处理,10次为1个疗程,前5次为每天1次,后5次隔日1次。

5.穴位注射疗法

取穴:肺俞、胃俞、足三里。操作:常规消毒,抽取患者静脉血2ml,迅速加入生脉注射液2ml,摇匀后立即注入双侧足三里穴,每5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或抽取静脉血3~6ml,迅速注入双侧足三里穴,不加药液,30天1次。

6.拔罐治疗

(1)取穴:大椎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然后拔火罐10~15min,出血量1~2ml,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取穴:肺俞、胃俞、心俞、足三里、三阴交。取当归、川芎、赤芍、黄连、栀子各30g,煎好,将竹罐浸入药汁中24h,同时用棉花蘸药液擦穴部周围,然后用药罐拔于穴位,双侧交替,每次15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7.推拿按摩

第一步:推擦下肢内侧、外侧、后侧及上肢外侧由上而下各推擦16次。第二步:推擦腰部,自腰部上缘起两手交替向下推擦16次。

8.刮痧

穴位:百会、攒竹、风池、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曲池、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阴陵泉、厉兑、内庭。

9.内服药

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10g,桑白皮10g,黄芩10g,栀子10g,野菊花10g,黄连6g,赤芍10g,白茅根30g,生槐花15g,苦参10g。有脓疱加蒲公英、地丁;口渴加麦冬、玉竹、生石膏、知母;便干加大青叶或生大黄。1日1剂,日服2次。

10.中药面膜

加味颠倒散:大黄、硫黄、丹参、冰片各等量。研极细末;与适量大豆粉混合,加基质调成稀膏。先行美容常规步骤,净面、蒸面、针清粉刺,经络按摩,然后涂上药膏,以超声波导入10~15min,强度0.5W/cm(上标2),由轻逐渐加重,连续波。之后药膏留面上,以硬膜粉或优质医用石膏调成糊,敷于面上,15~20min后揭去,清洗面部,涂收缩水。7~10d1次,3次1个疗程。一般应配合内服中药或针灸方法。

11.膳食

(1)枇杷薏米粥:生薏苡仁100g,鲜枇杷60g(去皮核),枇杷叶10g。

先将枇杷叶洗净切碎,煮沸10~15min,捞去渣后,纳入薏苡仁煮粥,粥熟后切碎枇杷果肉,放入其中搅匀。

(2)凉拌三苋:鲜苋菜100g,鲜冬苋菜100g,鲜马齿苋100g,调料适量。将3物分别用开水焯至八成熟,捞出后浸入冷水中5~10min,取出控去水,切段,入调料后拌匀即可。

12.外用药

黑布化毒膏:老黑醋2500ml,五倍子840g,金头蜈蚣10条,冰片3g,蜂蜜180g。

将黑醋置于沙锅内煎开30min,再加蜂蜜煮沸,然后用铁筛将五倍子粉慢慢均匀地筛入,边撒边按同一方向搅拌,撒完后改用文火煎成膏状离火,最后兑入蜈蚣面、冰片粉搅匀即制成黑布药膏。

将黑布药膏与化毒散软膏(化毒散20g,祛湿药膏或凡士林80g混匀)等量混匀即成黑布化毒膏。将药膏直接敷患处,有解毒、消炎,促进消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