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络美容: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美容方法
13360800000020

第20章 针灸美容(4)

5.适用范围

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经络美容的各种损美性疾病的治疗以及保健经络美容,尤其对于失眠、头痛、脱发、斑秃、顽癣、黄褐斑、带状疱疹、皮肤过敏、湿疹、神经性皮炎等具有很好的疗效。

(四)三棱针疗法

三棱针是用于点刺放血的针具,用它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刺络法。亦称为“刺血络”。

古人对刺络放血非常重视。如《灵枢·九针论》谈到九针中的锋针主要就用于“泻热出血”。《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还提出了“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灵枢·官针》中更有“络刺”“赞刺”“豹文刺”等法,虽针具、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属于刺络放血法的范畴。《灵枢·血络论》还进一步阐明刺血法的应用范围,如血脉“盛坚横以赤”“小者如针”“大者如筋”等,并指出有明显瘀血现象的才能“泻之万全”,可见古人对此法是有丰富经验的。

1.针具三棱针一般用不锈钢制成,针长约6cm,针柄较粗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形,尖端三面有刃,针尖锋利。取法于古代九针之一的“锋针”。临床上还可以用医用注射针头代替。针具在使用前应先进行高压消毒或放入70%~75%的乙醇内浸泡20~30min。施针前局部皮肤用含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酒精棉球脱碘。

2.针刺方法三棱针的针刺方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泻血法3种。

(1)点刺法: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示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然后消毒。针刺时左手拇、示、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用拇、示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对准针刺的穴位或部位,刺入1~2分,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其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指(趾)末端穴位,如十宣、十二井穴等处。

(2)散刺法: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淤滞的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宛陈则除之”,去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针刺深浅根据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

(3)泻血法: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0.5~1分深)即将针迅速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也可轻轻按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泻血法一般隔2~3d治疗1次,出血量较多的可间隔1~2周1次。

3.注意事项

(1)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2)点刺、散刺时,手法宜轻、宜浅、宜快。泻血法一般出血不宜过多,注意切勿刺伤深部大动脉。

(3)虚证、妇女产后及有自发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

4.适用范围三棱针疗法在美容中使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大部分由于热毒引起的病症。选择不同的穴位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如点刺耳尖治疗麦粒肿、红眼病、痤疮、黄褐斑等,点刺三阴交、曲池可以治疗皮肤过敏、湿疹等。

(五)水针疗法

“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及药理作用,从而调整机体功能、改善病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

1.用具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和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

2.常用药物

水针的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类。

(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板蓝根、鱼腥草、香丹注射液、银黄注射液等中草药注射液。

(2)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下标1)、维生素B(下标6)、维生素B(下标12)、维生素C、维生素K3等。

(3)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许多供肌内注射用的药物也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

3.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如四肢及腰部肌肉丰厚处,可注入5%~10%葡萄糖液5~10ml,而头面及耳部等处,一般只注入0.3~0.5ml;中药浸出液可注入1~2ml;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以原药物剂量的1/5~1/2为宜。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疗程: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d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休息5~7d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4.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盐酸普鲁卡因等)必须先做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不宜采用。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谨慎使用。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如误入关节腔可引起关节红肿热痛等反应;如误入脊髓腔,会损害脊髓,切须注意。

(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

(6)躯干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背部脊柱两侧穴位针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气胸。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一般不宜做穴位注射,以防引起流产。

5.适应范围

水针疗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凡是针灸的适应证大部分都可以用于水针治疗。

(六)火针疗法

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早在《灵枢·官针》中就记有“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伤寒论》中也论述了火针的适应证和不宜用火针医治的病候。《千金翼方》有“处疖痈疽,针惟令极热”的论述。《针灸大成》中总结了明以前用火针治疗的经验,可以参考。本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

1.针具

一般用较粗的不锈钢针,如圆利针或24号2寸不锈钢针。也有用特制的针具,如弹簧式火针、三头火针及用钨合金所制的火针等。弹簧式火针进针迅速并易于掌握针刺深度,三头火针常用于对体表痣、疣的治疗。

2.操作方法

(1)选穴与消毒: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根据病症不同而辨证取穴。选定穴位后要采取适当体位以防止患者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的准确性。取穴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宜少,实证和青壮年患者取穴可略多。选定穴位后进行严密消毒。消毒方法宜先用碘酒消毒,后用酒精棉球脱碘,以防感染。

(2)烧针: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针灸大成·火针》说“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因此,在使用前必须把针烧红,才能作用。较为方便的方法是用酒精灯烧针。

(3)针刺与深度:针刺时,用烧红的针具,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即迅速出针。关于针刺深度,《针灸大成·火针》中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火针针刺的深度要根据病情、体质、年龄和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一般而言,四肢、腰腹针刺稍深,可刺2~5分深;胸背部穴位针刺宜浅,可刺1~2分深。

3.注意事项

(1)面部应用火针要慎重。《针灸大成·火针》说:“人身诸处,皆可行火针,惟面上忌之。”因火针刺后,有可能遗留有小的瘢痕,因此除治疗面部痣和扁平疣外,一般面部不用火针。

(2)对于血管和主要神经分布部位亦不宜施用火针。

(3)在针刺后,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全消失时,则应避免洗浴,以防感染。针后局部发痒,不能用手搔抓,以防感染。

(4)发热的病症,不宜用火针。

4.适应范围

火针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主要用于瘰疬、风疹、月经不调、痛经、小儿疳积及扁平疣、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