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络美容: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美容方法
13360800000018

第18章 针灸美容(2)

(2)滞针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因毫针刺入肌腱,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或连续进行单向捻转而使肌纤维缠绕针身。

现象:进针后,出现提插捻转及出针困难。

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状态,使局部肌肉放松。因单向捻转而致者,需要反向捻转。如属肌肉一时性紧张,可取针一段时间,再行捻转出针。也可以按揉局部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针,转移患者注意力,随之将针取出。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顾虑,进针处避开肌腱,行针时捻转角度不宜过大,更不可单向连续捻转。

(3)弯针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或碰到坚硬组织;留针中患者改变体位;针柄受到外物的压迫和碰撞,以及滞针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现象:针身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觉疼痛。

处理:如系轻微弯曲,不能再行提插捻转,应慢慢将针退出;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因患者改变体位而致,应嘱患者恢复原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

预防:医师进行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体位要舒适,留针时不得随意改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物碰撞和压迫,如有滞针及时正确处理。

(4)断针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剥蚀损坏;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强力捻转提插,肌肉强烈收缩或患者改变体位;滞针和弯针现象未及时正确处理。

现象:针身折断,残端留在患者体内。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不要乱动,以防断端向肌肉深层陷入。如断端还在体外,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如断端与皮肤相平,可挤压针孔两旁,使断端暴露体外,用镊子取出;如针身完全陷入肌肉,应在X线下定位,用外科手术取出。

预防:认真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剔出不用。选针时,针身的长度要比准备刺入的深度长5分。针刺时,不要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一部分在体外。进针时,如发生弯针,应立即出针,不可强行刺入。对于滞针和弯针,应及时正确处理,不可强行拔出。

(5)血肿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针刺时误伤血管。现象:出针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处理:微量出血或针孔局部小块青紫,是小血管受损引起,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如局部青紫较重或活动不便者,在先行冷敷止血后再行热敷,或按揉局部,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

5.针刺注意事项

(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行针刺。体质较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2)怀孕3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月经周期正常者,最好不予针刺。月经周期不正常者,为了调经可以针刺。

(3)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配合,故不宜留针。

(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防止刺伤重要脏器。①针刺眼区腧穴,要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或长时间留针,以防刺伤眼球和出血。②背部第11胸椎两侧、侧胸(胸中线)第8肋间、前胸(锁骨中线)第6肋间以上的腧穴,禁止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心、肺。尤其对肺气肿患者,更需谨慎,防止发生气胸。③两胁及肾区的腧穴,禁止直刺、深刺、以免刺伤肝、脾、肾脏、尤以肝脾大患者,更应注意。《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④对于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和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必须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如刺法不当,也可能刺伤胃肠道和膀胱,引起不良后果。⑤针刺颈部及背部正中线第1腰椎以上的腧穴,如进针角度、深度不当。易误伤延髓和脊髓,引起严重后果。针刺这些穴位至一定深度,如患者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或全身放散,应立即退针,切忌捣针。

(二)耳针疗法

耳针,是指使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古代医着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近30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1.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耳与脏腑的关系: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生理相关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而《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而察耳的形态、色泽等改变,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的病变,如《灵枢·本脏》说:耳“黑色小理者肾小……耳薄不坚者肾脆”。《证治准绳》说:“凡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者皆为肾败”。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不仅存在着相关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这为耳针法诊治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

(2)耳与经络的关系:《内经》中所记述的经脉循行分布,说明耳与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的耳穴经络感传实验,也表示耳与经络的相关性。在手足六阳经经脉循行中,有的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于耳廓周围。手足六阴经经脉循行,虽不直接上行至耳,但通过各自的经别与阳经相合,间接地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可见耳与经络的关系在《内经》时期已奠定了基础。后世医着又多有阐述,如《医学真经》说:

“十二经脉,上终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丹溪心法》说:“盖十二经络,上络于耳”“耳为诸宗脉客所附”。《类经国翼》说:“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

2.耳廓耳廓是外耳的组成部分,位于下颌窝和颞骨、乳突之间,呈垂直方向生长。耳的前外面凹陷,后内面隆凸。

(1)耳廓正面的表面解剖名称耳轮:耳廓外缘向前卷曲的部分。耳轮结节:耳轮外上方稍肥厚的结节状突起,又称“达尔文结节”。

耳轮尾:耳轮下缘与耳垂交界处。

耳轮脚:耳轮伸入到耳腔内的横行堤状隆起。对耳轮:与耳轮相对的平行隆起处。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上端分叉之上支。对耳轮下脚:对耳轮上端分叉之下支。三角窝:对耳轮上脚下脚之间构成的三角形凹窝。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耳屏:耳廓前面的瓣状突起,又称耳珠。对耳屏:耳垂上部,与耳屏相对的隆起。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轮屏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耳甲:是由对耳屏和弧形的对耳轮体部及对耳轮下脚围成的凹窝。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2)耳廓背面的表面解剖名称耳舟后隆起:耳舟背面的隆起部分。三角窝后隆起:三角窝的背面隆起处。耳甲艇后隆起:耳甲艇的背面隆起处。耳甲腔后隆起:耳甲腔的背面隆起处。对耳轮沟:对耳轮上脚及对耳轮体部背面的凹沟。对耳轮下脚沟:对耳轮下脚背面的凹沟,又称耳后上沟。

3.耳穴耳廓上能反映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部位统称耳穴。

根据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观察到人体组织器官功能、状态发生变化时,往往在耳廓的特定部位上出现反应,这些反应点既有正常反应也有异常反应。色泽、形态或痛敏感的异常改变称阳性反应。耳廓上具有这些反应的特定点称作耳穴反应点、刺激点、正痛点、敏感点、良导点等,医务人员利用这些反应的规律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穴位来防治疾病。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大致像一个在子宫内的倒置胎儿,头朝下,臂及下肢朝上,胸腹部居中。因此,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和对耳屏,上肢相应穴位分布在耳舟;躯干相应穴位分布在对耳轮;下肢及臀部相应穴位分布在对耳轮上下脚;盆腔相应穴位分布在三角窝;消化道相应部位分布在耳轮脚周围;腹腔器官相应部位分布在耳甲艇;胸腔器官相应部位分布在耳甲腔;鼻、咽喉相应部位分布在耳屏;腺体分泌系统相当于屏间切迹。

(1)耳垂:相当于人体的头面部。将耳垂分成九等份:即从屏间切迹软骨下缘至耳垂下缘划3条等距水平线,再在第2条水平线上引两条垂直等分线,由内向外,由上而下把耳垂分成9个区域,由内向外依次命名为1~9区。

牙:在1区中点。

下腭:在2区上线,将其分成三等份,在中内1/3交界处。

上腭:在2区外线,将其分成四等份,在下1/4与2/4交界处。

舌:上、下腭连线中点。

下颌:在3区上线的中点。

上颌:在3区中央。

垂前:在4区中央,亦称神经衰弱点。

眼:在5区的中央。即耳垂的中央。

内耳:在6区的中央。

扁桃体:在8区的中央。

面颊区:3、5、6区交界线周围。

冠心沟:起屏间切迹下至扁桃体一皱褶。

耳鸣沟:起屏间切迹外侧(目2)至内耳皱褶。

(2)对耳屏:相当于人体的头部。腮腺:在对耳屏屏峰最高点处。平喘:在腮腺穴前下方约0.2cm处。缘中(即脑点):在对耳屏屏尖与轮屏切迹连线之中点、脑干穴与腮腺穴之间。枕: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下方,对耳屏软骨边缘处。

顶:在枕穴垂直向下0.2cm处。额: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颞:对耳屏软骨边缘,枕和额二穴连线的中点。曾称太阳。晕点:在缘中、脑干、枕三穴之间。神经衰弱区:颈椎与枕、顶两穴之间。睾丸:在对耳屏内侧面,腮腺穴下0.2cm处。丘脑:在对耳屏内侧面,中线下端。兴奋点:在睾丸与丘脑穴之间。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前1/2处,分为3区。①神经系统皮质下区:在对耳屏内侧面前1/2下缘中点;②消化系统皮质下区:在对耳屏内侧面前1/2处的中点;③心血管系统皮质下区:在对耳屏内侧面前1/2处前下方,与神经系统皮质下、消化系统皮质下呈等边三角形。

(3)轮屏切迹:相当于人体脑干。在对耳轮与对耳屏相交处,又名脑干。

(4)耳屏:相当于人体的咽喉、内鼻,将耳屏的内、外均分成上、下两等份。外耳:在屏上切迹近耳轮部。屏尖;在耳屏上面一个隆起处稍偏外侧。肾上腺:在耳屏下面一个隆起处,稍偏外侧。外鼻:在耳屏软骨前缘与屏尖、肾上腺呈等边三角形顶点处。饥点:外鼻与肾上腺连线中点。渴点:外鼻与屏尖连线中心。心脏点:渴点与外耳连线中点。咽喉:耳屏内侧面上1/2的中点。内鼻:耳屏内侧面下1/2的中点。

(5)对耳轮:相当于人体的躯干,在轮屏切迹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共分五等份。

颈椎:对耳轮下1/5处。

胸椎:对耳轮下2/5及中3/5处。

腰椎:对耳轮上2/5处。

骶尾椎:对耳轮上1/5处。

尾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外缘。

颈:颈椎内侧缘近耳腔缘。

胸:胸椎内侧缘近耳腔缘。

腹:腰椎与骶椎之间内侧缘近耳腔缘。

腰肌:腰椎外侧缘近耳舟处。

骶髂:腰骶椎与髓连线中点。

热穴:腰骶椎、臀、腹三穴之间。

乳腺:胸与胸椎同水平线连线中点,为内侧乳腺,胸椎外侧同水平等点处为外侧乳腺。

(6)对耳轮下脚:相当于人体的臀部。将对耳轮下脚分成3等份。

臀:对耳轮下脚外1/3处。

坐骨神经:对耳轮下脚中1/3处。

交感: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交界处上缘。

(7)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人体下肢。

趾:对耳轮上脚的外上角。

跟: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角。

膝关节:对耳轮上脚的中点。

髋:对耳轮上脚起始部中点。

踝:跟、膝关节两穴连线之中点。

膝:对耳轮上脚起始部外缘。

腘窝:髋、神门两穴连线之中点。

腓肠肌点:趾、膝两穴连线之中点。

(8)耳舟:相当于人体的上肢。指:耳舟上方的顶端。风溪:又称过敏区、荨麻疹点、结节内。指,腕两穴之间。腕:将指与锁骨之间的耳舟部分为五等份,自上而下,第1等份上方为指,第2等份上方中点为腕。肘:第3等份上方中点。肩:第4等份上方中点。肩关节:在肩与锁骨两穴之间。锁骨:与轮屏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肾炎点:肩关节、锁骨穴外缘中点。腋下:肩关节,锁骨两穴内缘中点。

(9)三角窝:相当于人体的内生殖器。

角窝上:又称降压点,三角窝内的外上角。

盆腔: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下方。

神门: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

肝炎点:降压点与盆腔连线的中上1/3交界处。

内生殖器:曾称子宫、精宫、天癸。三角窝底之中部凹陷处。

附件炎点:内生殖器与盆腔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官颈;内生殖器与盆腔连线的中、上1/3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