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解读“中国第一病”
13360300000023

第23章 肝脏——迷茫后的光芒(17)

凡是“利用基因疗法治疗乙肝”的广告都是假的

基因疗法是高科技,世界范围内正在积极研究,在治疗肿瘤方面取得一定疗效,但还远没有实际应用于乙肝的治疗。基因疗法治乙肝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目前还处于探讨或实验室研究阶段,还很不成熟。有的商家为了包装自己,追赶时髦,用以欺骗广大患者,信口雌黄、不负责任,硬说自己“首创基因疗法”,甚至有某某专家、教授亲自坐诊,真是弥天大谎。我们曾考察过一家医院所谓的“基因疗法”,其实都是中草药。

基因疗法主要是设计外源性基因片断,导入乙肝病人的肝细胞,让导入的基因干扰乙肝病毒基因的表达,使乙肝病毒失去致病性,或者向肝炎病人的肝细胞导入某一基因片段,使其表达,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肝纤维化,或能增强免疫的细胞因子,达到治愈目的。但这种基因的设计合成及导入,或导入后对人体的安全性等都没有很好解决。即使真的有基因疗法,其价格也极为昂贵,不是普通病人所能负担得了的。

给孩子接种乙肝疫苗为何会失败

要重视乙肝疫苗的接种

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目前至少有1.5亿人是慢性持续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1.2亿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3000万为慢性乙肝病人,他们之中将有15%~25%死于肝硬化、肝癌。乙肝相关性死亡被列为传染病全部死亡的第七位。为了预防乙肝,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种乙肝疫苗,我国早在1501989年就将接种乙肝疫苗列入计划免疫之中,以后在2002年我国又将乙肝疫苗纳入免费接种疫苗,使广大城乡小儿都能接种。

给小儿接种乙肝疫苗可以大幅度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例如,北京从1989年后给新生儿普种乙肝疫苗后,1992年1~14岁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为2.82%,到2000年下降到0.6%,感染率下降了80%。广西实施乙肝疫苗免疫14年后,1~14岁儿童乙肝发病率仅为1.5/10万,历史对照比同龄者减少91.8%,而未接种免疫儿童的发病高达14.4/10万,相差十分悬殊。专家们指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坚持搞好乙肝疫苗接种,我国将会消除乙肝病毒感染,乙肝大国也不复存在。

何时给孩子接种最好

接种乙肝疫苗愈早愈好,目前,城市里产妇住院分娩,医院都按规定及时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这是第一针,必须在生后12~24小时内接种;第二针是在小儿满月时接种;第三针在小儿6个月时接种,这三针就叫“全程免疫”,对小儿的保护率达95%。是否起到保护作用则以小儿血中是否产生抗体为准。凡全程免疫的孩子,体内抗-HBS阳性,这种保护作用可维持12年以上。因此我国专家研究认为,至少在12~13年内无须加强免疫,那种认为3~5年后再加强一次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世界卫生组织也未制定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的策略。

接种失败后的对策

虽然按要求正确接种了乙肝疫苗,但有的小儿体内不产生抗体,甚至又感染了乙肝病毒,这叫接种失败。其原因比较复杂,下面加以分析:

一、没有及时接种或接种年龄过大。新生儿在娩出过程中或娩出后,即暴露在乙肝病毒的环境中,如产道、母血、阴道分泌物等,其中的病毒均可迅速感染给新生儿,故注射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一定要及时,特别是HBIG应事先准备好。关于成年人,特别是50岁以上者接种也不易成功,有人观察到50岁以后接种乙肝疫苗成功率仅是30岁以下的1/5。

二、体重超标,肥胖儿童不易接种成功。依据免疫学原则,抗原剂量(疫苗)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诱导抗体的产生。故对超重、肥胖小儿必须增加免疫剂量。

三、胎儿在母亲子宫内已被肝病毒感染,出生后接种疫苗肯定没有作用。过去认为宫内感染率仅为5%左右,但近年发现宫内感染率较高,可达到15%。目前尚无较好的办法阻止宫内感染。

前面提到的给母亲注射HBIG,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特别是当母体内的乙肝病毒负荷量较高时,注射HBIG,仍可发生宫内感染。但为减少宫内感染,孕妇7、8、9个月时一定要注射HBIG。

五、在接种乙肝疫苗之前,母体或小儿应用了免疫抑制剂(如皮质激素类),抑制免疫功能,影响了抗-HBS的产生。故此,母婴用药一定要谨慎。

六、母婴感染了艾滋病毒(HIV),此病毒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不产生免疫应答,孩子接种疫苗不会成功。

七、接种疫苗未按规定进行,或疫苗质量有问题,如漏种,不是全程免疫、注射技术错误、疫苗保管、运送差错等,均可导致失败。

八、病毒变异。乙肝病毒易于变异,变异后仍具有感染性,乙肝疫苗只对未变异的病毒株感染有预防作用。

九、成人接种失败与吸烟、饮酒有关。因吸烟和饮酒可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使免疫系统对抗原(疫苗)的刺激不产生应答,免疫失败。

十、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失败后,可增加剂量再次接种。如果再次失败,最大可能是已发生了乙肝病毒的隐性感染。肝细胞内可能存在病毒,在血液中却检测不到乙肝病毒标志物。

老年人是否需注射乙肝疫苗

最近不断接到老年人的来信和电话咨询,他们问:“自己家里和周围的人得了乙肝,我们能否注射乙肝疫苗加以预防?”

老年人(一般指60岁以上)当然可以注射乙肝疫苗,不过大多数老年人是不需要注射的,因为我国老年人大多感染过了乙肝病毒。有人对一组60岁以上老人进行调查,发现他们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感染标志达60%~80%,有的是HBSAG(表抗)携带者,有的是抗-HBS阳性,后者是说明老人在青少年时期就已感染了乙肝病毒并获得了免疫力。也许有的老人问,我并没有患过乙肝,怎么会产生免疫力呢?其实,这叫“隐性感染”,也就是说是在不知不觉中乙肝病毒就侵入你的身体了,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你并没有感觉得到,但你已经获得了免疫,不会再感染乙肝病毒,当然也就不需要再注射乙肝疫苗。前者(指血中HBSAG阳性,或者HBSAG和抗-HBC阳性等)的身体内也已感染乙肝病毒,是一种乙肝病毒携带标志,很显然也无须注射乙肝疫苗。

有些老年人从来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又有人是乙肝病毒感染者,或自己的亲属中有人正在患乙肝,和他们接触非常密切,为了防止自己被传染上乙肝病毒,可以注射乙肝疫苗用于预防。但是,应当了解,老年人注射乙肝疫苗后,抗体应答率较低,也就是说不容易获得对乙肝的免疫,虽然注射了乙肝疫苗,血液中不易产生抗体。这是因为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的缘故,不如青少年对疫苗的反应敏感。

另外,注射乙肝疫苗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预防肝癌,不被乙肝病毒感染,就不易发生原发性肝癌。这样看来,老年人必须注射乙肝疫苗。然而乙肝病毒引起肝癌的时间一般需要20年以上,所以,对60岁以上老人用乙肝疫苗来预防肝癌并无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老年人不是乙肝疫苗接种的主要对象,主要接种对象是儿童,我国已将乙肝疫苗列入计划免疫之中,孩子出生后就应按免疫程序接种,青年人也可以接种,老年人确实需接种乙肝疫苗时,疫苗剂量可稍大一些,对促进免疫应答有一定好处。

怎样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

某一天,母亲突然发现,出生不久的孩子竟是乙肝“大三阳”,当她得知,孩子的“大三阳”还是她“赐予的”时候,悔恨、痛苦、惊恐缠绕着她。肝病专家为此指出:主动免疫、被动免疫、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

早晨,我刚在门诊室坐下,就闯进一位年轻女子,她左手抱着3~4岁的孩子,右手一下拉住我,没等说话就“呜呜”哭起来了,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安慰她坐下来,让她谈谈情况,可她却没完没了的哭泣,搞得孩子也跟着哭起来。

“我对不起孩子,我把乙肝传染给他了,我有罪,我……”,她边哭边说。后来,我总算明白了,原来这位母亲是无症状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在生完孩子一年后,验血时才发现自己是乙肝“大三阳”,接着检查孩子,结果也是乙肝“大三阳”。她去找医生,人家告诉她,孩子的乙肝是她传染的,而“大三阳”后果不堪设想,今后会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希望她抓紧治疗,云云。

临走,她用哀求的口吻对我说:“大夫,你救救我这可怜的孩子吧,我的‘大三阳’可以不管,孩子的‘大三阳’必须治好啊!”

“怀孕后你为什么没有检查呢?如果当时发现‘大三阳’,采取阻断措施,可以避免孩子被传染的。”我说完这话有些后悔。

“唉!别提了,我肠子都悔青了。”她又要哭,但她怀里的孩子却用黑溜溜的眼睛盯着我,我知道,这时我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边劝慰、边讲解关于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一些问题。我国的HBV感染大多数是母婴传播的。

我国共有1.5亿人是HBV感染者(其中1.2亿是乙肝带毒者,3000万是慢性乙肝病人),约50%是由母婴传播所致,而儿童HBV感者的绝大多数来自母亲。所谓母婴传播,就是母亲感染了HBV后,又把它传染给了胎儿或新生儿。

母婴传播有3种方式,第一是胎儿在母亲子宫内被传播了,叫“宫内感染”,过去认为这种传播方式少见,不超过5%,但近年研究发现,宫内感染可能达到15%左右,这也增加了阻断母婴传播的难度。第二是小儿在通过母亲产道时,其皮肤、黏膜、结膜等轻微破损处,接触了母亲的阴道分泌物、羊水、血液,HBV乘机钻进小儿体内。这种感染方式占母婴传播的大多数。第三是小儿出生后与母亲密切接触,如哺乳、接吻等,受到HBV的感染。

母婴传播又称“垂直传播”,这是相对于彼此之间的“水平传播”而言。但垂直传播的后果较水平传播更为严重。垂直传播的孩子90%以上要形成慢性HBV感染。HBV很难从体内被清除,将来可能发生慢性乙肝,有40%可进展为肝硬化。水平传播多是成年期感染,感染后95%发生急性乙肝,病毒很快被清除,仅有5%可能发生慢性乙肝,慢性乙肝患者中又有15%~20%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所以,在我国的预防乙肝工作中,阻断母婴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母婴传播的病例及乙肝带毒儿童,他们的入托、上学都遇到了许多麻烦。令人惊讶的是,许多孕妇不做必要的产前检查,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HBV,到头来,只能抱憾终生地生下一个感染HBV的宝宝了。

阻断母婴传播的措施非常有效

孕妇应尽早进行血清免疫学检查,主要查乙肝病毒标志物,即所谓乙肝“二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C、抗-HBE),也要检查HBV DNA,以便了解体内HBV载量的多少。

如果是HBV感染者,虽无症状,也必须采取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目前最常用的办法是主动免疫联合被动免疫。

主动免疫就是给孩子注射乙肝疫苗(现在都已是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出生时立即注射1针(5~10微克),1个月、6个月时再各注射1针,剂量也是5~10微克。我们了解到,由于母亲HBSAG阳性,有的医生就拒绝给孩子注射乙肝疫苗,这绝对是错误的。

被动免疫就是给孩子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出生后及早注射100~200国际单位。但不能与乙肝疫苗同一针管混合注射,必须分开注射,也不要选择同一部位注射。过去有人担心乙肝疫苗和HBIG同时注射会影响乙肝抗体(抗-HBS)的产生,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现已证明,联合免疫优于单独应用乙肝疫苗免疫的效果,母婴传播阻断率达90%以上。

近年有人提出,在给新生儿联合免疫措施之前,还要给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即在妊娠的7、8、9个月时各注一次HBIG,每次200~400国际单位。HBIG中主要含有高效价的乙肝抗体(抗-HBS),注射后可中和掉母体内的HBV,使病毒含量降低,就不容易发生母婴传播;注射HBIG后,其中的抗-HBS还可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也能中和掉一部分来自母体的HBV,减少母婴传播的机会。有人证实,对新生儿采用联合免疫加上对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传播阻断率高达95%。

近年国内外有人给HBV高载量、高复制的慢性乙肝孕妇服用拉米夫定(贺普丁),可明显抑制HBV复制,快速减少病毒载量,结果孕妇所生小儿无一发生母婴传播。据研究,当拉米夫定在大于临床用量的1000~2000倍时,才有可能产生毒性,对早期胚胎有致死性变化的动物实验提示,药物剂量为临床成人用量的60倍,所以临床剂量对孕妇、胎儿还是安全的。但因国内正在进行系统观察中,故目前暂不推荐服用拉米夫定阻断母婴传播,自愿者可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那么,已经发生了母婴传播的孩子该怎么办呢?能否治疗转阴?现在可明确告诉大家,目前国内外都没有什么疗法对此加以治疗,最关键的是加强医学监护,定期复查肝功,如果发现转氨酶升高,立即抗病毒治疗。被母婴传播的乙肝带毒者,预后并不像有人说的那样悲观,肝硬化、肝癌不会突然而至,千万不要听信广告的虚假夸大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