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的80种美德
13360100000001

第1章 情操篇(1)

1.爱国是最伟大的美德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祖国的宏伟蓝图,都要靠他们这一代人去亲手描绘。

“爱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正是因为我们的先辈用他们的爱国心铸成了我们这个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强大精神之柱。

首先了解一下战国时代的屈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屈原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后来遭到诬陷而致使楚怀王的疏远。

楚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楚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楚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却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我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我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我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我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我国历史上的爱国人士比比皆是,尤其是在清朝的时候涌现出众多的志士仁人。清朝时期,清朝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出来阻挠,互相争夺,互不相让,其目的是进一步控制我国北方。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来要挟清政府:如果用中国的工程师来修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

在他们看来,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空想,詹天佑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个工程,要修筑这条铁路,最后还要依靠他们,简直是狂妄至极!

从我国自然环境来看,由南口往北直至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工程极其艰巨,詹天佑面临种种压力和困难,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依然决然地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真可谓是爱国之举!

在勘测线路过程中,詹天佑亲自深入勘测第一线,顶着风沙,奔波在悬崖峭壁上,和工人们一起同甘苦共患难,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他抓紧点滴时间,始终不渝地坚持在野外工作,夜以继日,还虚怀若谷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他这种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备受人们的称赞。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不让外国人讥笑中国人民的斗志!这是何等的爱国情啊!

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任务最艰巨。詹天佑根据两个隧道的不同地势分别采用“两边同时向中间造井”和“中部造井法”缩短了工期,为铁路的提前竣工奠定了基础,充分地显示出詹天佑的聪明智慧和杰出的才能。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难以“爬”上去,詹天佑顺着山势,又创造性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路线,采用上坡下坡都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重大的难题。

这一惊人的创举,不但是詹天佑对山区铁路建筑的杰出贡献,而且还是他智慧的结晶!因此,可以说,京张铁路是一条爱国之路,也是一条智慧之路!

同詹天佑一样,邹复胜也是一位清朝的爱国人士。在中法战争中,他与爱国将领冯子材将军并驾齐驱。史书对他记载极少,然而揭开尘封的史书,依然可看到他那闪光的人生足迹。

邹复胜是湖北兴国县长冈乡石燕村人,名自福,号云松。他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出身贫寒,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靠肩挑贩运石灰谋生度日。因念过四年私塾,少年时受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教育,因此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道理。邹复胜目睹鸦片战争后,中国这块丰腴的国土被世界列强瓜分蚕食的残局,在咸丰九年(1859年),跪别母亲,离家投入军营。

从此奉朝廷之命,辗转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历任千总、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将等职。同治十二年升为总兵,朝廷赏“骧勇巴图鲁”(满语译音,勇士之称)称号。光绪元年为皇帝召见,朱批记名提督。光绪二年署理巴里坤总镇官专务。光绪七年,督办台湾开山抚番暨查办全台流番社事务。光绪九年督办越南等处外事。

邹复胜曾以军功钦命头顶戴、赏双眼花瓴,诰封建威将军,居正一品官衔。

19世纪80年代,法国侵略者把矛头指向越南北部和中国西南部,严重威胁我国安全。邹复胜大义勇为,坚定地站到反侵略斗争的一边。

光绪九年(1883年)冬,法军司令孤拔率600多名侵略军,携200多门火炮向驻防越南的中国军队发起猛烈攻击,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中法战争。

1884年中法战争中,为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主权,邹复胜舍生忘死、英勇作战,与著名爱国抗法将领、原广西提督冯子材将军并肩作战,边关斗“法”。破法军于镇南关,乘胜收复凉山,取得了震惊世界的反法大捷。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邹复胜时逢回家养病,闻悉国家有难,即刻启程赴京请战。抵京之后,中日双方已签订停战协定。光绪二十二年十月,邹复胜再次被皇上重用,委以提督天津总镇专务。

邹复胜虽早年镇压过太平军,但他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中,都能大义凛然,义愤填膺,以实际行动表现出他是一个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任、尽忠心的爱国将领。

丘逢甲也是这样一位以实际行动表现爱国的杰出人物。他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志士、卓越的教育家和杰出的诗人,祖籍广东省蕉岭县。1864年,他出生于台湾省苗栗县铜锣湾一位教书先生家里,那年正是甲子年,父亲丘龙章想起了延平郡王郑成功也是甲子年生的,就给他起了个“逢甲”的名字。

丘逢甲自幼天资聪颖,4岁随父读书,6岁能诗,7岁能文,到12岁时,已能熟读四书五经,背诵不少唐诗宋词。14岁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名。赴考时,主考官丁日昌以“甲年逢甲子”令对,他随口应道:“丁岁遇丁公。”丁日昌又令其作台湾竹枝诗,丘逢甲日呈百首。丁日昌大为赞赏,赠以“东宁(台湾的别名)才子”印一方。

1888年,丘逢甲在福州乡试中举,次年春,年仅26岁的丘逢甲赴京会试,考取进士,被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他无意仕途,弃官返回台湾,一面担任《台湾通志》的编撰,一面致力于书院讲学,鼓吹维新的进步思想,是当时士大夫中富有影响的人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年少时就“毅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丘逢甲深为战局的前途担忧。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丘逢甲悲愤地说:“清廷与吾台民恩义绝矣”,表示“桑梓之地,义与存亡”,“誓不从倭”,怒斥“清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他挺身而出,号召台湾同胞联合起来反对日本的侵占,并创办了义军。但终因寡不敌众,义军伤亡惨重,丘逢甲也在战斗中负伤。此时他仍主张联合台湾同胞,据山死守,与台湾共存亡。

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接受部将谢道隆等人“台虽亡,能强祖国则可复土雪耻”的建议,挥泪离台,内渡大陆,以再图恢复。

1895年秋,丘逢甲回到祖籍蕉岭县淡定村,一心报仇雪耻,念念不忘收复台湾,立下“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的誓言。他的住地“心泰平草庐”,名为“培远堂”,面向台湾。堂侧两厢命名为“念台精舍”和“岭云海日楼”。他还将儿子丘琮改名为“念台”。

丘逢甲还把强烈的爱国情怀熔铸到诗歌创作之中。著名诗人柳亚子曾经这样评价道:“时流竞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血战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梁启超则称他为“诗界革命之巨子”。

少年儿童作为祖的花朵,爱国也应是每个人必备的美德。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这样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是的,在今天这样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在这日新月异的创新时代,我们同样也肩负着兴邦富国的责任。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祖国的宏伟蓝图,都要靠他们这一代人去亲手描绘。

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永远是伟大坚强的,永远是百折不挠的。少年朋友们,请你们手牵着手,心连着心,一起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吧!

2.爱国情操的表现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民,无不对养育自己的祖国怀有崇敬和依恋之情,把自己的祖国视为最神圣、最亲爱的母亲,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于祖国,这是在各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认同心理。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从他一出生开始,就与一个国家发生了天然的联系。不管自己的祖国是富裕还是贫穷,每个人都与祖国有不可割舍的关系。因而,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民,无不对养育自己的祖国怀有崇敬和依恋之情,把自己的祖国视为最神圣、最亲爱的母亲,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于祖国,这是在各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共识。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把爱国列为公民的第一美德。美国杰出的政治家林肯说:“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操,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这种伟大情操,其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爱国情操源于人们对养育自己的故土、家乡的爱,是对家乡的爱的一种升华,爱家乡是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热爱祖国和家乡,爱那里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爱那里优秀的文化和勤劳的人民,热情关注并积极参与那里的发展和进步,都是热爱祖国和家乡的真挚情怀的表露。

名震寰宇的文坛巨匠、台湾著名作家罗兰就非常具有爱国情操。罗兰原名靳佩芬,1919年生于宁河县芦台镇。祖父靳兰田,风流倜傥,颇通文墨,曾在芦台创办东罗汉会,自当会头。父亲靳东山,曾就读于天津高等工业学院化工系,是天津碱厂创始人之一,擅长旧体诗词及民族乐器。

罗兰生长在这样书香气息浓郁的家庭,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和启蒙,对文学与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志趣、勤奋、修养加天赋,铺就了她登上文学殿堂的成功之路。

罗兰19岁时曾在乡下任教,一边教书,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遍读《古文观止》、《红楼梦》、唐诗宋词等,就连《辞源》也当做小说细细研读。后来,经同学推荐,到天津女师附小教音乐课,曾组织音乐团体到广播电台主持《音乐欣赏》和歌唱指导等节目,这使她的音乐修养大有长进,不久便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女师院音乐系,开始了她梦寐以求的大学音乐专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