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13360000000012

第12章 让教育更有效——规律(1)

教育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趋向。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改造规律,只能认识并利用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同样存在着规律,这就是教育规律。根据教育学原理,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固有规律,它在教育活动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对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本质联系,它同样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是一切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能不断地、反复地对教育产生影响和作用。但它受到教育者意识形态和思想水平的干扰和制约,也与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如果违背教育规律,就会造成教育的停滞,甚至畸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目标的达成都会产生阻碍。

教育规律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教育必须保持内部结构比例的合理性

第一是层次结构要合理,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比例既要紧密衔接又要合理,以保证知识传播的顺畅;第二是专业结构要合理,理、工、农、医、林、水、文、财、体、艺、政法、新闻、师范等专业比例要发展协调,并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第三是类别结构要合理,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国民教育与非国民教育比例要恰当、合理,以保证教育的全面性;第四是形式结构要合理,全日制学校、夜校和业余教育、半工半读、函授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结构比例要合理,教育内部结构比例合理是教育内部的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

二、教育必须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从地域上分,家庭、学校、社会;从影响的人来看,家长、教师、同学、社会上的成年人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说明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小时候的孟子非常淘气,看到孟子成天在外面玩,孟母非常心痛,搬了一次家,住到墓地的旁边。孟子开始和周围的小孩子玩,慢慢地和他们一起跟在大人后面跪拜、哭嚎,沉溺于办理丧事的游戏。有一天孟母外出,看到孟子的样子,皱着眉头说,这里对小孩成长不好,不能再住在这里了。于是和孟子又搬了一次家,这次搬到了集市旁边,很快孟子又和孩子们玩在一起,学习商人迎接客人、招待客人,和商人讨价还价,做起来非常认真,玩得很高兴,被孟母知道了,孟母觉得这个环境也不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于是又搬了一次家,这次孟母仔细思量,将家搬到学校附近,孟子每天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看到人们讲究礼仪礼节,在这个环境下,孟子变得懂事、规矩,开始对读书产生兴趣,虚心好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学校里的先生。孟母看到自己孩子的变化,很高兴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待的地方啊。

这就是孟母择邻而居的故事,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对孩子成长发展的影响。正是因为孟母最后选择了学校,使孟子有了个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再加上他本身的天赋及刻苦勤奋的努力,最终成为一代鸿儒。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择校之风,说到底就是对教育环境的选择。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因此才会费尽心力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到师资力量优厚、校风口碑不错的好的学校,让孩子在这样的学校受到浸染,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些学校也从各地选择优秀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好的展现舞台,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孩子选择学校,学校也在选择孩子,这种双向的沟通会把优秀生源聚拢到一块,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转变,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学校,都是一件大事,说明了我国教育发展对人才的重视。

三、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教育为社会输出人才,创造人才,让他们为社会服务,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必然会反映教育的程度和水平,同时教育水平的高低,也必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公民,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精神文明,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同时也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这就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内在联系,也是教育与外部联系的基本规律。

如何运用规律为教学服务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而自然地发生,不需要用意志去努力实现的注意,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不经意。教师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也可以使学生分心他用。因此,我们在利用无意注意开展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保证教学的有序展开,同时还要避免它的消极影响,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事物的干扰。在教学过程中,会偶尔出现一些与教学活动不相关的刺激物,例如教室外面的说话声,柳树上的阵阵蝉鸣,或者教师上课时的一些小动作,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回不到学习上来。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防止这些刺激物在教学活动中出现和产生干扰,要建立安静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井然有序的教学秩序:

1、创造一个安静的教学环境

教育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实施教学、传授知识的过程,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保持教室周围环境的清静。对于教室的布置要自然简朴,不要把教室里面弄得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也不要在墙上贴很多的图表、证书、作业展览等,这些东西都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无法安心上课。

2、避免学生迟到

教师在上课时要尽量避免学生迟到的现象,一节课在进行时,如果有几个学生上课迟到,就会严重分散听课同学的注意力,使他们无法对知识形成一个连贯的衔接,这样就会给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

3、慎重处理偶发事件

上课时,如有些学生思想开小差、谈话等,教师可以故意停顿或善意提醒或进行提问等方式以取代强硬的批评,有利于引起学生将注意转向教学。

4、教师的教态要端庄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尽量避免不庄重的动作出现在课堂上,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出现过于激动的表情或动作,也要尽量避免使用口头禅。衣服穿着方面尤其应该注意,形象得体,高雅大方,是对教师形象的基本定位。不可以过分追赶时尚,使用非常前卫的语言,着装打扮与自己的身份不相符;更不能衣冠不整,蓬头垢面地出现在课堂上,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无法安心地学习,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5、教师要避免拖堂

教师在应该下课的时候不下课,应该放学的时候不放学,对下课时间进行拖延的现象就是拖堂。一些教师认为,下课之前应该给学生多讲些东西,让他们能记住更多的知识。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其效果是非常差的,因为学生听课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的时间就那么十几分钟,过了这段时间,学生听课就很容易走神。一听到下课铃响,学生的注意力就根本没在课堂上了,这时教师还喋喋不休地讲,不但不会有效果,还会让学生觉得很烦,所以教师应尽量避免拖课现象,让学生在该休息时得到正常的休息,这样,他们才能有精力去听下一节课,也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此外,教师在上课时应尽量防止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伏笔和高潮,要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都在课堂上,讲话时要抑扬顿挫,有节奏的美感。在教学内容上要时时有创造之举,时时有出人意料之妙论,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离不开课堂,“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在教学上也同样如此,不能因为赶速度,而讲得杂乱无章,或因为没有作充分的准备而不断地重复,这样的讲课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分心,只能事倍功半,严重影响教学的进度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以上是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对不利于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综述,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这些方面,为减少学生上课分心做些准备工作。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有意注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有目标的、有预定计划的、自觉的努力,它需要用一定的意识来完成。有意注意对于组织学生认真听课、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有意注意的规律,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好下列工作:

1、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学习目的是学生通过学习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考察和测量,教师要把教学的目的告诉学生,让学生有所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价值认识得越清楚,对自己的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等理想想像得越具体,就会不断地向那个目标迈进,促进自己的不断进步。因此教师要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有一个奋斗的目标,更好地推动教学活动的展开。

2、组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周密计划,使教学内容环环紧扣,要调动学生的胃口,既要有适当的密度、速度和难度,也要注意设计一些惊喜、意外和高潮,如一节课内容太多,难度过大,学生就会觉得不可理解,对上课也就失去了兴趣;如果一节课讲得枯燥乏味,学生也不会集中注意力去听课。

教师要善于设立问题情境,提出有意义、有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或引起学生一种心理期待,这样更容易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当要求学生进行他们力所能及的,但又需要他们进行认真思考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时,就更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析,发现其亮点,及时赞扬,这些都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将学生的智力活动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教学活动和有意注意密不可分,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如增加课堂实验,进行课堂练习,开展课堂讨论,要求课后复习等,强调学生在听课时必须做笔记、写摘要、编提纲等,都能引发和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

3、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这些要求必须合理合度,指导学生提高抗干扰能力,让他们能在干扰的情况下,保持镇定,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此外,还要加强学校纪律的宣传,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纪律观念。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有意注意,对那些注意力不集中、意志薄弱的学生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制力和注意力都会得到提高。

三、两种注意相结合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过分注重无意教学,不利于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过分在意有意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的结合来组织教学活动。如在一堂课中,上课之初教师就应采取措施,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对新的一节课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有时可以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程将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案例教学研究规律

经过教育教学理论的探索与尝试性的实验,教育理论研究者逐渐抛弃传统概念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模式,而改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课堂实践活动为主,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尺度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方式有利于改革传统概念教学方式的弊病;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从而使他们真正学会学习;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的进步;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利于教师观念的转变,促使教师创新人格的生成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