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教您防治胃肠病
13359800000020

第20章 吸收不良综合征(2)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调养

1.鼓励患者进行适当运动,坚持锻炼。不宜长期卧床,对卧床患者应注意经常翻身、擦浴等,防止褥疮发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为主,宜进食易消化吸收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尽量食用低麦胶或无麦胶饮食,饥饱适度,按时进餐。忌食过于肥甘厚腻、过热过凉、腐败变质的食品,避免摄入能诱发症状或产气过多的食品如红薯、土豆等,因大量脂肪、蛋白质均不利于胃排空。避免进食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刺激性的酒精、类固醇等药物食物。

3.戒烟戒酒。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饮食调养

消化吸收不良患者具有腹泻、腹痛、消瘦、贫血及全身性营养不良等症状,因此,饮食调养对改善上述症状,促进患者康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供给充足的热能和蛋白质 由于慢性病程长,机体消耗大,应供给充足的热能,以防止体重继续下降。可供给高蛋白、高热能、低脂半流质饮食或软饭,蛋白质100克/天以上,脂肪40克/天,总热能为10460千焦/天,选择脂肪含量少且易消化的食物,严重者可采用静脉高营养,或要素饮食及匀浆饮食,以保证热能及正氮平衡。

2.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除食物补充外,必要时补给维生素制剂。结合临床症状,重点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K等。

3.注意电解质平衡 严重腹泻时电解质的补充极为重要,早期可静脉补充。饮食中给予鲜果汁、无油肉汤、蘑菇汤等。缺铁性贫血者可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等,必要时口服铁剂。

4.少量多餐 选择细软易消化的食物,既保证足够营养,又不致加重肠道负担。在烹调上尽量使食物细、碎、软烂,以煮、烩、烧、蒸等方法为宜,避免油煎、油炸、爆炒等,以减少脂肪供给量。应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想方设法提高患者食欲。每日以6~7餐为宜。

5.保证营养供给 对食欲缺乏的患者可用代替性治疗,口服要素膳,全营养制剂等,以补充营养。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饮食治疗

1.北芪炖鲈鱼 取鲈鱼500克,北黄芪50克,葱、姜、精盐、醋、黄酒、味精各适量。鲈鱼去鳞、鳃、肠杂,洗净;北黄芪切薄片,装入洁净纱布袋内并扎紧口;将鲈鱼与药袋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放入葱、姜、精盐、黄酒和醋,盖上盖,用旺火烧沸,改用中火或小火炖至鱼熟,取出药料袋及姜、葱不用,加入味精,调好口味即可。具有补中益气,健胃生肌的功效。尤其适宜于小儿消化吸收不良、身体羸瘦等症。

2.赤豆鲤鱼 取大鲤鱼1条(重约1000克),赤小豆50克,陈皮、尖辣椒、草果各6克,葱、姜、精盐、胡椒粉、鸡汤、绿叶蔬菜各少许。鲤鱼去鳞、鳃及内脏,洗净;赤豆洗净后下入锅内煮至酥烂;将陈皮、尖椒、草果洗净,与煮烂的赤豆一起塞入鱼腹内;将鱼放入盆内,加适量葱、姜、胡椒粉、精盐、鸡汤,上笼蒸约30分钟出笼;葱丝或其他绿叶蔬菜用沸汤略焯后,放入鱼汤内即成。佐餐适量食之。具有健脾补虚,利水消肿的功效。适用于营养不良性水肿及脾虚食少、消化不良、乳汁不足等症。

3.五香姜醋鱼 取鲜鲤鱼1条,米醋50毫升,姜末5克,藿香、砂仁、草果仁、橘皮、五味子各等份,食油适量。鲤鱼去鳞、鳃及内脏,洗净;藿香、砂仁、草果、橘皮、五味子共研成细粉,过筛后制成五香粉;锅烧热,倒入食油并烧热,下鱼煎数分钟,再下姜末及五香粉3克,翻炒后加入米醋即可入盘。趁热先令患者嗅之味,使之唾液分泌增加,再以鱼佐餐食之。具有健脾补虚,开胃化积的功效,适用于厌食症。

4.参杞羊头 取羊头1个,党参18克,枸杞子、陈皮各10克,山药24克,艾草、火腿各30克,麦草、山慈菇各60克,鸡蛋壳3个,上汤500毫升,精盐5克,味精3克。党参、山药分别洗净,焖软切片;枸杞子洗净;羊头皮面用火燎去绒毛,放温水内刮洗净,剁成两半,取出羊脑,洗净血水,放入锅内,加艾草、麦草、鸡蛋壳及清水适量,煮沸至熟,捞出羊头洗净,再入另锅内,加清水适量,放入陈皮、火腿、山慈菇,用旺火烧开,撇去浮沫、浮油,改小火炖至肉烂,取出羊头,拆去骨后,将羊头肉切成方块;捞出山慈菇、火腿切片,放入盆内,再将羊头肉放在上面,党参、山药、枸杞子放在羊头肉上,加入原汤、上汤,盖上盖,入蒸笼中蒸1小时左右,再用精盐、味精稍加调味即成。温热适量食之,单食或佐餐均可。具有补虚损,益气血,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消化吸收不良所致食欲缺乏、食积不化、腹胀便溏、体虚消瘦、眩晕耳鸣及小儿先天不足、发育不良等病症。

5.果仁排骨 取猪排骨500克,草果仁2克,薏苡仁10克,生姜、葱、黄酒、精盐、香油各6克,花椒1克,冰糖5克,卤汁适量。排骨洗净,修切齐整;草果仁、薏苡仁分别炒成黄色,略捣碎;姜、葱洗净拍松;排骨放入锅内;加水适量,下草果仁、薏苡仁、姜、葱、花椒、黄酒,烧沸后撇去浮沫,待排骨煮至六七成熟时捞出;净锅倒入卤汁,小火烧沸,下排骨卤至熟透,捞出放盘内;将适量卤汁与冰糖、精盐收成浓汁,均匀地涂在排骨表面,再淋上香油即成。佐餐适量食之。具有温中补虚,健脾开胃的功效,适用于消化功能不足所致不思饮食、腹胀腹泻、胃脘痞闷、体弱心烦等症。

6.西米粥 取西米100克,银耳30克,冰糖30克。先用温水将银耳浸泡约1小时,再将西米淘洗净,与银耳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旺火烧开,再改小火慢煨成粥,最后加入冰糖化匀。具有健脾,益气,养胃的功效。适用于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所致营养不良、食少无力、面黄体瘦、久病衰弱等症。

7.茯苓包子 取茯苓25克,面粉500克,发面150克,鲜猪肉馅250克,生姜、精盐各7克,胡椒粉2.5克,麻油、黄酒各5克,酱油50克,大葱12克,骨头汤120毫升。茯苓去皮择净,用水润透,蒸软切片,放沙锅内加水煎汁,每次分别加水200毫升,分3次煎取,每次煎约1小时,3次药汁合并滤净,再浓缩成250毫升药汁待用;生姜、大葱洗净,切成姜末、葱花;肉馅装在盆内,加酱油拌匀,再加姜末、精盐、麻油、黄酒、葱花、胡椒粉及骨头汤搅匀;面粉加入发面与温热茯苓药汁250毫升,和成面团发酵,加碱水适量揉匀,调好酸碱度,逐个包馅做成10个包子生坯,沸水上笼用大火蒸约15分钟即成。可作主食适量食之。具有益脾,和胃,利湿的功效。适用于消化吸收不良所致脘腹胀闷、饮食减少、大便稀溏等症。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针灸治疗

1.体针

脾虚湿盛者,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内庭、丰隆、阴陵泉;若腹痛加气海、关元;脾虚甚足三里针加灸,或针加火罐;大便稀溏或腹泻、腹痛,加天枢。气滞者,取中脘、期门、内关、足三里;两胁胀满加章门。食滞者,取上脘、下脘、内关、足三里;若胃痛甚加梁门、公孙;小儿厌食、疳积、消化不良者,加四缝(点刺)。脾胃虚者,加脾俞、胃俞(二穴可针加灸并行,或针后加灸),或中脘(针加灸或火罐)、足三里;内庭,两组穴可交替进行。

脾肾虚者,取中脘(针加灸)、内关、足三里、太溪,或脾俞、胃俞(针加灸并行,或针后加灸),两组穴位可轮流交替进行施治。

2.耳针

取脾、胃、交感、神门、皮质下、肝、大肠、小肠等耳穴。可根据不同症状随症选用3~4个穴位,每日1次,捻转1~2分钟,留针20分钟,或用耳穴压迫法。

3.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疗法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一定的药液注射在相应的穴位上,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也称穴位封闭或水针疗法。取中脘、内关、足三里、至阳、灵台、脾俞、胃俞、相应夹脊穴。药物可用当归注射液、红花注射液、阿托品针0.5毫克,1%普鲁卡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随症选用上述药物分别注射于上述穴位,每次1~2穴,每穴1~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拔罐治疗

适用于脾肾虚寒证,便溏次多或灰白色稀便。

腹部穴,取上脘、中脘、梁门、神阙、天枢、气海、关元。背部穴,取脾俞、胃俞。下肢穴,取足三里、上巨虚。将火罐拔在针刺穴位上,同时进行或在针后进行。适用于虚寒证。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捏脊治疗

令患者俯卧,裸露脊背,术者站立患者左侧,双手拇指与示指捏起长强穴两旁皮肤,顺脊椎向上交替移动,直至大椎穴两旁,为1次。按同样方法操作3次,第3次施至肾俞、大肠俞、胃俞、脾俞时,捏紧皮肤向上猛提1次,可听到响声。双手拇指对应放平,从大椎两旁沿脊椎向下平稳滑动至长强穴两旁,按同样方法实施3遍。再用左右手掌按同样方法各实施3遍。

适用于消化吸收不良、小儿疳积、小儿厌食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