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病情错综复杂,临症往往虚实互见,痰瘀交阻,治疗必须灵活应用,方能收效。目前中药的提取物也已用于临床。常用的有康莱特(薏米提取物)和榄香烯(温莪术提取物),可与化疗药物一同使用,也可用于化疗间歇期。
【护理措施】
在治疗中,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不宜过快、过烫,忌辛辣、烈酒;不吃变质、发霉食物;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多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后期可进食牛奶、羊奶、肉汁、蜂蜜、藕汁、梨汁等流质饮食。要怡情放怀,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不良情绪刺激,禁房事,适寒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大肠癌
【概述】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世界不同地区差异很大,在经济发达国家,如北美、大洋洲最高,约24~34/10万;而亚非地区较低,中国香港为12~15/10万;日本为10/10万;印度为3/10万;我国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明显高于北方。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和地区大肠癌的发病率则迅速上升。本病的发病年龄以40~60岁居多,但21~40岁的青年患者亦占相当比例,约40%。男性较女性多,男女比例为2∶1。近20年来,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大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上升趋势亦十分明显,可能与生活水平改善、饮食结构西化有关。
大肠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息肉等关系密切。
中国和日本的大肠癌发病率虽明显低于美国,但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代即见大肠癌发病率上升,第二代已接近美国的发病率。由此移民流行病学特点,可见大肠癌的发病与环境、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方式有关。一般认为高脂肪食谱与食物纤维不足是主要发病原因。高脂肪饮食,特别是含有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可促进肝中胆固醇和胆酸的合成,而进入肠腔的量增加,结肠细菌作用使之变成胆固醇代谢物及次级胆酸,有致癌作用。
同时高脂肪饮食会摄入较多的肉类,而肉类在油煎和烧烤过程中可能产生致癌物杂环胺。另外,食物纤维具有吸收水分性能,可增加粪便量,稀释肠内残留物浓度,并因缩短粪便通过大肠的时间而减少致癌物和大肠黏膜接触的机会;反之,食物纤维不足,即成为大肠癌的发病因素之一。此外,有实验证明饮食中维生素A、C、E及硒、钙均有防癌作用,其中,膳食中钙的防癌作用近年来特别受到重视。美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倡导改变饮食习惯,使大肠癌的发病率有下降趋势。
近年来对大肠癌的遗传因素有了进一步了解。从遗传学观点,可将大肠癌分为遗传性(家族性)和非遗传性(散发性)。前者的典型例子包括家族性结肠息肉综合征和家族遗传性非息肉大肠癌。后者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基因病变。
其他高危因素有大肠腺瘤、大肠慢性炎症、血吸虫病等。有研究表明,胆囊切除术后大肠癌发病率增高,宫颈癌放射治疗后结肠癌的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数倍。
我国有关资料分析,中国人大肠癌发生部位约半数以上位于直肠(比欧美为高),1/5位于乙状结肠,其余依次为盲肠、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但近年国内外资料均显示,右半结肠癌发病率增高而直肠癌发病率下降,这一倾向可能与饮食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中医学无“大肠癌”这一名称,从其发病及临床特征分析,应属中医学的“症瘕”、“积聚”、“脏毒”、“肠覃”、“肠风”、“肠积”、“锁肠痔”、“下痢”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从虚(脾胃气阴虚)、毒、湿、瘀、痰等几方面来考虑。多因情志失调,如所愿不遂、情绪不畅、肝气郁结,肝木太过克伐脾土,脾失健运,水湿内生,郁而反热,湿热合邪,下迫大肠,诱生本病;或因饮食不节,如恣食膏粱厚味、酒酪之品,或过食生冷,或暴饮暴食,均可损伤脾胃,滋生水湿,水湿不去化热而下迫大肠,与肠中之糟粕交阻,或日久成毒,损伤肠络而演化为本病;或外感湿热、正气虚弱,久致本病,总之皆因损伤脾胃,湿热瘀毒互结,使大肠络脉瘀阻,久而成疾,导致本病。
【临床表现】
大肠癌起病隐匿,早期仅见粪便隐血阳性,随后出现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排便习惯改变包括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排便时间延长等;粪便性状改变常有腹泻、粪便呈糊状或黏液状,或有大便秘结,泄泻与便秘交替,或便血或痢疾样脓血便,大便变扁、变细等。腹痛常呈持续性隐痛,若存在肠梗阻则多呈绞痛,且伴有明显的肠胀气。肛门坠痛,里急后重常同时存在,多在大便时症状加剧。腹内结块以右下腹多见,结块质硬、固定,无压痛或有轻度压痛。如有转移则出现相应转移病灶的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
1.粪便隐血检查
本试验对本病的诊断虽无特异性,但方法简便易行。
2.结肠镜检查
是大肠癌确诊的最好方法。通过结肠镜能直接观察全结肠的肠壁、肠腔的改变,并确定肿瘤部位、大小及浸润范围,取活检可确诊。
3.X线钡剂灌肠
最好采用气钡双重造影,可发现充盈缺损、肠腔狭窄、黏膜皱襞破坏等征象,并可显示癌的部位和范围。
4.其他影像学检查
CT主要用于了解大肠癌肠外浸润及转移情况,有助于进行临床病理分期,以制定治疗方案,对术后随访亦有价值。近年超声结肠镜的应用,可观察大肠癌在肠壁浸润深度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术前癌的分期颇有帮助。
5.其他检查
血清癌胚抗原(CEA)对本病的诊断不具特异性,但定量动态观察,对大肠癌手术效果的判断与术后复发的监测,均有价值。
【诊断要点】
首先应做到对有症状就诊者不漏诊大肠癌的诊断,认识大肠癌的有关症状,如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贫血、腹部肿块等,提高对大肠癌的警惕性,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做到早期诊断。
【治疗】
1.手术治疗
广泛性根治手术,包括病变部上下端一部分正常肠区及该区域的肠系膜和淋巴结切除,是根治结肠及直肠癌最有效的方法。
2.化学药物治疗
大肠癌根治术后仍有约50%病例复发和转移,这可能是术前未能发现隐匿转移灶或术中未将病灶完全切除。因此,在剖腹术中先进行肿瘤肠腔内化疗或直肠癌术前灌肠给药,可阻止癌细胞扩散,杀伤或消灭癌细胞。术后继续化疗,有可能提高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
3.放射治疗
(1)术前放疗可能使肿瘤缩小,提高切除率,减少区域性淋巴转移,减少术中癌细胞扩散及局部复发。
(2)对手术根治病例,如肿瘤已穿透肠壁,侵犯局部淋巴结、淋巴管和血管,或外科切除后有肿瘤残存,但尚无远处转移者,宜做术后放疗。
(3)单纯放疗仅适用于晚期直肠癌病例,有止痛、止血和可能延长生命的作用。
4.内镜下治疗
对早期黏膜层癌,有人推荐采用内镜下癌肿黏膜切除术;对不能进行手术的中晚期病例,可通过内镜放置金属支架,预防肠腔狭窄和梗阻,或行镜下激光治疗,冷冻疗法亦有一定疗效。
5.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症见腹部阵痛,便中带血或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或大便干稀不调,肛门灼热,或有发热、恶心、胸闷、口干、小便黄等症,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化瘀解毒。
方药:槐角丸加减。
(2)瘀毒内阻:症见腹部拒按,或腹内结块,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色紫暗,量多,烦热口渴,面色晦暗,舌苔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治法: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味。
(3)脾胃阳虚:症见腹痛,喜温喜按,或腹内结块,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或见大便带血,面色苍白,少气无力,畏寒肢冷,腰酸喜冷,苔薄白,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弱。治法:温补脾胃。
方药:附子理中汤。
(4)气血两虚:症见腹痛绵绵,或腹部包块,肛门重坠,大便带血,泄泻,面色苍白,唇甲不华,神疲肢倦,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形瘦纳少,苔薄白,舌淡,脉沉细乏力。治法:补气养血。方药:八珍汤。
(5)肝肾阴虚:症见腹痛隐隐,或腹内结块,便秘,大便带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视物昏花,五心烦热,口咽干燥,盗汗,遗精,月经不调,形瘦纳差,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滋肾养肝。
方药:知柏地黄丸。
【护理措施】
应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做到情绪乐观,起居有节,饮食富于营养而易于消化。应避免高脂肪饮食,多进富含纤维的食物。术后和放、化疗后的患者,津、气、血不足,按患者身体状况的不同,本着辨证用药的治疗原则,适当给予补中益气汤、生脉饮、复方阿胶浆等补益类中成药,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康复期患者,可多食用红枣汤、莲子粥等食品,以养胃、生津、补血,从而加快体质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