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无器质性改变的证据。
【诊断要点】
罗马Ⅱ诊断标准:在过去的12个月内,至少有12周时间(不必连续)出现:①客观上观察到吞气;②令人烦恼的反复嗳气。须与胃食管反流症(GERD)鉴别。
【治疗】
1.一般治疗
可通过解释症状、演示正确动作,饮食调整,避免咀嚼硬物、口香糖和饮产气饮料,鼓励慢咽、小口吞咽等,达到治疗目的。
2.西药治疗
一般不提倡药物治疗,症状严重时,可试用镇静药。
3.辨证论治
(1)食滞不化:症见食后嗳气频作,气味酸腐而臭,腹中饱胀,胸脘痞闷,或恶心,呕吐,腹痛不适,大便臭秽溏泄,或便秘不通,舌苔厚浊,脉滑。治法: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加减。
(2)胃中痰火:症见嗳气胸闷,口渴唇干,或呕吐痰涎,或兼咳嗽、痰质黏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痰,和胃降逆。方药:温胆汤加减。
(3)脾胃虚寒:症见嗳气时作时止,嗳声低弱,食欲缺乏,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面色少华,或泛吐清水,舌淡,苔白润,脉迟缓。治法:温中祛寒,补益脾胃。方药:以理中丸或六君子汤为主方。
(4)肝胃不和:症见嗳气时作,嗳后仍感胸胁不舒,或兼腹胀,不思饮食,精神抑郁而不畅,常因精神刺激诱发或加重,舌苔薄腻,脉弦。治法:疏肝理气,降逆和胃。方药:以四逆散为主方加减。
【护理措施】
1.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耐心解释症状,解除患者思想顾虑,保持心情轻松愉快。
2.指导患者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神经性厌食
【概述】
神经性厌食是一种以厌食、严重的体重减轻和闭经为主要表现,而无器质性病变的病症。心理、生理因素、家庭及社会文化环境等为其致病因素。患者多为青春期女性,常因害怕发胖破坏体形,而节制饮食、拒食,甚至贪食后又偷偷呕掉,在情绪上孤立,回避亲属,虽然体重减轻,仍认为自己过胖,多数患者进行过度的体育活动,动作敏捷,感觉良好。或者通过服药抑制食欲,甚至服利尿药和泻药。
中医学中本病属“纳呆”、“呕吐”、“痞满”范畴。常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犯胃及脾所致。胃气失和则不纳,脾气失运则不化,可见不思饮食,食难消化,脘胁堵闷,日久脾虚不能生化水谷精微,形体失养而见形瘦神疲,脾虚不能生血,经脉不充而见经量减少,甚或经闭不行。
【临床表现】
以厌食、严重的体重减轻(至少减少原体重的20%)和闭经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以呕吐为主要症状,长期少食,体重极度减轻而呈恶病质。患者常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而致的闭经、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温过低、贫血、水肿、饥饿感丧失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神经性厌食重症患者可有体重减轻、血清蛋白下降、维生素K缺乏、空腹血糖偏低、电解质紊乱等。胃镜、上消化道造影等检查可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诊断要点】
首先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并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加之食欲消失、恶病质的外表与充沛的精神共存等特征及胃排空明显延迟等指标即可诊断。
【治疗】
1.一般治疗
(1)解除精神障碍:了解医学常识,正确认识疾病,消除不良心理因素,使神经调节功能恢复正常,胃的功能障碍方可消失。
(2)调整饮食结构:进食易消化、少渣食物,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
(3)支持疗法:用于神经性厌食后期出现消化与吸收功能障碍及严重营养不良者。可给予鼻饲、静脉内高营养治疗。
2.西药治疗 针对胃排空延迟及运动障碍,可选择服用甲氧氯普胺10mG,每日3次;多潘立酮(吗丁啉)10mG,每日3次;西沙必利5mG,每日3次。
3.辨证论治
(1)饮食积滞:症见脘胁满闷,痞塞不舒,不思饮食,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不行,舌苔厚浊,脉弦滑。治法:消导和胃。
方药:保和丸加减。
(2)痰湿内阻:胃脘满闷不饥,目眩头晕,恶心欲呕,或咳痰不爽,小便黄涩,舌苔腻,脉滑。治法:祛湿化痰,理气宽中。方药:平陈汤加减。
(3)肝气郁结:脘胁不舒,痞塞满闷,不思饮食,两胁作胀,时作叹息,舌红,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滞。方药:
越鞠丸或四磨饮加减。
(4)脾胃虚弱:胸脘胀满,时宽时急,不知饥,不欲食,四肢不暖,气短乏力,形体消瘦,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
益气健脾。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4.其他疗法
(1)按摩疗法:双手烘热,按摩患处。
(2)暗示疗法:给予心理疏导,讲解卫生常识,找出思想症结,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理措施】
1.情志护理
应关心患者,帮助寻找思想症结,并给予解决,使之正确认识疾病,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疾病,保持心情舒畅,从而战胜疾病。
2.饮食护理
做到合理搭配,饮食有节,食宜清淡,忌辛辣、肥甘、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3.其他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及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肠易激综合征
【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形状异常、黏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可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是胃肠道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精神因素、饮食因素、结肠吸收和分泌功能紊乱、肠道动力学改变和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但心理应激与饮食因素常可诱发其发病或加重病情。焦急、激动、恐惧、抑郁等因素均可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而导致结肠运动功能及内分泌功能失调。进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或食过细、无渣食物,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功能紊乱,皆可致病。
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学中属“便秘”、“腹痛”、“泄泻”等范畴。并认为病因多由于情志失调,致肝郁气滞,肝脾不和,引起肠道气机不利,传导失司。饮食、劳倦等因素皆可导致病情的加重与发展。病位虽在肠道,但与肝、脾、肾诸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但全身健康状况却不受影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便秘以及其他消化道症状,如腹胀感、排便不尽感、排便窘迫感,部分患者有消化不良症状及全身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头晕、头痛等。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血、尿、便常规正常。多次粪常规检查无脓球、红细胞,无寄生虫卵及阿米巴原虫、滴虫等;粪培养阴性(至少3次以上);便潜血阴性;血沉正常。
2.X线检查
X线钡剂灌肠可见结肠充盈迅速或肠腔变细,结肠袋增多、加深或某些肠袋消失或轻度扩张,但结肠黏膜无破坏、溃疡、狭窄及充盈缺损。并可显示钡剂迅速充盈小肠和结肠。
3.其他检查
(1)测定乙状结肠静压,腹痛、便秘者升高,腹泻者下降。
(2)测定结肠肌电活动,腹痛、便秘者可见持续15秒以上的不规则慢波增加,腹泻者可见每秒6~9次的快波成批出现。
(3)使用胆碱能药物或缩胆囊素、促胰液素后,或者餐后乙状结肠压力升高,超过正常人反应,并出现症状加剧,则有利于本病的诊断。
【诊断要点】
1.以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状。
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与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腹部压痛。
3.多次粪便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阴性,粪潜血试验阴性。
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接触有激惹征象。
5.纤维结肠镜显示,部分患者结肠运动亢进,无明显黏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6.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
7.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试验性治疗无效。
罗马Ⅱ诊断标准:在过去的12个月内,至少有12周时间(不必连续)出现腹部不适或疼痛症状,且这些症状具有以下三种特征中的两种:①症状可因排便而缓解;②症状的发生与排便次数改变有关;③症状的发生与大便性状改变有关。支持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为:①每周排便<3次;②每日排便>3次;③硬或干结的大便;④稀溏或水样便;⑤排便有紧迫感;⑥便急(急需如厕);⑦排便不尽感;⑧排黏液便(仍有大便实质);⑨腹部饱胀感。其中以腹泻为主者,有②、④或⑥项中的其中1项或以上,和没有①、③或⑤项;以便秘为主者,有①、③或⑤项中的1项或以上,和没有②、④或⑥项。
【治疗】
1.一般治疗
在于发现并祛除诱发因素,避免精神刺激,消除紧张情绪,保持乐观精神。教育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可疑不耐受食物,如虾、蟹、牛奶、花生、大豆等尽量避免食用,禁食辛辣、刺激、冰冻、生冷、油腻食物及烟酒。同时避免泻药及理化因素对肠道的刺激。饮食定量,不过饥过饱,多食用高纤维食物,有助于改善便秘。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西药治疗
(1)胃肠解痉药:适用于症状较重的腹痛患者短期对症治疗。钙通道阻滞药,如硝苯地平对腹痛、腹泻有一定疗效,匹维溴胺不良反应少,可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
(2)止泻药:腹泻症状较重者可用洛哌丁胺或复方地芬诺酯,止泻效果好,但不易长期使用。一般的腹泻宜使用吸附止泻药,如十六角蒙脱石、药用炭等。
(3)泻药:用于便秘型患者,但不易长期使用。半纤维素或亲水胶体,在肠内不被消化和吸收,而具有强大亲水性,在肠腔内吸水膨胀,增加肠内容物水分及容积,起到促进肠蠕动、软化大便的作用,被认为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比较理想的药物,如欧车前子制剂和天然高分子多聚糖。
(4)抗抑郁药:用于腹痛、腹泻症状重而上述治疗无效,且精神症状明显者。临床研究证明此类药物对不伴有明显精神症状者亦有一定疗效。
(5)其他:肠道菌群调节药,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菌等,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促胃肠动力药,如西沙必利。
3.辨证论治
(1)肝郁脾虚:症见因情志怫郁而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治法:抑肝扶脾,调理气机。方药:痛泻要方加味。
(2)寒热夹杂:腹中作痛或肠鸣腹泻,便下黏腻不畅,或夹泡沫,或腹泻与便秘交作,烦闷不欲食,脘腹喜暖,口干,舌红,苔腻,脉弦滑。治法:调和肠胃,寒热并用。方药:乌梅丸加减。
(3)肠道津亏:顽固性便秘3~4日1次,硬结难下,大便为卵石状、羊屎状。部分患者可在左下腹触及条索状包块,少腹疼痛,伴失眠、头痛、烦闷、手足汗出。舌红少苔或苔燥,脉弦。治法:滋水清肝,润肠通便。方药:一贯煎加减。
(4)脾胃虚弱: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与刺激性食物,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上腹部隐隐作痛,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缓弱。治法:健脾益气。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4.其他疗法
(1)心理与行为疗法:包括催眠术、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
(2)理疗:用热水袋热敷腹部可减轻肠痉挛所致的腹痛。温水灌肠对剧烈腹痛亦有良好效果。另外,腹部按摩等对本病也有较好效果。微波理疗亦可选用。
【护理措施】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精神护理非常必要,并需要家属配合。使患者了解本病的起因、性质及转归预后,以消除思想顾虑、解除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饮食方面宜少食多餐,便秘者可进食一些多纤维蔬菜、粗粮等,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腹泻者则应进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食物;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及戒除吸烟、嗜酒等不良嗜好。
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运动及轻微劳动,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