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用药有问必答
13358200000026

第26章 自我药疗除百病(3)

如何选择预防哮喘发作的药物?

选择预防哮喘发作的药物,应根据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用。

如果病人仅有间隙、短暂的症状,有症状的次数少于每天1次,夜间哮喘症状少于每月两次,可以按需吸入短效β2激动剂(如沙丁胺醇),也可以口服小剂量缓释茶碱(如舒弗美)。

如果每天都有症状,夜间症状多于每周1次,哮喘症状影响活动或睡眠,则除了按需吸入β2激动剂外,还应每天吸入皮质激素(如丙酸倍氯松200~600微克),口服小剂量缓释茶碱。对吸入短效β2激动剂效果不佳,尤其是夜间症状较明显者,可改成吸入或口服长效β2激动剂(如吡布特罗、沙美特罗)。

对于严重的哮喘病人,即哮喘频繁发作,经常夜间发作,严重影响睡眠,白天活动明显受限,应每日吸入丙酸倍氯松600~1000微克,甚至更高剂量(但必须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应用),或口服皮质激素,口服缓释茶碱,吸入或口服长效β2激动剂,还可考虑联用抗胆碱能药物如吸入异丙托溴铵。

温馨提示

正确选择药物是预防哮喘发作的重要环节,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自我保护。预防哮喘发作首先要避免接触致敏原。常见的致敏原包括尘螨、花粉、真菌、某些食物、宠物的皮屑、油漆、某些化学药品等等,这些都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护。

结核病用药应遵循哪几项基本原则?

自1954年以来,抗结核药物相继问世,使结核病治疗进入化疗时代。

过去认为不治或难治的肺结核病,经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初治肺结核病治愈率可达90%以上,甚至100%的病人可以治愈。结核病人的治疗关键是合理化疗,合理化疗不仅可治愈病人,而且能控制传染源,避免结核病的播散。合理化疗的原则就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和督导。

早期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对于那些结核病密切接触者,长期应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细胞毒素药物治疗者,过度劳累、营养不良者,糖尿病患者,胃大部切除患者等,均为易感人群,应定期体检,尤其当出现低热、乏力、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时,更应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尽早明确诊断。早期活动性病变中的结核菌,处在生长繁殖的代谢旺盛期,如能及时用药,则易被药物杀灭而达到彻底治愈。

联合联合用药可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耐药性产生。目前初治病例常用化疗方案为强化期4药联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加链霉素或乙胺丁醇),巩固期2~3药联合(异烟肼、利福平或加乙胺丁醇)。复治病例的联合方案中应选用至少两种或两种以上敏感药物,不可在原来的基础上只加用1种新药,否则可造成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性。

适量每一种抗结核药物以发挥最大疗效、产生最小的毒副作用为适量。药物剂量不足则疗效差、易产生耐药,过量则导致副作用发生。我国成人常用抗结核药物的剂量是:异烟肼0.3~0.6克/天,利福平0.45~0.6克/天,吡嗪酰胺1.5克/天,链霉素0.75克/天,乙胺丁醇0.75克/天。

规律在整个疗程中,患者应定期复查,不漏用一次药物,更不可因临床症状好转而自行停药,严格遵医嘱完成规定疗程。

全程化学疗法的疗程长短与结核病的复发率有密切关系。一般标准化疗方案的疗程为12~18个月,淋巴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为24个月,部分肺结核患者可根据情况采取短程化疗6~9个月。

督导 实行直接督导化疗(简称DOT)是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督导的核心就是发现和治愈涂片结核菌阳性的病人,他们是肺结核的传染源。

WHO全球结核病防治计划预言:DOT可使下个10年的结核病年发病率下降一半,应充分认识到DOT可带来的巨大效益,我国北京、上海所实行的“短程化疗加全程督导或加全程管理”都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结核病患者及其家属,都应了解并遵守以上化疗原则,从而减少化疗失败,顺利治愈疾病,以控制结核病的进一步传播。

抗结核补“维生素D”为哪般?

据报道,约半数以上结核病人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研究认为,这可能与病人饮食中维生素D不足,接受阳光照射少,使体内合成维生素D不足,以及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引起血清维生素D含量下降等因素有关。因此,结核病人就有维生素D缺乏的可能,甚至发生软骨病。为防止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并发症和不良影响,专家建议用维生素D作为治疗结核病的辅助药物。它可直接纠正血清维生素D含量,避免发生软骨病,又可促进肠道吸收钙离子,使血钙升高,促进结核病灶钙化,加快病灶愈合。

维生素D对结核病有免疫调节作用,能促进肺泡巨噬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进而促进释放坏死素,激活杀伤细胞而使细胞免疫功能增强。维生素D还可间接刺激单核细胞增殖,促进B淋巴细胞激活转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维生素D与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物合用,可增强抗结核杆菌效应。

使抑菌浓度的吡嗪酰胺具有显著杀菌作用,还可减少吡嗪酰胺等的剂量和副作用。因此,在结核病的治疗中,辅用维生素D,可促进结核病灶钙化愈合,增强机体免疫和抗结核药效应,值得提倡。

如何避免常用抗结核药的肝损害?

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0%~20%。在结核病化疗过程中,肝毒性反应一般出现在用药后的最初3个月。抗结核药物中以利福平和异烟肼造成的肝损害作用最为严重和多见。其他如吡嗪酰胺、氨硫脲、乙胺丁醇等均对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异烟肼较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异烟肼(INH)可致肝损害,严重者肝脏呈多叶性坏死。年龄愈大发生率愈高。25岁以下病人极少见,50岁以上为2.3%。发病时间多不一致,约50%发生于用药2个月以内,少数可发生于用药1年后,而发病愈晚,预后愈差。有报道,引起INH相关性肝炎为11.7%,有12%可见血清转氨酶(ALT)升高,重者可致肝细胞坏死,发生机制主要是其代谢产物乙酰肼对肝细胞的损害有关。INH联用利福平肝毒性增强,其发生率可由1%升至5%~8%,应予注意。

利福平 利福平(RFP)对肝功能正常患者不易发生肝损害,引起肝损害以变态反应为多。可引起类似病毒性肝炎样肝损害发生。此药禁用于严重肝病、胆道阻塞以及对本品过敏者。

吡嗪酰胺吡嗪酰胺(PZA)口服剂量每天3克时有15%的病人发生肝损害的体征和症状,出现黄疸者占2%~3%,也有极少病例因肝坏死而死亡。肝损害与剂量有关。血清转氨酶活性升高是早期表现,一旦发现应立即停药。

对氨基水杨酸钠0.3%~5.0%的病人服用对氨基水杨酸钠(PAS)出现过敏反应和黄疸,其中约40%血清转氨酶(ALT)增高,其中25%出现淤胆型肝损害,多发生在服药后3~4周内。早期发现,及时停药,一般在24小时内消退。如继续服药,则约2周后发生黄疸,并致肝大及肝功能损害。此时停药,黄疸一般于2~3周内消退,但肝功能需1~2个月方能恢复。

乙胺丁醇 据国外报道,服用乙胺丁醇(EMB)155例中有22例出现副作应,出现黄疸4例。若EMB与RFP合用则反应率可增加。

乙硫异烟胺用量大时5%病人发生药物性肝炎,此反应在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并且使糖尿病难以控制;10%~30%ALT升高,多发生在服药后1~8个月内。服药期间每天增服烟酰胺50~100毫克或复合维生素B有防治药物性肝损害作用。

特别提示

为了防止抗生素结核药的肝损害,必须重视以下预防对策:

使用抗结核药物前应询问过敏史及以往用药情况,严格掌握适应证;既往有肝肾病史和老年病人应慎重选用药品;

服药期间发现肝损害征象,应立即停用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积极采取保肝护肝措施,以提高肝细胞的解毒能力和受损细胞的修复;间隔疗法和短程疗法可减少毒副作用;

用药期间注意观察病情,定期复查肝功能;

整个化疗期间必须配合保肝治疗,以减少肝损害的发生。

服用抗结核药也讲饮食宜忌?

服用抗结核药也要注意饮食宜忌。饮食相宜则增强药物疗效,譬如:

大蒜所含的一种含硫化合物“大蒜素”是其主要抗菌活性物质,它对多种微生物有杀灭功效。近据国外医学杂志报道,如将大蒜制剂(如蒜粉胶囊、大蒜油胶囊等)与常用抗结核药(如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等)同时服用可大大提高抗结核药抑制结核菌的效果,并能加速结核病灶的钙化过程及促进空洞的愈合,减少肺部损伤。一般来说,结核病人在服完抗结核药后再口嚼4~5克生大蒜头(一瓣生大蒜)即有效。

注:研究人员认为,虽然大蒜制剂能提高抗结核药的疗效,但总的来说经过加工的大蒜制剂不仅售价较高,而且在加工时会损失部分抗菌活性,故生嚼大蒜瓣的抗结核作用更佳。但吃过生大蒜后口腔中往往会残留一种难闻的气味(蒜臭味),这一问题其实不难解决。人们只要在嚼完大蒜头以后立即含服1片维生素B1或维生素B2,再用浓茶叶水漱一下口即可除去口腔中的残留蒜味。

服用抗结核药物时,更应注意饮食禁忌,否则就会引起不良反应。

酒类:大多数抗结核药对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损害,饮酒可加重肝损害作用。异烟肼属单胺氧化酶抑制药,甜酒(尤其是葡萄酒)含有丰富的酪胺,在正常情况下酪胺可被体内的单胺氧化酶破坏,但若饮酒的同时服用了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则会造成体内酪胺大量蓄积,后者可兴奋交感神经,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引起血压骤升,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等剧烈反应(高血压危象),严重时可导致脑出血。

牛奶:服利福平时饮牛奶,1小时后药物吸收甚少。而空腹服用后1小时血中药物浓度就可达高峰。故服利福平期间,不宜饮牛奶等饮料,以防降低药物的吸收。

糖类:服用异烟肼不宜用含乳糖及含糖的食品,因为乳糖能阻碍人体对异烟肼的吸收,使之不能发挥药效。

鱼类:在用异烟肼治疗结核病过程中,食用某些能引起过敏的鱼类(如无鳞鱼类有金枪鱼、鲐鲅鱼、马条鱼、竹荚鱼、鱿鱼、沙丁鱼等;不新鲜的海鱼如带鱼、黄花鱼等)易发生过敏症状,轻者头痛、头晕、恶心、皮肤潮红、结膜轻度充血,重者颜面潮红、灼热感、心悸脉快、口唇和面部麻胀感、荨麻疹样皮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国内外均有引起死亡的报道。原因是异烟肼是一种单胺氧化酶抑制药,而上述鱼类组胺含量又很高,当缺少大量的有效的单胺氧化酶将其氧化时,就可造成组胺大量蓄积,导致中毒反应。不但在服用异烟肼期间不能吃含组胺高的鱼类,停药后2周内,还要禁食上述鱼类。

茄子: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食茄子容易过敏。随机抽样研究结果发现,吃茄子一组病人全部在40~60分钟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如颜面潮红、皮肤瘙痒、烦躁、全身红斑、胸闷等过敏反应。应引起注意。

治疗溃疡病如何合理选药?

当前,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药物很多,然而就其主要的药理作用来看,不外乎着眼于减少胃酸和增强胃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能力两个重要环节。所以,众多的抗溃疡药物大致可归为两大类:抗胃酸的药物和增强黏膜防御能力的药物。

抗胃酸的药物又分以下几种。

碱性制酸药:如复方氢氧化铝胶囊或片剂、氧化镁、胃舒平、胃得乐、乐得胃等,能降低十二指肠内的酸度,缓解疼痛,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促进溃疡愈合。制酸剂应在饭后0.5~1小时服。片剂应嚼碎后服,不宜整片吞服。

抗胆碱药:常用药物有654-2、阿托品、颠茄片、普鲁本辛、胃安、胃欢、胃长宁等,能减少胃酸分泌,解除平滑肌与血管痉挛,有利于延长制酸剂和食物对胃酸的中和作用。睡前加服此类药物,能加速十二指肠溃疡愈合。此药不宜用于胃溃疡、溃疡出血和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禁用于幽门梗阻患者。

受体拮抗药:如甲氰咪胍(400毫克,睡前服)、雷尼替丁(150毫克,每天2次)和法莫替丁等,对胃壁细胞分泌盐酸有阻滞作用。

质子泵抑制药:如洛赛克,这是很强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用法:每次20毫克,1天1次,早上服。

增强黏膜防御能力的药物主要有硫糖铝、胶体铋剂、生胃酮及前列腺素E合成剂等,有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在发病机制方面有着显著不同。因此,选择药物应有所不同。对十二指肠溃疡应侧重选用降低胃内酸度的药物,而对胃溃疡则应以增强胃黏膜抵抗力的药物和促动力药为主。此外,杀灭幽门螺杆菌,有助于提高愈合力,降低复发率。常用药有呋喃唑酮(痢特灵)和灭滴灵。铋剂也有强烈的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如何选用中药治消化性溃疡?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胃脘痛”、“心痛”、“吐酸”的范畴。其病因与情志所伤,饮食劳倦,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长期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伤脾耗气,运化迟滞,气血失畅,胃膜不生,也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目前,西医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应用抗胃酸和增强黏膜防御能力的药物。

中成药临床应用疗效较好的有以下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