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躯干按摩法
13356600000003

第3章 实用穴位按摩常用手法(1)

1.十二经脉穴位主治规律

(1)十二经脉穴位主治规律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所以,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手三阴经(起于胸部,至于手指端)

手太阴肺经腧穴,多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主治胸、喉、气管、鼻、肺和同肺有关的病症。

手少阴心经腧穴,多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和神志病;主治心、胸、舌及精神情志病和同心有关的病症。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多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和神志病;主治心包、心、胸、胁、胃及精神情志病。

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至于头面部)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头、面、眼、耳、口、齿、鼻、喉及热性病和全身疾病。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头、颞、耳、眼、喉、腮、胸胁及热性病。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眼、喉及热性病、神志病。

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至于足趾端)

足阳明胃经腧穴,多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主治头、额、面颊、口齿、鼻、咽、胃、肠及热性病、精神疾患和同胃有关的病症。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治头、项、鼻、目、腰背、肛门及热性病和精神疾患。

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侧头、耳、鼻、目、胆、肋及热性病。

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至于胸腹部)

足太阴脾经腧穴,多治疗消化、生殖和泌尿系统疾病,主治脐腹、脾、胃、肠及血症和同脾有关的病症。

足少阴肾经腧穴,多治疗生殖、泌尿系统疾病和脑髓、骨骼疾患,主治腰、小腹、咽喉、耳、齿、目及精神疾患和同肾有关的疾症。

足厥阴肝经腧穴,多治疗精神情志和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主治侧腹、胁肋、小腹、肝、胆、阴器、头、项、眼目疾患和同肝有关的病症。

(2)奇经八脉穴位主治规律

奇经八脉在经络系统中,是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任督二脉有本脉所属腧穴和主治病症,其余六条脉没有本脉所属腧穴,只有与其他经脉的交会穴。

奇经八脉是将性质与作用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分类组合,对十二经脉起到统率和主导作用。督脉为“阳脉之海”,联系人体诸阳经,同时与肾、脑以及肝经有联系。它能调节诸阳经经气和真元。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妊养和总调阴经经气的作用,妇女的胎、产、经、带诸病均与阴血有关系,故有“任主胞胎”之说。冲脉起于胞中与任、督二脉合称为“一源三歧”,冲脉与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相联系。肾为先天之本,原气生发之根;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故称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带脉能约束躯体纵行的诸经,调节其经气。阴阳跷脉分布于下肢的内外侧,阴跷脉主持阴经,阳跷脉主持阳经,对下肢内、外侧的阴经和阳经有统率和协调作用。阴维脉和阳维脉有“维系”、“维络”人身阴经和阳经的功能,阳维脉主持一身之表,阴维脉主持一身之里。所以说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的组合起统率、主导、沟通及联络作用。

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当十二经脉和脏腑之气旺盛时,奇经则加以储蓄;当十二经脉生理功能需要时,奇经又能渗灌供应,因此奇经有调节十二经经气的功能。

任脉脐下部腧穴主治泌尿、生殖、消化系统疾病及寒性病症和原阳、原气不足的病症;腹部腧穴主治胃、肠、消化道疾患;胸颈部腧穴主治心、肺、胸、咽喉和舌疾患。

督脉上部(头及颈部)腧穴主治头脑、项背及热性病和精神神志疾患;中部(胸椎部)腧穴主治心、肺、心包、肝、胆、脾、胃和脊椎疾患,对脏腑病次于相应背俞穴的疗效;下部(腰、骶部)腧穴主治肾、膀胱、大小肠和肛门、腰、骶疾患,对肾、膀胱、大小肠病症次于相应背俞穴的疗效。

任督二脉腧穴主治所在处组织脏器病变,又主治全身性疾病。

对奇经病症的治疗可取用八脉交会穴,如督脉病取后溪;任脉病取列缺;冲脉病取公孙;阳跷脉病取申脉;阴跷脉病取照海;阴维脉病取内关;阳维脉病取外关;带脉病取足临泣。也可取其他有关经穴治疗,如角弓反张症,属督脉病,可取风府、百会以熄风止痉。又如崩漏,多由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肾失收藏,或中气下陷不能摄血所致,这是冲任二脉受损的缘故,可取阴交、关元治疗等。

(3)头颈躯干肱股部穴位主治规律

头部腧穴:除均有主治穴位所在处的局部病变外,百会穴还有升举、熄风、清脑的作用。

面部腧穴:除均有主治穴位所在处的局部病变外,人中穴还有开窍、醒志、通督的作用。

眼区腧穴:主治眼及眼区病。

耳区腧穴:主治耳及耳区病。

颈项部腧穴:除分别主治所在处颈、项、咽、喉、舌等局部病变外,天突穴还有镇咳、定喘、降痰利气的作用,风府穴还有祛头脑之风的作用,风池穴还有熄风、清脑、明目的作用。

背部腧穴:均有主治穴位所在处的局部病变和穴位下相应脏腑器官的疾病外,还有以脏象和以脏腑之气输注之处命名的背部腧穴,如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肾俞、胆俞、大肠俞、胃俞、魂门、神堂、意舍、志室、阳刚、灵台、神道等,主治该脏腑病症。如心俞穴主治心的病症,肝俞穴主治肝的病症,肾俞穴主治肾的病症,神堂穴治疗心的病症,阳刚穴治疗胆的病症,灵台穴治疗心的病症。另外,大椎、陶道、命门、风门、大杼、膈俞等穴还有整体作用,如大椎穴退热、解表、截疟,命门穴壮真阳,风门穴祛风等。

腹部腧穴:除主治穴下相应脏腑病症外,腑病宜选用该腑募穴。胸、胁部腧穴除均有主治所在处的局部病变外,膻中穴还有定喘、通乳、调气的作用,期门穴还有疏肝理气、平肝解郁的作用,章门穴还有调肝脾、疏肝气的作用,中府穴还有调补肺气的作用。

肩、髋部腧穴:多主治穴位所在处的局部病和所在上、下肢经线上的病变。

肱、股部腧穴:多主治穴位所在处的局部病,个别腧穴治疗上、下肢所在经线上的病变。肢体下端肘膝以下腧穴能治疗其经脉所过的远部病症。

3.穴位按摩常用手法

穴位按摩手法是指医者进行操作的动作,可以用手指、手掌、手腕、肘部以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脚踩等作用于患者的体表,通过施以一定的力度,对患者疾病进行治疗的手段。

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以达到渗透的目的,只有熟练掌握各种手法,自如运用,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手法生硬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会产生其他的副作用。

不同的病症需用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手法有不同的生理功能。根据手法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和功效,可分为解痉类手法、开窍类手法、行气类手法、发散类手法和整复类手法等五种。

解痉类手法具有解除痉挛、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放松肌肉、解除肌肉的紧张状态、消除痛感、消除疲劳、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

解痉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开窍类手法具有醒神开窍、回阳转逆、兴奋神经的作用,主要用于急救、恢复精神、提神醒脑。

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

行气类手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止痛、促进气血运行的功效,主要用于各种急、慢性病症的临床治疗。

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等。

发散类手法具有舒风散寒、解表清热、泄实去火的功效,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解除表症、清心去火、振奋精神、疏通经络。

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等。

整复类手法具有理筋整复、止痛、消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功效,主要用于关节损伤、脱臼、肌腱错位、关节间隙软组织嵌顿的治疗。

整复类手法主要包括扳法、摇法、拔伸法等。

(1)按法

按法是指用指、掌、肘部按压一定的穴位的手法,要求紧贴身体,逐渐用力压,并保持数秒钟。

【动作方法】

(1)指按法用大拇指、中指或食指的指腹着力,逐渐用力下压,并持续数秒,力度宜使病人产生酸、麻、沉、胀为度。

(2)掌按法用掌根、鱼际、全掌、单掌或双掌交互重叠按压在所取的部位或穴位上,着力按压并持续数秒,然后逐渐减轻力度,再重复按压。

(3)肘按法肘关节屈曲,用肘关节部按压,适用于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应用】

按法属于中等力度刺激手法,在实际应用中常和揉法结合运用。掌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指按法适用于穴位和痛点,肘按法适用于青壮年的腰背部、臀部的肌肉丰厚处。

【功效】

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属于行气类手法。

(2)摩法

摩法是指用手掌部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着力于体表治疗部位,同时手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指在身体治疗穴位做环转摩擦运动的手法。

【动作方法】

(1)指摩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指腹着力于治疗部位,指面在体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摩动,操作时应轻快,回转频率在每分钟120次左右,着力先轻后重,平稳均匀,不可用力过大。

(2)掌摩法手掌伸直,腕关节微上翘,整个手掌平放在机体的治疗部位上,着力于掌面,上臂做回旋运动,带动手掌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按摩运动。掌摩法用力应稍重,回转频率在每分钟100次左右。

【应用】

摩法属于轻柔缓和的刺激手法,用力要轻,适合于全身各部位,特别是胸腹及胁肋部,常与揉法、按法、推法结合运用,治疗内科病症和消化系统疾病。

【功效】

行气活血,调理气机。临床上“缓摩为补、急摩为泄”,“顺摩为补、逆摩为泄”。顺时针摩腹能消食化滞,通便泄湿,治疗便秘、伤食、腹胀、腹痛。逆时针摩腹能温中补泄、调理胃肠功能。顺时针摩动宜稍快,逆时针摩动宜稍慢,以达到补、泄之效。摩法属行气类手法。

(3)揉法

揉法是指用手掌、掌根、手掌大鱼际、手指指腹、肘尖着力吸定于肌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轻柔缓和的旋转运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的方法。

【动作方法】

(1)掌揉法用掌根部着力于治疗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带动前臂和手腕做回旋运动,腕及手掌带动下面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运动时腕关节放松,手掌吸定皮肤一起运动,手掌与皮肤不能发生摩擦运动,用力宜轻揉,频率每分钟在120~160次。

(2)大鱼际揉法用手掌大鱼际吸定于治疗部位上,少用力下压,带动鱼际下面的皮下组织一起做轻柔的回转运动,揉动频率每分钟在200次左右。

(3)指揉法用拇指、中指、食指、无名指的指腹或其中的两指、三指合用的指腹面轻按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带动皮下组织一起做轻柔的小幅度的环绕运动,揉动频率每分钟在100~120次。

(4)前臂揉法前臂回屈,用靠近肘尖部的前臂紧贴于治疗部位上,带动其下的皮下组织一起做小幅度的回旋运动,频率每分钟在80~100次。

【应用】

大鱼际揉法刺激比较柔和,特别适合于年老体弱的患者和幼儿,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四肢关节以及局部肿痛。

掌揉法适合于肌体较平坦的部位,如腹部、腰背部、肢体肌肉丰厚处。掌揉腹部有温中散寒、解除胃肠痉挛的作用。掌揉法能解除肌肉酸痛症,适合于软组织损伤和胃肠道疾病。

指揉法动作柔和而深沉,用力比较集中,适合于全身经穴和部位。指揉法常用于小儿按摩,也常用于脊椎和颈椎部,用以治疗增生性疾病。

前臂揉法用力比较大,多用于腰背、臀部、四肢肌肉丰厚处。久病久痹、麻木迟钝也适合于用前臂揉法。

【功效】

揉法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其用力深透,轻柔和缓,能在机体组织深层产生作用,具有宽胸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散结、止痛解痉的功效揉法属于解痉类手法。

(4)推法

推法是指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机体一定的部位,紧贴皮肤,稍加压力,速度平稳、缓慢,用力均匀,来回不断地有节奏地直线推动的手法。

【动作方法】

(1)拇指平推法以大拇指指腹着力,在经穴或部位上进行循经络走向或沿肌纤维平行方向推进,要求肩部不要用力,上肢自然放松,沉肩,垂肘,悬腕,手握空拳,压力均匀柔和地集中在大拇指端,缓慢地向前推动。

(2)四指平推法以大拇指、中指、食指、无名指四指指腹用力于一定部位和经络穴位上,四指协同做往返方向的推动。注意四指不可离开肌肤,应连贯用力,往复推动。

(3)掌推法五指并拢,手掌用力紧贴在治疗部位上,做向前的直线推动。需增大压力时,用另外一只手平放在其上使双手重叠。

(4)掌根推法用掌根部的大小鱼际着力于治疗部位上,并向前做有力的推动,同时大小鱼际的肌纤维用力夹紧,做单方向的推动。推动时要连贯有节奏,不可用力不匀或过猛。

【应用】

拇指平推法刺激量中等,适合于全身各部位,有疏通经络、理筋活血、消瘀散结、解痉止痛的功效,常用来治疗小腹痉挛、劳损、风湿酸痛、感觉麻木。

四指平推法较为柔和,手法柔中有刚,四指与机体的接触面积可以灵活掌握,刺激的力度也可大可小,适于四肢、颈项、腰背部,可以活血、散瘀、止痛。

掌推法适用于较大的部位,如腰背、胸腹、臀部、肋部,可以舒肝理气、健脾和胃、理筋活血,常用来治疗肝胆疾患和消化系统疾病,解除胸腹胀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