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3000种蜥蜴,我国有117种蜥蜴,而新疆有25种,其中有8种为新疆所特有,如鬣蜥科的新疆鬣蜥、塔里木鬣蜥、草原鬣蜥、南疆沙蜥和壁虎科的西域林虎、蜥蜴科的昆仑麻蜥等。其中以鬣蜥体型最大,仅次于南方发现的石龙子。据传,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还发现过近1米长的巨型鬣蜥。
塔里木鬣蜥主要分布于塔里木河中下游,营穴居生活,一般在炎热的白天出来活动,在较冷的风沙阴天则龟缩在洞中。而在高温盛夏,则白天休息,黄昏才出来捕食。它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荒漠地带的甲虫、苍蝇、蛆、虫卵甚至小蛇,不需饮水照常生活。也会爬到胡杨树上去吃树叶。它长有类似青蛙的舌头,能在一定的距离将昆虫卷入口中慢慢吞咽。
鬣蜥在初夏冬眠出蛰后,就互相追逐,寻找异性配偶,这时,雄蜥高翘着向上蜷曲的尾巴,不断摆动着,以显示自己的威力,并驱逐其他雄蜥进入自己的“势力圈”。雄蜥和蛇一样,有一对交接器,但在交尾时则用其中一个。交尾后的雌鬣蜥,选择低洼处温暖而疏松的沙地挖坑产卵,多为5~7枚,卵似麻雀卵大小,但较长,玉石白色。1~2个月后,自然孵化成5~6厘米长的幼蜥从沙中爬出。鬣蜥在秋天就会早早进入深的洞穴冬眠,长边半年之久。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般蜥蜴能活10年,而鬣蜥的寿命则在10年以上。
喷血退敌——角蜥
我们都知道,沙漠是一片植物和降水都非常稀少的荒芜地区,因此常常被人称为“不毛之地”。在这个昼夜温差巨大的环境中,生物为了适应而不断地进化,于是,便有了千奇百怪的沙漠生物,其中就包括了一种浑身长满棘刺的可怕动物——角蜥。
角蜥是一种生活在北美洲西部沙漠里的特殊动物,由于外形同蟾蜍很相似,而且在头部还长满了许多刺状的鳞片,看上去就像是无数根棘刺深深地刺人了它的头颅一样,所以人们也称它为“角蟾”。
在它身体表面,布满了皮黄色或者是暗沙色的斑纹,看上去和沙漠的颜色没什么两样,同时身体上的棘刺看上去也很像枯萎的植物,这样一来,那些凶猛的大型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就很难发现它的存在,因此它遭遇天敌袭击的机会就大大的减少了。这种本领不仅可以帮助它躲避天敌,还可以迷惑猎物。只要它们一动不动,就有好奇的蚂蚁或者其他昆虫自动送上门,角蜥就是靠这种不费吹灰之力的方式饱餐一顿的。
不过虽说角蜥身上有保护色,但它并不会因此而放松警惕。一般遇到了天敌,它会立即左右晃动着身体,然后斜着头,摇动着尾巴,拼命地用头上的棘刺抛开沙土钻到地下去。由于它的鼻子里有一层特殊的鼻膜,可以有效地防止沙土倒灌人鼻腔之中,所以它并不会窒息而亡。等过了一阵子,它才会小心翼翼地把头露出来,先查看一下周围的环境,确认天敌已经走远以后,才会从沙土中钻出来。
角蜥的棘刺可不是专门用来挖洞的。这些又尖又硬,像匕首一样锋利的棘刺,布满了身体表面,它们主要的功能还是自卫。虽然角蜥有保护色,可是像蛇这样利用热感应原理寻找猎物的猎手可不会被保护色所迷惑。由于角蜥跑不快,凶此很容易就会被蛇追上。这时,蛇便急切地咬住角蜥,想把它吞到肚子里。可是角蜥的棘刺实在是太锋利了,一下子就刺穿了蛇的喉部。当蛇感觉到剧烈疼痛想将角蜥吐出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角蜥的棘刺已经牢牢地锁住喉咙的肌肤,到最后,这条倒霉的蛇就只能因为流血过多而痛苦地死去。
小贴士
近几年来,角蜥的数量在不断的下降。主要的原因就是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不断的遭到破坏以及它的主食蚂蚁数量的下降,此外,许多宠物爱好者将其捕捉作为宠物也有一定的原因。
当然,角蜥的棘刺除了防天敌之外,还有蓄水的功能。如果将角蜥放到水里浸一会儿,就会发现水在不断地流入小刺之间的凹陷处,再从那里的缝隙进入皮肤上的小孔之中,最后全部流向头部。在那里,会有一个收集水分的小囊,而水最终就储藏在那里。如果角蜥碰上了干旱的天气,缺少水源,只需要轻轻地动一下颌部,那些储藏起来的水就会自然而然地从水囊中流出来了。
角蜥除了浑身锐利的棘刺,还有很多自我防卫的工具。其实在沙漠中它有很多体型庞大的敌人,这些敌人总是想方设法地想将它拍死,然后再吃掉棘刺变软的死角蜥。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敌人,角蜥就会从眼睛里快速地喷出一股殷红的鲜血,射程足有1~2米远,此时的敌人会被迎面喷来的鲜血吓得落荒而逃,而这个时候角蜥就化险为夷了。
角蜥的眼睛怎么会喷出血来呢?经过研究发现,在它喷血之前,有一束闭孔肌肉会主动地压迫血管,使脑血管内的血压急剧升高。而这个压力对于眼睛角膜里的血管来说是根本承受不住的,所以血管就会瞬间破裂,使鲜血喷出。当然,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形成脑溢血,造成生命危险。但角蜥则不同,虽然这种方法比较可怕,但是并不会造成任何的生命威胁,反而可以帮助它吓跑敌人,从而拯救自己的生命。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南部,曾是角蜥自由自在生活的乐园,但是这种情况现在却发生了变化,许多角蜥正在莫名其妙地消失。而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竟然是一种阿根廷蚂蚁。这种蚂蚁生得孔武有力,当它们随着人们的活动而到达加利福尼亚以后,就开始驱逐当地土生土长的黑蚂蚁,而黑蚂蚁是角蜥的食物。随着黑蚂蚁的离去,角蜥也由于没有食物而逐渐地消亡了。目前,美国的相关部门已经把角蜥列为“一种特别需要关注的动物”名单中了。
飞檐走壁的捕虫能手——壁虎
壁虎又叫蝎虎。它的脚趾下面长着无数有粘附能力的细毛,因而能在墙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面上爬行。壁虎的名字也是这样来的。它的眼睛很大,但是从不闭起来,永远睁开着。在大自然里,壁虎通常住在山岩缝和碎石堆里。白天,它们躲在僻静的阴暗角落;夜晚出来活动,夏天和秋天的晚上常出现在有灯光照射的墙壁、屋檐下或电杆上,捕食蚊、蝇、飞蛾等昆虫。
一旦遭到袭击,壁虎会丢下尾巴溜之大吉。几天以后,它的尾部会再生出一条新尾巴来。不过,大壁虎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采取断尾保命的方法,因为断尾毕竟会使大壁虎的身体受到严重损伤,不仅失去了尾巴上储存的脂肪,而且还会因此而失去求偶的优势。
大壁虎的尾巴能再生,是因为它的尾椎骨中有一个光滑的把前后半个尾椎骨连接起来的关节面,关节面的肌肉、皮肤、鳞片都比较薄而松懈,所以,大壁虎在尾巴受到攻击时,会剧烈地摆动身体,通过尾部肌肉的收缩使尾椎骨在关节面处发生断裂,以此来逃避敌害。刚断下来的尾巴,由于里面的神经和肌肉未死去,还能在地上颤动,这可以转移敌害的视线。壁虎的尾巴又粗又大,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它的尾巴,可以为人类提供大量的肉食。
大壁虎是壁虎中最大的种类,它的体长约为12~16厘米,尾长约为10~14厘米,体重约50~100克。大壁虎的外貌与一般壁虎没有多大差别,大壁虎的背腹面略扁,头同蛤蟆的头类似,呈扁平的三角形,位于头部的两侧的眼睛大而突出;大壁虎的嘴巴也很大,上下颌有很多细小的牙齿。大壁虎的皮肤相当粗糙,全身密生粒状细鳞,背部有明显的颗粒状疣粒分布在鳞片之间。大壁虎的尾巴又圆又长,尾巴上有6~7条白色环纹。大壁虎的四肢并不发达,仅能爬行,它的指(趾)膨大,底部有单行褶皱皮瓣,能吸附在墙壁上。雄性大壁虎的后肢的股部腹面有一列鳞,具有圆形的股孔,这就是股窝,数量约为14~22个,雌性大壁虎没有股窝或者不明显。
大壁虎的体色多种多样,基色就有黑色、黑褐色、灰褐色、深灰色、灰蓝色、绣灰色、青黑色、青蓝色等,它的头部、背部一般都有黑色、褐色、深灰色、蓝褐色、青灰色等颜色的横条纹,身体上则散布有6~7行横行排列的白色、灰白色或灰色的斑点,还有砖红色、紫灰色或棕灰色,密布橘黄色及蓝灰色小圆斑点,以及不规则的宽横斑。
小贴士
壁虎的其他生理特征与蜥蜴类似,但是有一点不同,壁虎的两耳之间什么都没有。我们可以从壁虎的一只耳眼看进去,直接通过另一只耳眼看到外面。壁虎的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脊髓中。
大壁虎通常在3~11月份活动频繁,其他时间一般在岩石缝隙的深处冬眠。
行踪诡异——蛇
蛇与蜥蜴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蛇与蜥蜴被归入了有鳞目。从一般的分类学上讲,也很难把它们分开。蛇与蜥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蛇没有肢部。无腿的种类在蜥蜴的几科中也独立进化了出来,如玻璃蜥蜴(蛇蜥科)和石龙子(石龙子科),但这通常是为了适应其穴居或半穴居生活方式。事实上,蛇并非起源于这些科,它们应该源自某个蜥蜴家族已灭绝的分支,但它们与某些较高级的蜥蜴科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巨蜥。
蛇栖息在除南极以外的所有大陆,像大多数爬行动物一样,它们在温暖的地方数量众多,尤其是热带,但是在小岛上却不像蜥蜴那么强大。各科蛇的分布状况(有的广泛,有的很有限)是由蛇出现期间最初大陆漂移和重组造成的,所以一些古老的科分布广泛,特别是在南半球,而那些后来新出现的科则很少有机会越过它们所在的大陆海岸线而到达其他地方。有些种类以前广泛分布,但是由于局部灭绝以及山脉和大河的阻隔而被分割。
那些积极的猎捕蛇类通常会将它们的头挤进缝隙或岩缝中,以及钻进密密的植物丛中惊吓猎物,然后追捕。这些蛇身体细长,头很窄,尾巴长,眼睛较大——它们靠视觉捕猎。这类蛇包括束带蛇、鞭蛇、非洲沙地蛇等。
蛇的体型也是各不相同的,挖掘类蛇的身体几乎是完美的圆柱形,或许其他各种蛇的体型都缘于此。地面爬行的蛇类,例如大蝰蛇,通常身体顶部到底部是扁平的,以提供与地面足够的接触面积,宛如高性能轿车的轮胎。而攀援类蛇通常是侧扁平的,以使它们在跨越开放空间时,能使身体像横梁一样保持硬直。
不论大小和分布状况如何,所有蛇的骨架都是高度变化的,有大量的脊椎骨——有的达500块之多。这些骨疏松地连接着,彼此能转动,能使蛇在各个方向上弯曲。它们也会避免扭动过于频繁而给脊髓造成损伤。它们身体和颈部的每一块脊椎骨都有一对肋骨连接着,这在它们的运动中很重要。尽管它们没有可见的四肢,但有一些种类仍保留了后肢带,甚至有的还有小的残存肢部,这些就是原始种类的蛇的“刺”或爪子,例如巨蟒——在雄性中体现得更明显。绝大多数蛇的颅骨很柔韧,大多数骨在大小和数量上都呈减少的趋势,相互之间只是由关节松散地连接着,这就使蛇的嘴能张得很大,以吞下直径是其头部几倍大小的猎物。盲蛇的颅骨较硬实,它以小的身体柔软的无脊椎动物为食。
蛇的牙齿非常尖利,并向内弯曲。这些牙齿已经进化为用于抓紧和咬住猎物,而不是咀嚼。尽管一些最原始种类只有稀少的牙齿,但大多数种类的蛇都有大量的沿上下颚缘排列的牙齿,并且还有两排额外的牙齿(颚骨牙和翼状牙)长在嘴的内上壁。一些科的成员部分牙齿变为注射毒液之用,有的则变化为处理特定食物的其他形式。
小贴士
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你让它感到不安。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打草惊蛇”在此用得很恰当。你手执一根木棍,有弹性的木棍子最好。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草丛有蛇,它就会受惊逃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