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的沙漠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鸟。它们不但能够远离干燥的地面,飞向高高的天空,而且能够离开黄沙飞扬的环境到遥远的绿洲中去。它们是沙漠中奇妙的精灵。沙漠中的鸟类与沙漠中的人以及沙漠中的其他动物一样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即气候炎热干燥。鸟类适应沙漠环境的特征并不明显,但是鸟类可以通过许多奇妙的方式,来保存它们体内的水分,降低体内的温度,从而适应沙漠那严酷的气候。
大漠建筑师——棕曲嘴鹪鹩
棕曲嘴鹪鹩又被称为仙人掌鹪鹩,是美国西南部沙漠带最大的鹪鹩。棕曲嘴鹪鹩属小型鸟类,它的体长约为18~23厘米,双翼展开约为27~28厘米,体重约32~47克。
棕曲嘴鹪鹩的虹膜呈棕红色,有长长的白眼眉;嘴长直而较细弱,前端稍曲,没有嘴须,即使有也很少并且很细;鼻孔裸露或部分有鼻膜。棕曲嘴鹪鹩的翅膀又短又圆,有10枚初级飞羽;尾巴则短小而且柔软,上面有12枚尾羽。棕曲嘴鹪鹩的跗跖十分强健,有盾状鳞,趾及爪非常发达。
小贴士
棕曲嘴鹪鹩一年能繁殖数次,会在春天将巢转移一个方向以避免寒冷的风,在夏天则转移另一个方向以取得清凉的空气。
棕曲嘴鹪鹩长年居住在海拔1400~2000米的半沙漠环境中,它们通常在生满棘刺的仙人掌丛中构建独特的鸟巢。棕曲嘴鹪鹩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强,它们也可以在仙人掌稀少的灌木丛内修巢,甚至可以在砂石坑或人类废料上建巢。
棕曲嘴鹪鹩的飞翔能力很强,它经常作快速迅猛的俯冲动作。棕曲嘴鹪鹩的食物主要有蚂蚁、甲虫、蚂蚱、黄蜂、种子和果子。
7~8月间是棕曲嘴鹪鹩的繁殖期,雌棕曲嘴鹪鹩每窝产卵4~5枚。棕曲嘴鹪鹩的卵呈白色,杂以褐色和红褐色细斑,幼鸟一一般在孵化16天后破壳而出,在19~23天之间长出羽毛。
高山猎手——高山兀鹫
高山兀鹫的体长120~140厘米,体重8~12千克,是我国体型最大的一种猛禽。高山兀鹫身体各部位的颜色也比较独特,头部和颈部裸露,仅稀疏地有少数污黄色或白色像头发一样的绒羽,颈基部长的羽簇呈披针形,颜色为淡皮黄色或黄褐色,上体和翅上覆羽呈淡黄褐色,所以也被称为“黄兀鹫”。飞羽为黑色,飞翔时淡色的下体和黑色的翅膀形成鲜明的对比。
高山兀鹫在国外分布于亚洲中部的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印度北部等喜马拉雅山地区。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山东、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在各地均为留鸟,但仅有西藏较为常见,其他省、区均不常见,山东长岛为偶见,其居留情况尚待进一步研究。
小贴士
高山兀鹫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能和它比高的还有大天鹅),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以上。
高山兀鹫经常在高山和高原地区栖息,它一般都是在高山森林上部的苔原森林地带、高原草地、荒漠和岩石地带活动;繁殖期的高山兀鹫多在海拔2000~6000米的山地活动;冬季,高山兀鹫有时也会到山脚地带活动。
高山兀鹫的食物主要是腐肉和尸体,因此它一般不攻击活的动物。高山兀鹫的视觉和嗅觉都很敏锐,这有利于它在高空翱翔盘旋的时候寻找地面上的尸体。不过,在食物贫乏和极其饥饿的情况下,高山兀鹫有时也会吃蛙、蜥蜴、鸟类、小型兽类和大的甲虫和蝗虫。
由于较少捕食活的动物,高山兀鹫的脚爪大多退化,顶多可以支撑身体或撕裂尸体,不过,这为它在地面上奔跑和跳动提供了方便。高山兀鹫的嘴异常强大,这有利于它从一些很大、很结实的动物的尸体上去拖出沉重的内脏,并将肌肉一块块地撕下来吃掉。
沙漠里的小精灵——沙鸡
深秋广阔的戈壁上成片的芨芨草丛已逐渐枯黄,公路两旁洼地中和盐斑地上生长的猪毛菜,则越变越红,那成簇的紫红或桃红的透亮萼片,在阳光下泛着红光,把一望无际的戈壁点缀得像铺上了花地毯。这时,一群鸟从远处飞来,足有200~300,只从头顶掠过,那尖厉的翅音呼啸着,一眨眼,群鸟的身影消失在天边。它们就是荒漠和半荒漠草原上生活的典型鸟类——沙鸡。
沙鸡属鸽形目沙鸡科,在新疆有3种,即毛腿沙鸡、西藏毛腿沙鸡和黑腹沙鸡。西藏毛腿沙鸡分布在阿尔金山及昆仑山高寒荒漠中,黑腹沙鸡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南部等地,毛腿沙鸡则分布较广,南北疆均可见到,特别是准噶尔盆地数量较多,从天山北坡低山丘陵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凡接近水源的地区,均可见到成群毛腿沙鸡活动。
毛腿沙鸡体长25~30厘米,重250克左右,全身羽色斑杂,以沙棕色为主,布满暗褐色横斑纹,落在地上不动时,与荒漠地带的土壤和沙地混成一色,非常协调,让人难以发现。毛腿沙鸡双翅呈镰刀形,长而尖,它有特别长的2枚中央尾羽,极为明显。为了适应荒漠地区生态环境条件,沙鸡的脚爪变得非常特殊,仅有3个脚趾,而且还包在鞘中,脚掌有粗厚的垫和棘状突起。腿部和趾上皆生长有浓密的羽毛,这种脚爪构造,很有利于沙鸡在夏季灼热的沙漠地表行走,而不至于把脚烫伤,也不至于在疏松的沙面上下陷。
沙鸡通常喜欢集群生活,只有在春夏繁殖季节才成对活动。它们在地面营巢,一般每窝产3个卵,孵化期20多天。在这期间,它们不喜欢长距离迁飞,多在繁殖地奔走,过着幽静的小家庭生活。
当雏鸡长大能够迁飞时,沙鸡便几家或许多家合在一起,集结成大群长距离飞行,以寻找食物和水源,且有利于逃避敌害。在飞行时,它们飞得低而且很快,忽高忽低,呈波浪式前进,同时呜叫不止。在有些地区,它们常常每天定时地在觅食地和十余千米甚至更远的水泉之间飞行,很有规律。到冬季,便迁飞到较为温暖而少雪的地带活动。但在干旱年份,沙鸡便会离开通常的活动地区远距离迁飞。
沙鸡有很多的天敌,当遇到敌害时,有时便卧在原地微张双翅,缩着脖子,就像是戈壁上的一块石头,常常走到跟前还不易发现,但它的一双眼睛却盯着对手,如果实在逃不过,便只好展翅飞去。
傻鸡——西藏毛腿沙鸡
西藏毛腿沙鸡分布于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南部及东部,以及西藏北部及南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它们多生活在海拔4200~5100米处的荒漠草原、高山草甸草原及湖边草地,冬季则下迁到海拔4000米以下的地带越冬。
西藏毛腿沙鸡的翅尾尖长,尤其中央一对尾羽突出在尾后,特别长,羽瓣大部为沙棕色,并缀以黑色横斑,羽端转为蓝灰,羽干黑褐色,头部从前头到后颈为白色,具有明显的黑斑,而在头的前方又有丰富的纵纹。西藏毛腿沙鸡的上背为棕黄,从下背至尾上覆羽转呈灰白,肩羽杂以黑色块斑状,中央尾羽与腰羽相同,但前端转为黑色,外侧尾羽及尾下覆羽为肉桂色,同时具有栗色和黑色横斑,尖端白色,下体棕白色。
由于它脚趾连在一起,底部又有肉垫,因此适合在灼热的沙漠和砾石滩上行走。飞行迅速,成波浪状,边飞边呜叫,叫声变化很大。翅膀在飞行时迅速拍打,发出“沙、沙、沙”的响声。落地时,像鹰隼掠食一样,迅速而又敏捷。停落后来回走动的姿势很像鸽子。
每年6~7月为西藏毛腿沙鸡的繁殖期。此时它们成对栖息或结成10只左右的小群,9月初则结成数十只乃至上百只的大群,遇有危险,则合群鸣叫。迁徙时,往往也结成大群。因这种鸡极富保护色,在人们靠近它的时候,它仍不飞走,甚至走到跟前仍有不动的,故又叫傻鸡。
西藏毛腿沙鸡的食物主要是豆科植物的花、叶、油菜籽、草籽,有时也吃鞘翅目的小昆虫等。
西藏毛腿沙鸡在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四周以及西藏荒漠地带数量很多,是一项很重要的资源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