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和儿子说的知心话
13353400000007

第7章 透析心灵,和心理问题说“拜拜”(1)

青春期是男孩心理变化较大的一个时期,此时加强心理管理,可以完善男孩身心,促进男孩健康成长。对男孩来说,青春期心理疏导是一种心理扶助。家长可以通过对男孩的疏导,使男孩重新评价自己,达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从而顺利完成从“小大人”到成人的过度。

身体变化影响男孩的心理发展

青春期男孩的生理变化具有多种心理上的意义,如青春期男孩最大的矛盾之一,是既想确定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又希望自己完全和同伴相像,当青春期男孩比同伴发育得较早或较晚时,都会感到困惑。另外,青春期男孩还会出现诸如:好奇、反抗、自卑、懦弱等种种心理问题。所以,男孩在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上,一定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课堂上,郭亮一点儿也听不进老师讲的内容。他的思绪变得很乱,脑子里浑浑噩噩的。他发现自己最近非常喜欢漂亮的女老师的课,有时候,在女老师上课时,他会想起与女老师平常对话的情景,老师不止一次地批评过他了。还有,在女生们聚集的地方,他也会时不时地看上几眼。为此,他还被同班的同学嘲笑了很多次。他还很喜欢跟同班的男同学进行比较,当他发现有几个男孩的胡须比他多、密时,他难过得直想哭出来。他再也没有小时候的自信和乐观了。更让他觉得烦恼的是,最近的他不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因为他总是对父母发火,嫌父母为他准备的东西不够充分、嫌父母总爱管他学习的事……

郭亮的表现代表了很大一部分青春期男孩的心理。虽然很多男孩已经接受了青春期的知识教育,但是他们却总会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郭亮的表现就是典型的心理不过关的表现。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其实不是说能接受就能接受的。男孩在进入青春期时,一定要做好心理的准备工作。其实,身体形态的发育对心理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青春期男孩身体外形变化后,慢慢地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了“大人”;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感,很有兴趣跟异性一起活动;由于心智的不成熟,青春期男孩总会感觉到自己与成人相比表现得很幼稚,而且对自己的幼稚感到气恼;青春期男孩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程度会慢慢地降低,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就会反抗父母和老师;青春期男孩常常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青春期男孩有时会显得非常自卑,但有时又会很高傲;有勇敢的一面,但又害怕面对一些东西;常常会羡慕成年人,但更多的时候会想念童年的美好时光。这些心理变化都是青春期男孩容易发生的变化,男孩只要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就能很好地度过青春期。

另外,在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时,男孩们还需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主要表现于男孩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常关注及对某些正常疾患的过分夸大。这种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的严重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主体在心理上构想出来的疾病或症状,而且伴随着真切的生理上的感觉和反应,看起来就像真正患病一样,但检查不出任何疾病,严重影响男孩的学习及健康。

心理学家认为,产生这种症状的重要原因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在生理上所发生的巨变,如身体内外的变化及性机能的出现,使他们猝不及防,也使他们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自己的身体上。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青春期男孩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就像一个新生儿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一样,是完全陌生的。要克服这种陌生感,男孩就必须了解一些青春期生理变化的知识,但不要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否则就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内心叛逆,总想做点“出格”的事

青春期是男孩人生中最懵懂的一段时期,他们对很多事情都是似懂非懂,可偏偏喜欢装的什么都懂似的。他们总是喜欢跟别人唱反调,尤其是对大人(老师和家长),大人觉得应该这样做,他们就那样做,他们总是认为按大人们的方法做就很委屈,很不甘心,青春期男孩的这种心理被称为“叛逆”。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很多青春期男孩随着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开始不遗余力地追求个性,让自己变得另类。有的青春期男孩会“不受教”、“不听话”,常与大人“对着干”,总是想做点“出格”的事情。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叛逆心理。

李响染了一头黄头发,黄头发中间又染了几撮红头发,还喜欢穿新奇的服装,他知道这些都是父母及老师无法接受,但每当想起父母或老师看见自己这般模样时的表情,和表现出来的嗤之以鼻,李响的心里就洋洋得意,犹如自己打了胜仗一样。

李响的叛逆行为是青春期男孩的典型代表。据一份心理杂志的调查显示:青春期男孩中经常存在叛逆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叛逆心理的达89.4%。从行为上看,叛逆心理主要表现为:男孩对学校的教育内容不感兴趣或较少感兴趣;对学校不让带的物品偏偏要悄悄带入学校;对老师和家长指定阅读的书籍不屑一顾,而对一些于学习毫无意义的书刊却想方设法弄来读一读;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持对抗情绪等。

青春期男孩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主观方面,青春期男孩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大人的监护。他们反对大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青春期男孩的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春期男孩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生活萎蘼等。进一步发展,叛逆心理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因此,青春期男孩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防治和消除叛逆心理。

首先,青春期男孩应该培养自己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炼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其次,学会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唠叨、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老师、父母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男孩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叛逆心理就会渐渐消除。

另外,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青春期男孩平时要虚心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另外,青春期男孩还要主动与老师和父母接触,向他们请教,这样多了一份沟通,也就少了一层隔阂。

青春期男孩消除叛逆心理还要善于运用自我疏导的方法。比如:运用心里换位法去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转移法、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减轻过分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从而使自己既善于自我调控,又善于自我解脱、自我振奋。

拒绝青春“独角戏”

青春期是容易滋生孤独感的时期,孤独如同影子一样,缠绕着青春期男孩的心。男孩进入青春期后,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一下子增多了:在同学中,想成为被人接纳和喜爱的人;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和信任等。要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对于青春期男孩来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可是他们又想表现的独立和成熟,于是一方面他们特别需要和别人探讨和交流,一方面又不愿意敞开心扉。所以,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说:“没有谁比青年人从他们孤独小房里更加用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了,没有谁比青年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了。”这种孤独感正是青春期男孩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表现。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会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总想一夜之间成熟起来,不喜欢家长、老师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对待。很多男孩会有这样一种体验:父母的关心成了恼人的唠叨,老师也变得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周围的同学也没有原来那么亲密无间了,自己的事情不知道该向谁倾诉,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总觉得没人理解自己,颇为孤独,从而使原本美好的青春变成了一场孤单寂寞的独角戏。

有观点认为,“孤独症”是男性大脑的一种极端现象,根据这一理论,所有的男子都是孤独症患者,只是程度轻重的区别而已,而青春期男孩患有孤独症的普遍性要比其他人高10倍。德国学者赖恩斯的一项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孤独感是导致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性滥交,只要能够解除孤独,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心怀恐惧。深沉的孤独感会使青春期男孩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严重的会使男孩出现离家出走、厌世轻生等过激行为。

石岩和刘芳是某学校的学生。高考来临前夕,两个人突然失踪了。经过多方寻找,他们的父母在外省的一个小城镇将二人找到。在石岩的日记中,父母和老师终于了解了他的内心世界。原来,石岩的父母离异,父亲每天忙于应酬,无法照顾他,只好让他在学校住宿。在学校里,石岩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被老师批评,内心十分委屈和孤独。后来,他渐渐和同班的刘芳熟识起来,刘芳也来自一个离异的家庭,相似的遭遇使他们有很多共同语言,这也让石岩孤独的心灵有了慰藉。随着高考的临近,两个人的心理压力也开始加重,于是相约离家出走。让老师和家长舒了一口气的是,在离家出走的半个月里,两个人的关系依旧单纯,没有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石岩说:“我们之所以成为朋友,就是因为我们害怕孤独,我们在一起时可以相互温暖对方的心灵。”

青春期男孩体验到孤独并不可怕,这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男孩最终不能从孤独中走出来,总是一味地回避社会,最后便可能把自己隔绝起来,得不到成长中所需要信息和情感支持,并为此而感到深深的苦恼。因此,青春期男孩应该学会打开心灵枷锁,消除孤独感,男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主动地接近别人

积极主动地接近别人的最好方法,便是关心、帮助别人。当男孩看到周围的人有为难之处的时候,如果能主动伸出手去帮一把,很可能就为自己赢得了一位朋友,从而也帮助自己摆脱了孤独。

2.改变自我

日本心理学家箱崎总一说:“对别人亲切正是免除自己本身孤独的第一步。”没有会喜欢整天愁眉苦脸的人,也没有人会喜欢一脸清高孤傲的人。如果男孩渴望友谊和朋友,就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自己。也许有的男孩并非不想理别人,只是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或担心别人会不理自己。其实,男孩可以先从每天早上见面做起。如果男孩每天都能以亲切的微笑来面对自己的同学、朋友,坚持几天,男孩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3.适当、合理地发泄不良情绪

青春期男孩不应该随便发脾气,但医学心理学家认为,适当、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可以缓解青春期男孩心中的压力与孤独。心理学家曾给一些青春期男孩测验血压,然后按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编成两组,分别询问他们是否会适时地发泄不良情绪,结果87%血压正常的男孩都说他们偶尔会发泄不良情绪,而那些高血压的男孩从不发泄不良情绪,只会将心事埋在心底。由此看来,男孩把情感抒发出来要比深深埋在心里有益得多。

别把“别理我,烦着呢”挂在嘴边

辛松刚上初三,学习成绩一般。紧张的学习生活让他感觉压力很大,他生怕自己的任何一次模拟考试成绩有所下降,所以时时处于紧张状态。每次考试后,辛松的情绪都会变得很不稳定,因为一点儿小事就跟同学发脾气。

升学的压力已经让辛松很烦闷了,更糟糕的是他觉得自从上了初三,原本友善、可爱的同学都变得十分冷漠,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以前,辛松向学习好的同学请教问题,同学都会很热情地帮助他,但是上初三后,每当辛松向同学请教时,他们就会很不耐烦,有的同学会敷衍几句,有的同学干脆就说不知道。辛松觉得许多同学都变得自私、斤斤计较了。他十分烦恼:是不是上初三后,同学之间都在相互防备,害怕别人会超过自己?是不是同学们真的变得自私无情了?是不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已经不复存在了?辛松渐渐变得郁郁寡欢,有人跟他说话,他也会不耐烦地说:“别理我,烦着呢!”

青春期男孩正处在茁壮成长的时期,应该是很快乐的,可是有不少青春期男孩都和辛松一样,觉得“烦透了”“没劲”。现代心理学上把厌烦叫做“精神疲倦”,而厌烦感产生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外在和内在的两大类。外在的原因主要在于单调、重复、乏味的事务。青春期男孩的学习压力大,课余生活不够丰富,每天除了课堂还是课堂,除了读书还是读书,甚至连节假日都没有,难免感到厌烦。特别是在学习感到吃力的时候,厌烦感更是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