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习惯好性格成就好孩子
13353200000017

第17章 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2)

孩子的本质都是善良和真诚的。如果父母对他们的善良给予支持和赏识,那他们这种善良的行为就会强化;如果父母误解了他们的善良,那他们的善良行为就有可能弱化。因此,赏识孩子的善良、肯定他们正确的行为,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天已经黑了,本来早已经该回家的小玲还没有回家,爸爸妈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快八点了,小玲终于回来了。

“你到哪里去了,怎么这么晚才回来,不知道爸爸妈妈担心吗?”妈妈生气地说。

“是这样的,我在放学的路上碰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婆婆在路口边蹲着,看起来很可怜,于是我就带她过马路。”

“过马路要这么长时间吗?一看就是在撒谎!”妈妈还是很生气。

“我还没有说完呢!我扶老婆婆过马路的时候,她说她和女儿走散了,回不了家。然后我就问她家住在哪里,她说住在铁路小区。我又问她知道家里的电话吗,她说记不清楚了。没办法,我只好送她回家了,所以才回来这么晚。”

“是吗?可是她为什么不找别人呢,偏偏找你这个小孩子?”妈妈还是有点怀疑。

“她说她之前已经问了好几个人了,但是没有人愿意帮她,一看到她是盲人就转身走了。后来我就带着老婆婆坐公交车,把她送到家了。她女儿都急坏了,正打算报警呢。”

小玲正说着,家里的电话响了,爸爸接完电话,高兴地对小玲和妈妈说:“刚才老婆婆的女儿来电话了,说谢谢小玲把她妈妈送回家,还说改天要上门来当面感谢呢。”

再来看一个故事。

一个冬天的寒冷下午,一家三口正围坐在火炉前烤火。门口走来母子俩,衣着单薄,嘴唇冻得紫黑,牙齿咯咯响,问能不能进屋烤烤火。

五岁的明明听了,不等父母开口,急急地说:“行,行,快进来!快进来!”母子俩看大人未表态,犹豫不决。

明明立即扭回头看父母,两口子微笑着说:“怎么不行,快进来吧!”母子俩进来了,明明把自己坐的椅子让给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又去搬了张凳子给孩子的母亲坐。

孩子的母亲边烤火边说了来历:他们是外地人,来投亲戚,没想到亲戚搬家了,他们问清楚了亲戚的新址,要继续找亲戚,路过这里,便想进来烤烤火暖暖身子再赶路。

母子俩烤了好一阵,仍颤颤发抖。明明对妈妈说:“妈妈,你去泡两杯热茶给他们喝好吗?喝了热茶就会暖和起来。”妈妈很爽快地答应了,起身忙碌了一阵,端来两杯热气腾腾的茶。

明明看母子俩喝完,又“咚咚咚”跑进房间,拿了件自己穿的毛衣出来:“妈妈,爸爸,把我这件毛衣送给这个小朋友穿好吗?”父母对孩子的举动感到很意外,也非常感动和支持,高兴地点头同意了。

当然,父母在教育孩子善良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不要盲目地善良。

春节,燕妮带着儿子贝贝从老家回来,走进地铁车厢刚坐稳,就有几个外地小孩跑过伸着小脏手说:“阿姨给我点钱吧!”贝贝抬头看着妈妈,目光充满了同情,还没等妈妈表态,就从裤兜里把自己的零用钱掏了出来,几个小孩争先恐后地叫小哥哥,一人一张,50元被分完了,这一刻燕妮看到儿子脸上充满了自信和神圣。燕妮猛拉了一下他的手,儿子抬起头看到妈妈的表情异常严肃,吃惊地问:“我做错了吗?你平常不是老爱帮助别人吗?为什么……”

到站了,在站口他们又看到了那几个小孩,每人手里拿着一沓纸币,还在比谁的最多。贝贝很不解:“他们的钱比我的还多呢……”一种悔意写在他稚气的脸上。燕妮抚摸着他的头,告诉他:“你刚才做得对,很了不起,很少有人像你那样慷慨。不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帮助人是对的,但你还要辨别其中的真伪。”贝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其实,善良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所以根本无法面面俱到地说出父母具体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孩子善良有爱心。但父母应该明白,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不是讲两次大道理就能做到的,需要经常性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把善良融入到生活的细节中。只有这样,才能把善良之根植于孩子心中。

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父母箴言

乐观的性格是孩子应对人生中悲伤、不幸、失败、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如果孩子无法乐观地面对人生,就会意志消沉,对前途丧失信心,而且长此以往,还会损害身体健康。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乐观的性格可以通过实践逐步培养,悲观的性格也可以在实践中逐步被改塑。

美国有一对兄弟,一个出奇的乐观,一个却非常悲观。

有一天,他们的父母希望兄弟俩的性格都能改变一些。于是,他们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

一个小时后,他们的父母走进悲观孩子的屋子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在哭泣。原来,他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怕父母会责骂自己。

当父母走进乐观孩子的屋子时,却发现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挖着马粪,把散乱的马粪铲得干干净净。看到父母来了,乐观的孩子高兴地叫道:“爸爸,这里有这么多马粪,附近肯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

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至当上了美国总统。这中间,乐观的性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乐观是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而又不断进取的个性特征。孩子对那些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或对象,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对无法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乐观的性格是孩子应对人生中悲伤、不幸、失败、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

孩子乐观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教育专家认为,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乐观的性格可以通过实践逐步培养,悲观的性格也可以在实践中逐步被改塑。

那么,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呢?

1.引导孩子摆脱困境

每个孩子都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情,即使天性乐观的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父母无论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尽往消极的方面想。

6岁的乐乐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一天,妈妈从幼儿园接乐乐回来时,就发现乐乐有点闷闷不乐。妈妈问道:

“乐乐,今天幼儿园有什么高兴的事呀?”

“今天一点都不好玩。”乐乐不高兴地回答。

“为什么呀?出了什么事吗?”妈妈问道。

“今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很会说话,老给同学讲搞笑的事情,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原来,乐乐今天在幼儿园受到冷落了。

“那不是很有意思吗?以后,你每天都可以跟这样一个会说笑话的人玩了,你不高兴吗?”妈妈引导乐乐。

“可是,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呀!”乐乐有些着急了。

“只要你和同学们一样与那位新同学一起玩,你们不是都可以玩得很开心吗?其他同学还是跟你一起玩的呀!是不是?”妈妈问道。

“嗯,好像是。”显然,乐乐同意了妈妈的看法。一路上,乐乐又恢复了往常的快乐。

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烦恼很快就会消失,孩子也会恢复快乐。当然,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难,教给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来保持乐观的情绪,这些都是促使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好方法。

2.父母自身要乐观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首先要乐观。父母在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如何处理会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则,在面对困境、挫折时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孩子也会受父母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乐观地去面对。

平时,父母应该多向孩子灌输一些乐观主义的认识,让孩子明白,令人快乐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不愉快的事情只是暂时的,不具普遍性。只要乐观地对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例如,碰到周末要加班去,就要对孩子说:“今天妈妈要去公司加班,这表明妈妈的工作很忙。”孩子会觉得妈妈很能干,在公司是核心人员。而不要对孩子说:“该死的,妈妈今天又要加班去。”因为这样孩子会觉得你是不得不去加班的,这就给孩子留下了不快乐的阴影。

3.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

许多孩子不快乐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自由。父母的溺爱,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和举动,甚至替孩子包办一些事情,这样,孩子什么事都不用做,也就无法从中得到乐趣。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就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而是要允许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

例如,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什么时候喝牛奶,今天穿什么衣服;对于四五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父母许可的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周末去哪里玩;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一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什么时候学习等;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应该允许他结交朋友,带朋友来家里玩等。

一般来说,只有从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因此,聪明的父母不妨做个“懒惰”的父母,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处理自己的事情。

4.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

孩子在遇到困境时,往往会表现出悲伤。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现出软弱,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聚起来,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极心理。

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5.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

乐观的孩子往往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悲观的孩子则往往觉得没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时地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和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阴影。

平时,父母要多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孩子想象自己的美好未来,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只要孩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孩子必定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事情。

6.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可以使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广泛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升华思想。可以选择阅读伟人的故事、童话、小说等文学作品。另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如带孩子到邻居家串门,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来玩等。

另外,父母可多搞一些活动,如带孩子外出游玩;也可让孩子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如利用废物制作小作品,通过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会生活的乐趣,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让孩子学会助人为乐

父母箴言

孩子们在交往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父母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支持孩子帮助其他的朋友克服困难,让孩子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快乐。

孩子们在交往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支持孩子帮助其他的小朋友克服困难,比如,小朋友摔到了要急忙把他扶起来,同伴的玩具不见了帮着去寻找等等。要让孩子知道,乐于助人的人就会有很多的朋友。

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家庭中的大小事情往往以孩子为轴心,忙得不亦乐乎。于是,有些孩子就会缺乏关心他人的意识,只知“自我”,这对孩子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孩子从“我”的意识到“你”“他”,是思维发展的一个飞跃,从满足自己要求要学会关心别人,则是道德意识的升华。从小在孩子心灵中播下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种子,是发展孩子的健康心理,培养开朗、宽厚、善良性格的重要基础。

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助人为乐的品格,不妨从以下几点来试试。

1.启动孩子的帮助能力

有些孩子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会表现得很漠然或不知所措。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责怪孩子。在很多时候,孩子是愿意去帮助别人的,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并且不相信自己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因此父母要经常寻找机会,让孩子来帮帮自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比如,在拣菜的时候,父母可以请孩子帮忙搬张小凳子来。当孩子对父母的“指令”产生回应后,要对孩子说声谢谢,并提醒孩子:以后,妈妈拣菜,你都乐意给妈妈搬凳子吗?一般情况下,孩子是很乐意的。在生活中,父母要经常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去帮助人。在适当的时候,父母可以运用情境教育让孩子明白,生活中有些事情是自己能独立完成的,而有些事情是需要在别人帮助下完成的。比如蚂蚁搬运食物、工人师傅盖楼房等。当然,在孩子有所表现后,一定要给予鼓励和赞扬,这样才能激起孩子产生助人的行为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