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给自己看病:疾病信号早知道
13351100000008

第8章 耳鼻如此传播疾病信息(1)

耳朵能反映全身脏器的信息

中医早就认为,通过耳朵不仅可以治疗全身的疾病,而且还可以反映全身的健康状态。耳朵虽为人体的一个小章,仅占人体总面积的1%,然而却有着预报全身健康的作用,也就是说耳朵连通着全身。这个道理,在21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医师就已知道了。古代的医书上,有这样-句话:“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意思是说耳朵是人体重要经脉汇聚的地方,那时的医学家就发现,在耳朵上面有好多点,用细针刺这些点(也即是耳穴),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的症状。

近代,奇特的耳针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1950年,法国医学博士诺其尔听说扎耳针能治病,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起先,他按着中国医师告诉他的几个耳穴,专治腿痛,果然有效。消息传开,各种各样的疼痛患者都找上门来,但不少痛症,中国医师没告诉过他如何治,那该怎么办呢?于是他灵机一动,既然耳朵代表着全身,为什么不自己来寻找它们的代表点呢?他用像火柴杆那样的圆头细杆,轻轻地压向患者的耳朵各处,看看哪一点出现疼痛,这痛点不就反映患者身体有病的部位吗?这个脑子转弯转得真对路。头痛、眼痛、牙痛、胃痛、胆痛、胰痛等种种痛症,他都在耳朵上找到了相对应的压痛点。诺其尔把这些压痛点画在一张耳朵图上。他惊奇地跳了起来:

“这不就是-个倒放着的胎儿吗!”从此以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更加相信耳朵能反映全身脏器的信息。

耳朵色泽反映的全身疾病

耳朵上有260个穴位,前面200个穴位,背面60个穴位,这些穴位与全身的关系都很密切。所以,望耳诊病,已经是中医的重要章。在耳诊学中,人体的五脏六腑都能在小小的耳朵中找到对应的位置,也就是说能根据耳朵的色泽变色看到内脏的病变。正常耳郭色泽微黄而红润。如出现异常颜色,说明内脏有病。

1.耳轮焦黑中医认为此症为肾精亏极的征象。

2.耳朵红肿中医认为此症为少阳相火上攻,或为肝胆湿热火毒上蒸,或是疖、冻疮所致。

3.耳垂潮红这是体内糖分过剩的表现,易患糖尿病。

4.耳郭上产生白色的皮肤脱屑此屑擦之不易除去,常见于各种皮肤病。

耳郭反射区常见的疾病信号

耳郭是人体一份完整的病历记录。耳郭的变化,有血管充盈、充血、肿胀、水肿、瘀血、瘢痕、脱屑、结节、丘疹、皱褶、发光、凹陷,而皮肤色泽的改变有白色、红色、黑色、灰色等。对应点参照图3-1。

1.冠心病耳穴“心区”呈圆形红晕,周围小血管怒张,有光泽,“心区”呈条段状红晕或“心区”有针尖大小白色小点。

2.心肌梗死在“心区”呈星状血管怒张,中心稍白,有光泽。

3.风湿性心脏病耳穴“心区”呈圆形皱褶扩大,边缘色暗、无光泽、心区呈点状白色,边缘红晕有光泽。

4.肺结核“肺区”呈粟粒状白色,伴有点状凹陷。在复发期为白色小点,边缘红晕,有光泽。

5.急性肺炎“肺区”呈片状红晕,边缘不清,有光泽。

6.支气管扩张“肺、气管区”呈海星状血管怒张,有光泽。

7.慢性胃炎在胃区呈白色,片状增生,耳轮脚增宽。

8.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在相应部位呈白点,边缘红晕,界限清晰,有光泽。

9.慢性结肠炎在“大肠区”呈点片状白色,伴有丘疹,边缘色暗,呈脂溢性脱屑。

10.慢性肝炎“肝脾区”呈片状增厚,伴有点片状暗红色,大小不等。

11.肝大在“肝区”块状增厚,边缘清晰。

12.肝硬化“肝脾区”呈块状隆起,不光滑,伴有小结节,边缘不清,色暗。

13.胆结石“胰、胆区”呈白点,边缘暗红,有光泽。

14.肾盂肾炎在“肾区”呈针尖大小红白点,数个,有光泽。

15.肾结石、膀胱结石“肾、膀胱区”呈白点大小不等,边缘红界线,清晰,有光泽。

16.子宫内膜炎“内生殖器”片状充血,伴有丘疹,脂溢增厚。

17.子宫肌瘤“内生殖器”呈结节状,边缘红晕。

18.头痛头晕在枕额部呈椭圆形隆起。

19.高血压在耳脊沟上1/3呈点状红晕及血管怒张。

20.脑出血在“皮质下”上1/3呈片状,暗灰色,界线不清,有光泽。

21.颈椎病、腰椎病在“颈椎区”或“腰椎区”呈串珠状隆起,边缘红晕。

22.肺癌“肺区”有灰色结节或点片状灰白色。

23.胃癌“胃区点”片状隆起、色暗。

24.肝癌“肝区”结节状隆起,色暗质硬,不光滑。

25.肠癌“大肠区”呈结节状隆起,边缘暗红,质硬。

为什么会出现耳鸣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常感到耳内嗡嗡作响,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耳鸣。

耳鸣声多数在耳内,少数在头部或耳周。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可为低音调轰鸣或嗡嗡声;有时又可呈嘶嘶声、海潮声。声调、音量及强度波动不定,在安静房间内或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时,则耳鸣更为清晰。耳鸣形简实繁,原因复杂。然而,耳鸣又是常见耳部和全身疾病的早期信号。那么,哪些情况下可出现耳鸣呢?

1.耳部疾患耳鸣以夜间为甚。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又分为传导性耳鸣与感音性耳鸣两种。当耳内异物、炎症肿胀发生阻塞、耳膜充血、穿孔、中耳积液或感染均可发生传导性耳鸣。这种耳鸣的特征是单侧性,即耳鸣发生于病变的一侧,且音调较低,有节律性,如“隆隆声”,“轰轰声”。发生内耳震荡,水肿、听神经痛等,均可刺激内耳耳蜗而发生感应性耳鸣,这种耳鸣多为双侧性,耳鸣常呈高音调,如蝉鸣音、嘶嘶声、汽锅放气声,耳鸣常为间歇性。

2.颈部疾患颈动脉受压迫时,可引起受压的一侧耳鸣。这种耳鸣的特点是持续性,低音调,耳鸣的程度可随体位的变化而变化。

3.药物中毒应用大剂量奎宁、奎尼丁、氯喹等药物均可引起耳鸣,但停药后即好转,多不影响听力。常用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对听神经及前庭神经均有毒害作用,在中毒早期可出现耳鸣,这种耳鸣往往是高音调,呈双侧性。若不及时停药,可迅速发展成耳聋,且难以逆转。

4.神经衰弱神经衰弱引起的耳鸣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明显有关。

这种耳鸣音调高低不定,多为双侧性,并伴有头痛、头昏、失眠、多梦等症状。

5.全身疾病当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糖尿病、结核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导致全身功能紊乱时,也会出现耳鸣症状。但可随着这些疾病的痊愈而消失。这种耳鸣也是高音调,双侧性的。

6.心血管疾病这是因为耳与心血管系统之间存在着生理上的联系。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对耳蜗的影响比对心血管的影响更大,耳蜗对缺血、缺氧比心肌敏感。因此,这种耳鸣信号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标志。

中医认为耳鸣是肾虚的表现,有时还会伴随着脚跟痛、腰痛、尿频等症状,工作过于劳累的人尤其是要注意,要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另外,耳鸣的发展可受各种生活因素的影响,如科学家研究发现,耳鸣、耳聋与吃有关。因此得从生活预防保健着手。一是要限制脂肪的摄入。二是要多补充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类食物。三是要多食含锌食物。四是要多饮牛奶。

五是老年性耳聋患者可适当多吃鱼,尤其是青鱼。六是要常吃豆制品。

为什么有的人耳垂出现皱褶

耳垂皱褶纹是指两侧耳垂有深而斜行向下连贯的皱褶,大多起于耳屏切迹,斜向后至耳垂外下缘,多呈线形、弧形(较短或不连贯者不在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罹患冠心病的人,耳垂上几乎都有一条皱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冠状动脉病变会累及全身小动脉,引起微循环障碍,耳垂作为末端部位,是一种既无软骨又无韧带的纤维蜂窝状组织,易受缺血缺氧的影响,产生局部收缩,导致皱褶出现。所以,耳垂皱褶纹也可作为诊断早期冠心病的重要特征。并且由于耳垂皱褶纹易于发现,故在临床诊断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中老年人平时不妨常用镜子照照自己的耳垂,若发现有皱褶纹,应警惕冠心病的可能。但需要说明的是有耳垂皱褶的人并非一定是冠心病患者,仅可作为参考诊断依据。

耳中分泌物过多是什么原因

耳朵中分泌的耵聍(俗称耳屎),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及黏附异物的作用。但耳中的分泌物过多甚至流液就是某些疾病的征象了。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于儿童,初期出现咽鼓管充血肿胀、发热、全身不适、烦躁不安等症状,渐渐发展至内耳剧烈疼痛,耳朵流脓,听力下降。出现这种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并要注意防止感染扩散进而形成脑内脓肿,还要防止转变为慢性中耳炎。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俗称“耳朵底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没及时治疗,就会转化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听力减退,耳内间歇性流脓或持续性流脓。应及时清除脓液,并使用抗生素治疗。

3.外耳道发炎掏耳朵,游泳,洗澡时耳道进水后出现严重的耳朵疼痛,咀嚼、张口或打呵欠时疼痛加重,甚至耳朵流液,可能是外耳道炎症所致。外耳道炎症应进行消毒处理,可用8%的醋酸铝敷患处,也可用2%~5%的硝酸银涂抹,或使用抗生素治疗。

4.鼓膜破裂鼓膜破裂的特征是伤后即感到耳鸣、耳痛,外耳流出少量血液,听力下降。出现这种现象后应保持鼻腔的畅通,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必要时要进行手术修复。

5.外耳恶性肿瘤肿瘤可能发生于耳外,也可能发生在耳道内。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当耳道流出血性分泌物时已到晚期。此病以手术治疗为主,也可进行化学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