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给自己看病:疾病信号早知道
13351100000015

第15章 颈胸腹腰背病变早知道(3)

肝大可能与高脂血症有关

肝大是临床十分常见的异常体征,是发现和诊断疾病的重要线索。一般在右侧肋缘下肝脏下缘不被触及,但体型瘦长的人在肋缘下也可扪及肝脏下缘(此时叩诊肝脏上缘多有相应的下移),正常肝脏表面平滑、柔软,边缘较锐、无触痛、肝区无叩击痛。引起肝大的原因有许多种,但其中有一个原因是血液中的脂肪成分多,会引起肝大。所以临床提示,肝大有可能是高脂血症的重要信号。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信号

原发于肝脏的癌瘤称为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的常见癌瘤之一。原发于其他脏器而转移至肝脏者,称继发性肝癌。各种癌肿,发展至一定程度,都有可能转移至肝脏。但此处所说的肝癌,指原发性肝癌。肝癌在早期症状不明显,甚至患病后很长时间都毫无感觉,只有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肝区疼痛、食欲下降、疲乏无力、日渐消瘦等症状,到晚期则会有黄疸、腹水、呕血、昏迷等表现。如发觉有下列6种征象,即应提高警惕。

1.原有肝炎史者,肝区疼痛突然加剧,或疼痛性质发生改变需注意检查。

2.原有肝硬化史者,如症状突然加剧亦应注意检查。

3.肝区症状肝区疼痛,用力后往往加剧,或肝区不适,或右肩部不适等。

4.消化道的症状如上腹饱胀,食后饱胀加剧加重,胃区不适,或胃区隐痛,有时会误作胃病治疗、以致贻误病情。脐部隐痛,大便稀薄,或大便次数增多,有时会误作肠炎,需注意检查。右上腹不适,有时进食油腻后加重,误作胆囊炎,亦需加以区别。

5.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下午低热、夜晚盗汗。

6.其他症状有黄疸时,小便甚黄,甚至赤红色,眼白见黄。有腹水时,腹胀,尿少,尿短,大便次数增多。有消化道出血时,大便呈黑色柏油状,甚或呕血。有肝癌破裂时,腹痛剧,血腹,甚至血压下降。有血糖降低时,阵发性多汗、昏迷,甚至呈所谓低血糖朦胧。有肝昏迷时,狂躁、昏迷、抽搐等。

那么生活中如何加强对肝癌的预防呢?据流行病学调查,大约90%的肝癌与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两对半”阳性,丙型肝炎抗体阳性都是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所以,对35岁以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慢性肝炎,肝硬化5年以上,直系亲属3代中有肝癌家族史的人每半年检测甲胎蛋白和肝脏B超,是早期发现肝癌的最有效方法。此外,注射乙型肝炎疫苗;输血时保证血液制品未被肝炎病毒感染。酒精也是引发肝癌的一大敌人,因此预防肝癌应戒酒。

腹部肚脐颜色与疾病信号

1.脐色白常为肺气虚、心阳不足、血虚的临证表现,可见气促心悸、头晕乏力、虚浮食少,唇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常与脐下陷、腹凉一同出现。

2.脐色赤脐色红赤,表示心火重,热毒内蕴,或心火下移小肠,热积腹中,外应于脾,或腑气不通,热毒内蕴、毒溢于脐,可与口渴面赤、舌质红、苔黄干、便结、心烦等全身症状并见。

3.脐色黑脐色黑为一般病情多较严重,常与神志昏迷等危象并见。

4.脐色黄脐色发黄,并有油性分泌物渗出,发痒,为湿热蕴积脾胃或肝胆湿热之兆,常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肉内生湿热所致。

5.脐色青脐色发青或青蓝,常与腹部寒冷并见,常有腹痛隐隐,喜按就温,肠鸣泄泻,四肢欠温、口淡食少、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迟或紧,此外痛证亦可出现脐色发青。

腹部肚脐位置与疾病信号

正常肚脐位居腹部中央,无外突及下陷,如脐位发生改变,则说明脏腑有虚实之变。

1.脐突出脐位外突为水肿的之兆,提示严重水肿,脐外突凸又为喘胀的险候,预兆肺肾之气将绝,临床上如哮病,喘证出现脐突发黑,多为心阳欲绝的预兆。

2.脐内陷多见于久泄元气将脱及暴吐之后,此外,脐突然内陷还为正虚邪闭的之征兆,多见小儿瘟疫染身毒邪内逼之证,病情险恶预后不良。

3.脐下移脐位下移,下落中线,为肾虚中气不足的表现,多兼见腹壁松弛虚软,常提示内脏下垂。证见少气无力,动则息促,头晕眼花,腹部坠胀,脉虚无力,舌淡苔白等中气下陷证,提示胃腑下垂,肝肾下垂及脱肛、子宫脱出等。

4.脐上移脐位上移,超越中线,为气逆气滞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郁气滞之象,常以郁怒为诱因,多与胀满呕吐并见,此外,内有癥瘕积聚亦可牵提致脐上移。

腹部肚脐温度的先兆意义

脐温是预报内脏寒温的温度表,脐与脐周温度的变化更能集中反映内脏的寒温。

1.肚脐体温偏高脐内应脾胃,如脐温过高则可提示大小肠积热,或阳明府实蕴热,或心经积热流于小肠,如同时并见脐部发汗,有小疮疖,则有脐痈之虞。

2.肚脐体温过低脐部发冷多预兆心肺阳虚,常并见心悸气短、水肿无力等症,脐周发凉又提示脾胃虚寒,脐下寒为命门火衰,肾阳不足的信号。

结肠癌的早期信号和预防

结肠癌(包括直肠癌)是大肠的腺癌,为肠道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因尚未明确,但本病的发生与多脂肪少纤维的饮食有关,肠息肉、结肠血吸虫、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肠病等亦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约40%的结肠癌分布于直肠及直肠乙状结肠曲,其余分布于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等处。结肠癌大体形态可呈息肉状、溃疡等。结肠癌可沿肠壁蔓延或向肠壁深层浸润,可经淋巴管、血流向肠外转移,可向腹腔内种植或沿缝线、切口面扩散。结肠癌是一种早期症状隐蔽的癌症,容易与多种疾病相混淆,早期发现可手术根治。那么,结肠癌早期信号主要有哪些呢?

有的人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腹痛、腹胀和贫血消瘦等情况。大肠癌早期信号如下。①大便习惯改变,如次数增加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②大便中带血,血色多暗淡,黏附于大便表面;③大便变细;④大便后仍想再便。遇到此类情况应速去医院检查。

肠胃频频“反酸”是什么病

有的人常会有一股“酸气”从口腔中涌出,是食管括约肌被损害的信号。但是,如果有频频“反酸”,则要警惕食管癌或食管糜烂。美酒佳肴饱餐一顿后,有可能出现“反酸”现象,这种情况几乎人人都遇到过。如经常发作,则是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及关闭无力的表现。

正常人的胃与食管连接处有一类似“阀门”样的结构,称食管下端括约肌,其舒缩时允许食物从上向下由食管进入胃内,收缩时“阀门”紧闭,防止胃内食物、胃液、胆汁等反流到食管。一旦这一“阀门”失灵,胃内食物就容易倒流到食管乃至口腔。由于胃液内的胃酸、胃蛋白酶等能对包括动物性食物在内的各种食物,甚至较粗糙的食物发起“攻击”,将其消化、吸收。因此,它对食管黏膜是一种“强腐蚀剂”,经常反酸可导致食管炎。长期频发的反酸有可能引起食管癌变。

反酸患者的常见症状有:烧心感,在饱餐后、躺卧或腹压增加时尤为明显,严重时可使患者夜间醒来;食物、酸味和苦味液体反流到口腔;章患者可感到下咽困难,严重者食管疼痛甚至出血。据统计,抽烟、酗酒、摄入过多的脂肪、巧克力及使用吗啡药物等,均可使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无力,造成“反酸”。

防止胃部“反酸”,首先要戒烟酒,每餐不要过饱,特别是在睡前应少吃,要经得起美味佳肴的诱惑。要选择合适的睡姿,如发现仰卧时容易“反酸”,则应侧卧。睡眠时头部高枕倾斜可大大减少夜间胃内食物反流。尽可能减少生活中增加腹压的活动,如不穿太紧的内衣等;频发患者不要经常弯腰及参加体力劳动。肥胖者因其腹内压增加,易发生反酸,故需减肥。如发生反酸的时间不长,一般不会导致食管炎,只要注意上述问题,反酸现象可大大减少。如经常反酸,最好还是到医院检查一下。对任何人来说,一旦出现反酸,特别是胃内容物倒流到口腔,应立即用清水漱口,并立即饮些开水,尽可能缩短胃酸等强腐蚀剂与食管的接触时间。即使夜间因反酸醒来,也应这样做。

胃癌的早期信号和预防

胃癌是原发于胃部的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的死亡率居各种癌之首位。据统计,其发病率约占我国全部肿瘤的1/4,全国每年死于胃癌的患者已超过31万。早期其发生原因可能与胃部的某些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溃疡、食物中的致癌物质及遗传因素等有关。手术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胃癌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早期诊断是关键。

胃癌早期信号首先是胃部疼痛,患者经常感觉上腹不适、膨胀、有沉重感,服用一般胃药有可能缓解;其次是食欲缺乏、消瘦、乏力,这常是胃癌的首发症状;第三是经常有恶心和呕吐的现象出现;第四是无胃病史的人一旦出现黑便应立即引起警惕,因为这也是胃癌早期的信号;此外,上腹深压痛常是早期胃癌的惟一体征。

目前,胃癌的病因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总的来说,导致胃黏膜癌变的确切因素仍未肯定。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为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应开展三级预防制,即病因学预防(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旨在提高中、晚期胃癌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三级预防。生活中要避免进食刺激性的食物和进食过饱,节制饮酒,防止暴饮暴食;少吃腌、熏、烤、油炸食品;经常食用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积极治疗胃溃疡及萎缩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