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
1334900000072

第72章 政治是一种大智慧·正义与谗毁

【引言】

谗毁肯定是一个贬义词,是奸佞小人所为,与正人君子所为相左。但有时正人君子为了达成正义的目的,还是要借用一下谗毁的方法。

【事典】

明朝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曾经发生过“夺门之变”,所谓“夺门之变”,即太上皇朱祁镇夺了弟弟景帝朱祁钰的皇位,其中石亨、曹吉祥等人的功劳最大。明英宗为了褒奖有功之臣,对石亨、曹吉祥等人是恩宠备至。石亨、曹吉祥等人本来就不是什么君子,皇帝的宠爱使其得意忘形,他们飞扬跋扈,党同伐异,简直把自己当成了皇帝。英宗对这些事也不是不知道,但因他们曾经为自己复位出过大力,也就不再管他们了。

但英宗对此还是感到担心。一次,英宗皇帝召见了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大学士李贤,屏退左右侍从,对他谈及此事,不免流露出一些隐忧。其实,李贤对此早已十分焦急,他深知石亨等人的危害极大,皇上如果念念不忘所谓“夺门”之功,总有一天会酿成大乱。然而,由于英宗对他们极为宠爱,一时又找不到下嘴的机会,只好见机行事。于是,他十分忧虑地试探着对英宗说:“陛下,您是一国之君,权力不可下移,所谓主帅无谋,大权旁落,是最危险的事。您只有独断才行。”英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朕何尝不知此理,但他们都是有功之臣,如何忍心下手呢?”李贤听了这话,知道英宗还顾念“夺门”之事,心里明白一时很难说动皇上,只有再找机会了。于是,他告辞而出。

不久,便发生了大同总兵石彪因事被捕入狱的事,石彪是石亨的侄子,他脱不了干系,不得不上表谢罪。英宗这次又犯了难,思前想后,不知该如何处置他,只好又召来李贤,询问对策。李贤知道此事后,早已做好了思想准备,想趁机进谏。英宗一见面就问:“石亨当日有‘夺门’之功,朕这次还想宽恕他,不知爱卿意下如何?”李贤见皇上又提及“夺门”之事,觉得这次不能再放过机会,一定要说服皇上改变对“夺门之变”的看法,然后才能清除奸党。

于是,他直言不讳地说:“陛下怎么总是喜欢用‘夺门’二字,难道‘夺门’二字是一个美名吗?说‘迎驾’是可以的,说‘夺门’是万万不可的。难道‘夺门’二字能传于后世吗?陛下顺应天命人意而恢复皇位,门何必用夺!而且,内廷宫门难道是随便可以夺取的吗!当日之事,最多也只能算侥幸成功,假如事先败露,石亨等人死固不足惜,那将会把陛下置于何种境地啊!难道他们就没有做周密的考虑吗?”英宗听了,有所醒悟,徐徐点头。

李贤察言观色,见皇上已有点被打动,便故意说:“当时也有人以所谓‘夺门’来邀臣的,但臣却没有参与。”英宗听了,觉得李贤如此坦率,竟敢当面这样说,觉得十分奇怪,便急忙打断他的话,询问其中缘故。李贤从容地回答说:“如果景泰皇帝果真像后来那样病重去世,群臣自当奏请陛下复位。这样做是名正言顺的,不会引起任何疑虑和后患,何至于‘夺门’!石亨、曹吉祥等人,实际上不过是借陛下复位给自己谋取富贵罢了,哪里是为宗庙社稷呢?”英宗听完,胸中豁然开朗,连连说道:“太对了,太对了,真像你说的那样!”

即日,英宗皇帝就颁诏说:今后一切奏章,都严禁用‘夺门’字样。从此以后,没有人敢再提起这两个字。朝野上下也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对石亨、曹吉祥等人也不再那样奉迎了。

英宗渐渐疏远了石亨、曹吉祥等人。没过多久,石亨就因谋反被逮捕,旋即死于狱中。石亨、曹吉祥一党的势力土崩瓦解。当时掌管刑法的官员奏报说,应对石亨等冒功升官的人进行追究,英宗对此事拿不定主意,又召来李贤问道:“此事恐怕牵连的人太多,要惊动得天下人心不安。”李贤便出主意说:“不如让这些人自首,免掉其罪,这样罪者得其罚,人心也可安。”英宗依计而行。结果,冒功升职的四千余人,都主动自首,无一人造反。

【评议】

毫无疑问,上面李贤所用的方法不是当庭而争的方法。当庭而争的方法可以造成轰动效应,但并非时时处处都是最佳方法。有时,借用一下小人的手段,可能比所谓君子的手段更有效果。当然,因其目的是正义的,手段也会随目的的正义而变成正义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