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
1334900000038

第38章 大才与小才·抗倭英雄俞大猷

【引言】

四百五十年前的日本十分贫穷,尤其是当时的财产和官位继承制度,实行的长子继承制,长子以下的男子几乎一无所有,这样,这些没有财产和官位的贵族子弟便在社会上流浪,这些人后来被称为日本浪人。由于中国的海岸线漫长,不易集中兵力布防,日本浪人就纠集了许多人前来进犯,这些人骁勇善战,时而陆地,时而海上,难于围剿,因此形成了中国明代东南沿海二十多年的倭患。在这场抗倭的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将领,俞大猷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事典】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倭寇进犯浙东,一路上烧杀抢掠,连破宁波、绍兴的防卫设施,转而又进攻松阳,浙东的大半地区几乎沦陷。当时明军腐败,再加上指挥不当,无法抵御倭寇。朝廷委派俞大猷为宁(波)台(州)参将,前往浙江抗倭。

俞大猷到任后,先了解了当地的情况,继而派出小股部队侦察,发现倭寇作战流动性大,没有一定的据点,主要是依靠战舰作掩护,在登陆劫掠一番后立即乘舰离开,不在一地久留,因而明军无法集中力量进行打击。再加上浙东一带水路繁多,地势十分复杂,就很难实施大兵团围剿。因此,俞大猷决定一改过去尾随敌舰追击的做法,而是在水道上拦截敌舰,堵住进犯陆地的敌寇的归路,将其赶下海去,然后在沿岸重兵布防,围而歼之。

当时有人担心,说如断倭寇的退路,就会深入陆地,到时倭患会更为严重。俞大猷认为,倭寇来犯,虽然猖獗,毕竟做贼心虚,不敢深入内地作战。他们依仗的是战舰,如果与舰队失去了联系,就等于失去了根据地,就会变成丧家之犬,明军可以围而歼之。所以,首先要打敌人的舰只,他们见断了退路,一定会死命来救,就正好入了我们的包围。兵法上称:攻其必救,如何不胜。于是,明军的策略就这样确定下来。

俞大猷的抗敌方略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他调集福建水师布于沿海,自己亲率精锐部队分成几股袭击敌舰,使敌舰处于危险的境地。岸上的敌寇见状十分惊慌,果然全力回救战舰,希望与海上的舰队会合。俞大猷见目的达到,急令所有军队立即出击,从地面和海上夹击倭寇,形成包围之势,将其一举歼灭。首战告捷,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使倭寇再也不敢轻易上岸抢掠了。

一次打击是不足以让倭寇死心的。不久,倭寇又卷土重来,而且规模更大,约有二万余武士,屯聚松江柘林,与明军成对抗之势。

柘林地势十分险要,临山傍水,海上战舰可以自由出入,进可攻,退可守,是易守难攻的用兵之地,倭寇可谓占有了地利。朝廷接到急报后,派张经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主持抗倭事宜,并任命俞大猷为苏松副总兵,协助张经指挥。

俞大猷率部火速赶到柘林,拜见张经后,察看了地形,经过一番周密的思考,提出此次战役的主张。他说:“现在的形势是敌强我弱,且敌人处于有利地形,如果强攻的话,就算能小胜倭寇,最多也只是将其赶走,意义不大。当下之计,不如先取守势,占据倭寇的入海之道,切断他们的退路,这样,既能牵制住敌人,使其不敢轻易深入腹地,又可赢得调兵的时间。等援兵到达,再全线出击,将其围而歼之。”

张经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同意了他的主张,命俞大猷、邹继芳、汤克宽分三路,屯守金山卫、闵港、乍浦三处,按兵不动,并火速调永顺、保靖军队增援此地,联合进剿敌寇。等永顺、保靖援军赶到,便联合出击,合围敌人于王江泾。俞大猷等人事先占据了倭寇的入海通道,使倭寇腹背受敌,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他们想从海上逃遁,退路已被切断,无奈中只好跳入水中作战。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后,在明军强大的攻势下,敌军全线崩溃,杀敌两千,溺死者无数。此次大捷,在抗倭史上称为“战功第一”。

在此次战役中,俞大猷可以说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俞大猷不善阿谀逢迎,得罪了朝中的权贵,再加上主帅张经入狱,俞大猷也没有升迁,战功却被严嵩的党羽赵文华、胡宗宪等人冒领。对此,将士们都感到十分气愤,俞大猷却不在乎,坦然地说:“只要倭寇得平,疆土可保,我们死而无怨,何必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呢?”

其后,俞大猷又率军出袭,在陆泾灞、太湖等地大败贼寇,在马迹山擒获贼寇首领金泾和许浦。仅仅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陆上的倭寇被打得无藏身之地,有的倭寇被迫出海,但船只也多被击毁,使倭寇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俞大猷虽然在抗倭的战斗中屡建奇功,但因他不愿结交朝廷的奸臣,再加上朝廷中派系复杂,此后不久就被陷害入狱。没有俞大猷的指挥,抗倭就失去了首脑人物,倭寇不久又死灰复燃,四处游击侵扰。朝廷看到这种情形,又不能不用俞大猷,只好以戴罪立功的名义,将俞大猷释放出来,让他再到抗倭前线指挥作战。

俞大猷不记个人的恩怨得失,竭智尽力,抗击倭寇。他采取了新的战略战术,使用清陆的办法,在陆地上搜索,将敌寇逼入水中,再伏兵水上,攻击敌船,以火焚之,在船上歼灭敌人。

依靠这种方法,他屡战屡捷,不久就升任了浙江总兵,再升都督同知。他先是平定了与倭寇勾结的海贼徐海,又突发奇兵,扫平了舟山一带的倭寇,使浙江全境的倭乱基本平定。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倭寇进犯福建沿海地区,先后攻陷了福清、长乐、兴化等地,后来又占据平海卫,并企图以此为据点进行更大规模的侵扰掠夺。朝廷急派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任副总兵,率部前往围剿。

第二年二月,俞大猷奉诏自赣南到平海卫,当时戚家军还未到来,俞大猷与当地的守将刘显、巡抚大臣谭纶筹划应敌对策。俞大猷认为倭寇势大,两军数量上势均力敌,而敌军士气正盛,明军刚集结不久,互不熟悉,若强行攻城,必然损失惨重,应该围而不打,集中优势兵力封锁各要路的路口,使敌难于突围。围定以后,其他地方可以凿沟布井,虚设少量军队,既能有效地阻挡敌军的冲击,也可以此惑敌,乱其军心。等戚家军赶到后,再大举进攻。到那时,已成天罗地网之势,平海卫中的倭寇,插翅也难逃。

谭纶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平时他又深知俞大猷用兵如神,因此深表赞同。他力排众议,坚持按俞大猷的意见,下令全军:不得速战,擅自攻城者,按军法论处!

直到四月下旬,戚继光的军队才赶到,这样一来,我方的力量就比敌军多出几倍了。谭纶按俞大猷布置,将分兵三路,俞大猷居右,刘显居左,戚继光居中,从要路分别杀入。倭寇经过这一段围困以后,士气低落,经不住排山倒海似的冲击,纷纷败退,又在逃跑时被沟井所陷,伤亡极大。此役明军大获全胜,计歼敌二千二百余人。

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流窜到广东的倭寇在惠州、潮州一带作乱,并与当地的海盗吴平连成一气,遥相呼应,声势很大。此时,官民矛盾激化,小股的反抗官府的斗争此起彼伏,大有天下大乱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又把俞大猷调到广东,想利用他的声望和智谋来抵抗倭寇,也借此平息内乱。

俞大猷赴任后,分析了当地的情况,他认为内乱虽是由倭寇引起的,但内乱又是造成倭寇入侵的重要原因,二者互为表里。于是,他决定先平内乱,使倭寇失去内应,再捣倭贼的老巢,从而根除倭乱。由于采取了这种正确的方略,不久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俞大猷所到之地,恩威并施,拉打结合,先后降服了伍端、兰松三、叶丹楼等强贼,使他们不敢再与倭寇里应外合,其中一些人还转变了过来,愿意为抗倭出力。俞大猷迫使大强盗头子吴平与倭寇断绝了往来,使倭寇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个日夜就攻克了倭寇陆地上的三个据点,并追至海上,全数捣毁了倭寇沿海据点,使倭寇失去了立足之地,无法深入内地侵扰。后来吴平复叛,再次勾引倭寇入侵,但已构不成太大的威胁。俞大猷对强盗实行了重点打击的策略,使他们和倭寇一起逃到海上,不敢再犯。

俞大猷治军有方,纪律严明,训练出一支平倭的铁军,人称“俞家军”。倭寇一听“俞家军”的名字,便吓得望风而逃,不敢肆意抢掠。

到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除了小股倭寇还有时侵扰外,东南沿海延续二十多年的倭乱基本荡平,海防巩固,俞大猷也和戚继光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的抗倭英雄。

【评议】

俞大猷之所以成为抗倭名将、民族英雄,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富有计谋,为扫平倭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三,不仅富有军事智慧,还有相当的政治头脑。四,训练出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正派、善于作战的军队。其实,一个好的将领都应该具备上述的品质,但问题是自古至今又有多少人能具备这样的品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