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13348700000009

第9章 佛心是智慧(2)

佛心慧语

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自念浮云盖复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身性中万法皆现。

——《坛经·忏悔第六》

用心去理解

佛陀格言

智慧从内心深刻地体悟而得,聪明从知识的累积而得。

有一次,慧能禅师在别人家借宿,中午休息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念经。

慧能倾身仔细一听,感觉有些不对,于是起身来到那个念经的人身边说道:“你常常诵读经文,是否了解其中的意思?”

那个人摇摇头说:“有一些实在难懂!”

慧能就把刚才那个人朗读的部分,为他作了详细的解释:“当我们在虚名浮誉的烟灰里老去,满头白发的时候,我们想要什么?当生命的火烬将熄,心跳与呼吸即将停止的时候,什么是我们最后的期盼?当坟墓里的身体腐烂成骸,尘归尘,土归土,生命成为毫无知觉的虚空之后,我们在哪里?”

一时间,天清地明,那个人混沌顿开,似乎隐约能看见生命的曙光了。

接着,那个人问慧能佛经上几个字的解释,慧能大笑说道:“我不认识字,你就直接问我意思吧!”

那个人听了他的话感觉到十分吃惊,说道:“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够了解意思呢?怎么能够理解佛理呢?”

慧能笑着说:“诸佛的玄妙义理,和文字没有关系。文字只是工具,理解靠的是心,是悟性,而不是文字。骑马的时候,不一定必须要有缰绳,那是给那些初学者准备的,一旦入门,就可以摆脱缰绳,在想去的地方自由驰骋。”

那个人终于有所领悟。

佛心领悟

我们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只注重文字的表述,文字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有所成――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

佛林百科

四禅天

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二、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三、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四、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根据大涅槃经说,初禅天人,因他们心中有粗细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灾;二禅天人,他们对于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面有水灾;三禅天人,他们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风灾;惟独第四禅,所有内外过患,一切均无,所以诸灾不能到达那里。

无招胜有招

佛陀格言

安忍,是一个智人的庄严。

日本东京有一个武功高强的武士,精通禅道,尽管他年纪很大了,但在和人交手的时候,仍然次次获胜。

一天晚上,一个年轻力壮的武士前来拜访。这个武士不但武功高强,而且胆大妄为,横行乡里。他和人比赛的时候,经常先用各种方式将对方激怒,逼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先出手,然后,自己抓住这个时机,平静而仔细地观察对方的漏洞,一旦抓住对方的弱点,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进行反击。使用这种招数,再加上自己的超常武功,年轻武士在和人交手时,也从未失败过。

年轻武士久仰老武士的声名,但因为年轻气盛,不把老武士放在眼里。他这天前来拜访的目的就是踢馆,想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名望。

弟子们担心老武士年龄太大,不是年轻武士的对手,都纷纷劝他不要接受挑战,或者挑选自己的年轻弟子迎战。可是,老武士接下了对方的战帖,并决定亲自出战。

两大高手比赛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来到市区的大广场前,观看这场不同寻常的比赛。

比赛开始了,年轻武士像往常那样,开始侮辱老武士,对他扔石头、香蕉皮,还往他脸上吐口水,用脏话侮辱他,想以此来激怒他,但老武士不为所动。

这样折腾了好几个小时,老武士始终一动不动,既不生气,也不抢先出手。这是年轻武士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他骂得嗓子都哑了,并且精疲力竭,已经没有力气和勇气向老武士进攻了。最后,血气方刚的武士不战而退,灰溜溜地逃跑了。

回来后,老武士的弟子们都气不过,纷纷质问道:“师傅,您为什么不好好教训一下那个狂妄自大的家伙呢?”“就是!那个小子太过分,师父您怎么能忍受?再说,这样也有损师傅您的声名。”

面对弟子们的质问,老武士没有辩解,反而问道:“假如有人带着礼物来见你,你不接下礼物的话,礼物归谁?”

弟子齐声回答道:“当然是归送礼的人。”

老武士微微一笑,说到:“妒嫉、愤怒和侮辱难道不是同样的道理吗?如果这些东西你都拒收,它们还是归对方所有。”

老武士最后说:“从对招的角度来说,他是有,我是无,无招胜有招。”

弟子们听了这番话,才明白了师傅的用意,也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的道理。

佛心领悟

对方不怀好意的挑衅和侮辱,目的就在于让人我们愤怒,从而失去理智,这样对方就可以抓住我们的弱点,将我们击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沉得住气,以无招对有招。要知道,对方所有邪恶的语言或举动,如果我们不接受,对方只能把它收回。

佛心慧语

不自弃则志风,不自暴则气柔。志刚则本立道生,气柔则深造自得。志刚可上求佛道,气柔可下化众生。志刚可荷负众生,气柔可承事诸佛。

——《法语二》

一通百通

佛陀格言

悟通了一个事理,就悟通了世间所有事理。

有个叫智通的和尚,三更半夜里突然高声大叫道:“我大悟了,我大悟了……”惊醒了众多僧人,禅师也被惊醒了。

众人一起来到那个僧人房里,禅师问道:“你悟到什么了?居然在这里大声叫嚷,说来听听!”

众人以为他悟到什么高深的禅旨。没想到他一本正经地说道:“我日思夜想,终于悟出了——尼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他的话惹来了一场哄堂大笑!“这也算大悟?”

禅师惊异的看着这个和尚说:“是的,你真的悟道了!”

智通和尚立刻说道:“师父,现在我不得不告辞,我要下山云游去了。”

众僧又吃了一惊,这个和尚实在太傲慢了,悟到了“尼姑是女人做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稀奇的,可是他居然以此要求下山云游,实在是太目中无人了。

可是禅师却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这个和尚是到了下山云游的时候了,于是不再挽留他,提着斗笠,率领众僧,送他出寺。到了寺门外,智通和尚接过斗笠,大步而去,再也没有任何留恋的。

众僧向禅师问道:“他真的悟道了吗?”

禅师感叹道:“这个和尚实在是前途无量啊!连‘尼姑是女人做的’都参透了,还有什么禅道悟不出来的呢?‘尼姑原来是女人做的’,这个道理众人皆知,可是有谁能从中悟到佛理呢?这句话从智通和尚的嘴里说出来,却蕴含着另一种特殊的意义——世间的事理,一通百通。”

佛心领悟

世间许多事看起来非常复杂神秘,其实道理却很简单。真正参悟一个事理并不容易,其过程是艰辛复杂的,但当正真悟通了一个事理后,就悟通了世间所以事理。因为世间的事理就是这样:一通则会百通。

佛林百科

真如

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与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有些事缓一缓再作决定

佛陀格言

读诵没有用的话语一千句,倒不如只听到一句有益的话。

从前,有个愚人很笨,所以他一直很穷,可是他的运气还不错。在一次下雨的时候,有一堵围墙被雨冲倒了,他居然从倒了的墙里挖出了三坛金子,因此他一夜暴富。可是他依然很笨,他也知道自己的缺点,于是就向一位禅师诉苦,希望禅师能指点迷津。

禅师告诉他说:“你有钱,别人有智慧,你为什么不用你的钱去买别人的智慧呢?”

于是这个愚人就来到了城里,见到一个僧人,就问道:“你能把你的智慧卖给我吗?”

僧人答道:“我的智慧很贵,一句话100两银子。当然,这些银子我将用于行善。”

那个愚人说:“只要能买到智慧,多少钱我都愿意出!”

于是那个僧人对他说道:“遇到困难不要急着处理,向前走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往返三次,你就能得到智慧了。”

“智慧这么简单吗?”那人听了将信将疑,生怕僧人骗他的钱。

僧人从他的眼中看出他的心思了,于是对他说:“你先回去吧,如果觉得我的智慧不值这些钱,那你就不要来了,如果觉得值,就回来给我送钱来!”

当夜回家,在昏暗中,他发现妻子居然和另外一个人睡在炕上,顿时怒从心生,拿起菜刀准备将那个人杀掉。突然,他想到白天买来的智慧,于是前进三步,后退三步,各三次,正走着呢,那个与妻同眠者惊醒过来,问道:“儿啊,你在干什么呢?深更半夜的!”

愚人听出是自己的母亲,心里暗惊:“若不是白天我买来的智慧,今天就错杀母亲了!”

第二天,他早早地就给那个僧人送银子去了。

佛心领悟

很多悲剧都是由于一时冲动和鲁莽造成的,如果我们在遇事时能保持冷静,有些事缓一缓再作决定,那么很多悲剧都可以避免。

佛心慧语

如果学佛法执著一篇理论,或者一个概念,就是理障。一天要拜多少拜,要念多少佛,叫做事障。

——耕云先生

明辨是非即智慧

佛陀格言

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而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伟大的佛陀四处布道,声名远播,长爪梵志很不服气,于是专门找到佛陀的门前,要和他一决高低。比赛前,长爪梵志对佛陀说:“我的观点如果被你驳倒,我就砍掉自己的头颅,以后永远不会再来打扰你!”

听了他的话,佛祖安详地问道:“你的观点是什么?”

长爪梵志昂起头,骄傲地说道:“我是一个怀疑论者,不接受一切观点!”

佛祖感叹众生的迷惑和执著,慈悲而怜悯地注视着他,问道:“这个观点你接受吗?”

梵志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以为佛祖在敷衍他,就非常生气,站起身拂袖而去。走到半路上,他突然省悟过来,对弟子们说:“哎呀,我已经输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应该回到佛陀那里,砍头向他谢罪!”

弟子们纷纷劝告道:“师父!您英明一世,也算很有名气,何必因这件小事就断送了自己的生命呢?”

长爪梵志慨叹道:“世俗的那点名气算得了什么!我宁可在智者面前砍头,也不愿在庸人面前获胜!佛陀是有真正的大智慧呀。”

说完后,长爪梵志带着他的弟子回到了佛陀那里,为自己的狂妄向佛陀谢罪。佛陀饶恕了他的罪过,并礼貌地接待了他。于是,长爪梵志连同五百个弟子一起皈依了佛陀,并最终修得了正果,成为了阿罗汉。

佛心领悟

不要自以为是,也不要对自己过于执著。在世事面前,我们应该明辨是非,虚心向他人学习,并不断改进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并能最终成就大业。

佛林百科

阿罗汉

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打破思维定势

佛陀格言

囚禁自己的往往是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