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13348700000004

第4章 佛心是放下(3)

有位信徒对默仙禅师说:“我的妻子贪婪而且吝啬,对于做好事情行善,连一点儿钱财也不舍得,您能慈悲到我家里去,向我太太开示,行些善事好吗?”

默仙禅师是个痛快人,听完信徒的话,非常慈悲的就答应下来。

当默仙禅师到达那位信徒的家里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可是却连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来给禅师喝。

于是,默仙禅师握着一个拳头说:“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你觉得怎么样呢?”

信徒的夫人说:“如果手天天这个样子,这是有毛病,畸形的啊!”

默仙禅师说:“对,这样子是畸形!”

接着,默仙禅师把手伸展开成了一个手掌,并问:“假如天天这个样子呢?”

信徒夫人说:“这样子也是畸形啊!”

默仙禅师趁机立即说:“夫人!不错,这都是畸形,钱只知道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钱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要能进能出,要量入为出。”

握着拳头暗示过于吝啬,张开手掌则暗示过于慷慨。

信徒的太太在默仙禅师这么一个比喻之下,对做人处事和经济观念,以及用财之道,豁然领悟了。

佛心领悟

过于铺张或过于吝啬,都容易被金钱所驱使。对于金钱,我们应取之有道,而且要把它用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佛心慧语

当我们懂得知足时,一切贪婪和苦闷自然消退;当我们知道布施和跟别人分享时,自己也觉得丰足。

——郑石岩

对自我不要过于执著

佛陀格言

执著近于迷惑。

一个妇人是私生子,别人都对她指指点点,为此她整日烦恼不已。无论她走到哪里,这种烦恼都如影随形,不断地折磨着她。

有一天,妇人实在忍受不了了,便想投水自尽,一死了之。可是,妇人刚刚跳入河中,就被人救了起来。当听完妇人的不幸遭遇时,那个救她的人劝她投入佛门,寻求解脱。

于是,这位妇人拜访一位禅师,对其叙述自己的不幸。禅师在听完妇人的叙述之后,只是让她静默打坐,别无所示。

妇人打坐了三天,非但烦恼不除,羞辱之心反倒更加强烈了。妇人气愤不过,跑到禅师面前,想将他臭骂一顿。

“你是想骂我,是吗?只要你再稍坐一刻,就不会有这样的念头了。”禅师的未卜先知,让她既吃惊又心生敬意,于是,她依照禅师的教示,继续打坐。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禅师轻声问道:“在你尚未成为一个私生子之前,你是谁?”

妇人脑子里的某根弦仿佛突然被拨动了一下,她窘得双手捂着脸,随后更是嚎啕大哭起来:“我就是我啊!我就是我啊!”

佛心领悟

我们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只要守住自我、守住本性,就能放下对自我的执著,就能够活得精彩活得自在。因为,我们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睛里。佛说,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佛林百科

五蕴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许多事都不值得去生气

佛陀格言

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这是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

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爱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看了很久后,顿时领悟,向高僧道谢后离去。

佛心领悟

有很多人喜欢生气,即使为了一点小事,也会气得不得了。其实,很多事根本不值得去生气,生气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惩罚自己的一种蠢行。放下嗔怒吧,人生中还有许多重要的事等着我们去做,我们又怎么能浪费时间去生气呢?

佛心慧语

发脾气对内对外都是烦恼,对内是指自己生烦恼,对外是指困扰他人。

——证严法师

一切存在不离心

佛陀格言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六祖慧能自幼因家贫而失学,所以并不识字,但他事母至孝,每天上山砍柴养活老母亲。一日,在街上听到和尚念经,他不禁驻足凝听。当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时,感动之情溢于言表。于是,那个和尚告诉他这是金刚经所载,又指引他在黄梅山有一位弘忍禅师,正在讲授该卷经,教人见性成佛的道理。

从此,他立志出家,只是放不下老母。后来有一位善心人帮助他照顾母亲,他才安下心去弘忍那里求道。他每日在米房里舂米,并暗中修行,终于他领悟到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一切存在不离心。

弘忍知道了慧能求道之志,一夜,将他叫到自己的房间,告诉他:“不知心,学佛无益,看清此心便为佛。”

不久后,弘忍对弟子们说:“我想把禅法传给人,谁都行。只要你们把自己的悟境用偈语表达出来,而且能适中禅之真髓,我就给予认可。”

当时弘忍的弟子有八百人之多,但是届时大家都畏缩起来,不敢去做偈。

后来有一位高徒神秀终于写了一首偈,贴在弘忍经常走过的走廊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此偈一贴出,人人称赞,连弘忍也很欣赏,但是慧能却说:“神秀的偈虽然点到真实,但称不上十分好。”大家对于他的评语都不理睬,因为神秀既通内外之学,德望又高,常代弘忍讲道,而慧能被认为只不过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捣米小鬼而已。

于是慧能和韵做了一首偈,请人代为书写后就贴在神秀的偈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众人看了大吃一惊,因为这首偈把禅的真谛明明白白地表示了出来。

弘忍的正法终于传给了慧能。

佛心领悟

追求事业的时候,应该时常反省及检点自己的心念,摈弃一切无关的杂念,达到心中无外物之境界,才能在从事的领域里有所建树。

佛林百科

四魔

四魔是指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烦恼魔指贪、嗔、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

忘记负担的存在

佛陀格言

学会忘记一些事,才会活得轻松自在。

镜虚禅师带着他的弟子满空云游四方,满空出家不久,还不习惯这样在外面行走,觉得太累了。

一路上,满空不住地嘀咕,嫌行囊太重,想找个地方歇歇脚,而镜虚禅师却总是说:“再走一会儿吧,再走一会儿吧。”但走了半天,镜虚禅师不仅不歇,反而越走越快,满空跟在后面,跑得气喘吁吁。

师徒俩走了好长一段山路后,进入了一个村庄,满空说:“师傅,咱们在这里休息一下吧?再走我就累死了。”

正在这时,一个妇女迎面走来,镜虚禅师赶忙跑过去,抓住了那个妇女的双手。妇女吓坏了,尖声大叫:“救命啊!非礼啊!老和尚非礼啊!”

妇女的家人和邻居听到声音,急忙赶了出来,一看到这种情况,都非常生气,齐声喊打。镜虚禅师见势不妙,赶紧松手,撒腿就跑。满空也被吓坏了,背起行囊跟在师傅后边,飞也似的跑了起来。

师徒俩一路狂奔,一刻也不敢停,顷刻间便跑过了几条山路。回头看看没人追来,二人便一屁股坐了下来。

满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生气地埋怨道:“师父,没想到您竟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跟您学习,我还能参禅悟道吗?我还是回家算了。”

谁知镜虚禅师听了不仅不生气,还嘿嘿地笑了一下,问道:“现在,你背上的行囊还重吗?”

满空回头一看,顿时明白了师父的用意。

虽然镜虚禅师用此行为说明了一个道理,但其做法是不可取的。

佛心领悟

我们越是想着沉重的负担,就越是觉得不堪重负;如果我们能够把心思转移一下,放在别的事情上,不再时时关注自己的负担,就会忽视了它的存在,从而会使自己变得轻松起来。

佛心慧语

绝思绝虑,任心自在,无忧无虑,坦坦荡荡,坐卧随缘,就是佛的妙用。

——道信禅师

不要祈求被束缚

佛陀格言

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一个独身汉没有职业,整日呆在家里很是无聊。

有一天到寺院里祈求菩萨道:“慈悲的佛陀,请保佑我有事业可做,赐我财产,赐我名位,因为我是独身汉,假若能施给我一个妻子和两三个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他的祈求终于灵验了,佛陀告诉他:“你回去看吧!你所希望的东西统统有了!”

他赶快跑回家一看,果然在家里后面不知何时已建立一所大工厂,里面工人在工作。他又看见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正在缝衣服,并且在她的旁边还有三个脸孔像自己的孩子在玩耍着。

他看到这些情形,心里非常满足。

“谢谢佛陀!现在我才像个人了!从明天起我要很早起来工作!”他这样对着自己说。

那天晚上,他很早就上床,幻想着将来的幸福而入睡。但因兴奋过度,怎样也睡不着,好不容易,昏睡了一下,第二天早晨公鸡啼声叫醒了他,但无论怎样也起不来,他的手足都不会动了。

为什么呢?因为昨天佛陀施给他的事业、财产、名位、和妻子儿女等,都变成了束缚的绳子,牢牢的捆缚住他的身体,不能自由了。

佛心领悟

是什么捆住或是锁住了我们?是名缰利锁。奇怪的是,那个捆住或锁住我们的人,正是我们自己。佛说“放下”,其中最主要的是放下名利之心,放下对自我的执著。只有放下,我们才不会被外物所束缚,才能作佛。

佛林百科

《四十二章经》

为我国最早翻译之佛教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全经共有四十二章,故称四十二章经。每章内容简短扼要,最长者仅百余字,最短者二十余字。经中简要说明早期佛教之基本教义,重点在说明沙门之证果、善恶诸业、心证、远离诸欲、人命无常等诸义,阐示出家学道之要义,其说理方式,平易简明,为佛教之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