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故事经典(一)
13348400000058

第58章 一切要适可而止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佛想: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并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主要价200两银子,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

佛说:“50两足矣。”

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

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卖到这50两!”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弟子咬定45两,没有结果,弟子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价,咬定40两不放,没有结果,弟子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两。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店主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两买下它,店主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两!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

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感悟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度,这个度就是做事的分寸。尤其在某些欲望面前,更应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无数事实已证明:欲望过度,得到的往往越少。

佛学常识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法眼是菩萨的眼,能澈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门;佛眼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佛林百科萧衍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有纵情声色犬马的,有一心励精图治的,有驰骋疆场、喜好武功的,而“以佛治国”以至到佛寺里舍身为奴的,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内,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更为难得的是身为天子的梁武帝身体力行。据载,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只吃一顿饭,肉食一丝不沾,只吃豆类的汤菜和糙米饭。50岁时,他又断绝房事,远离嫔妃。平时,他穿的是极朴素的便服,不喝酒,不听音乐。除非是祭祀宗庙,不举行任何大会、餐宴。梁武帝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个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梁武帝佛学造诣很深,广交当时的著名有道高僧,这开了帝王的先例。他还主持并亲手编辑并注释佛经,多次亲自登堂讲授佛经,举行法会等等。佛教传入日本、朝鲜,也在这个时期。梁武帝还四次入寺舍身,在寺内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长,有51天,“四月庚午,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这在史料上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