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意外伤害救治指南
13347200000046

第46章 猫抓咬伤及其常见传染性疾病的救治

第一节弓形虫病的救治

一、发病原因与病理机制

弓形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性传染病,病原体是弓形虫(也叫弓形体),它的终宿主是猫和猫科动物。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我国人体感染并不少见,多发生于养猫家庭。除食入了被猫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水源之外,咬伤和撕抓同样可以感染。病原体从入侵部位进入血液后散布全身,在人体实质器官内特别是在人脑组织细胞内繁殖而引起细胞死亡,病原体及其可溶性抗原即从细胞中释出。可通过胎盘血液循环感染给后代。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隐性感染最为常见,多由血清学检验时才被发现,常常不被人们所重视:

①先天性弓形虫病,是胎儿从母体胎盘感染,能引起死胎,早产和产后小儿活体性弓形虫病。常表现为发热、黄疸、抽搐、肝大、脾大和皮疹,若小儿出现脉络膜炎、视网膜炎、患儿因此可出现视力障碍,脑脊液呈黄色。但也可出生后无任何症状及体征,以后则发生脑积水,小头畸形,运动障碍和大脑钙化等严重并发症。

②后天获得性(侵入性或食入性):可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咽痛、肌肉痛、淋巴结肿大(病原体可在肿大的淋巴结中找到)等局限性表现。全身性可见上述症状外,头痛逐渐加重(虫卵在脑内生长、繁殖)脑高压时,类似脑炎、脑膜炎与脑内肿瘤的症状和体征,恶心、呕吐、昏迷。此时尚可表现为心肌炎、肺炎、肝炎。

③实验室检查:从淋巴结、肌肉、血液和脑型患者的脑脊液(沉淀)中涂片检查,可找到病原体;血清学检查,免疫荧光试验均可获取有价值的诊断。

三、治疗方法

磺胺药和乙胺嘧啶联合治疗对本病有一定疗效。用法和用量:儿童服磺胺嘧啶50~150mG/(KGD)(服时加入等量的苏打片),分次服;乙胺嘧啶,儿童每次12.5~25mG(是6~10岁儿童剂量,如一次超过50~100mG,可引起中毒)。2/D,连用2D。

第二节猫后睾吸虫病的救治

一、发病原因与临床表现

顾名思义,就是进食被猫污染的食物后所感染的一种寄生虫病。寄生在儿童的胆囊或肝胆管内。轻者只有消化不良、食欲缺乏、消瘦、乏力和肝大。后逐步加重,出现失眠、乏力、烦躁、肝区疼痛、黄疸加重,可发展成为胆汁性肝硬化。B型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胆异常,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补体结合试验和红细胞凝集试验,阳性率极高。

二、治疗方法

口服硫双氯酯,呋喃丙胺和磷酸氯喹等,用法与用量视儿童年龄和体重计算。用时参照该药说明书。

狗和猫致儿童意外损伤还有其他很多并发症,如狗皮癣。野草、花粉、污物,可引起儿童过敏性疾病,如皮肤瘙痒、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结膜炎甚至过敏性哮喘等,也可带来其他寄生虫病。

第三节猫抓病(巴尔通体病)的救治

一、发病原因

猫抓病,顾名思义是被猫抓伤后所感染的一种疾病,是猫抓、咬伤后由巴尔通体(这种病原体属于一种革兰阳性杆菌),猫是该菌的终宿主,可随伤口侵入淋巴液感染的急性自限性传染性疾病,儿童中间较为常见。国内对本病的报道和论述较少,易被忽视而造成误诊误治。

确切的入侵途径是猫身上的跳蚤的粪便,经破损皮肤,然后经淋巴管到达区域淋巴结,引起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

①潜伏期1~4周;

②局部症状,先在被猫或狗咬(抓)伤处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或脓疱,有时局部消退、伤口干燥、结痂、愈合;

③淋巴结肿大。伤后2周左右,近伤处的淋巴结肿胀,触之移动而轻微疼痛,患儿自主或不自主的反复触摸,多连结同区域淋巴结,如手、上肢被伤,多引起同侧肘窝和腋下淋巴。下肢则多影响该侧腹股沟淋巴结。肿胀和增大的淋巴结可持续数月不等。

④全身症状:有持续寒战、发热、疲乏、无力、四肢酸软、头晕、头痛、患儿思睡,精神委靡,食欲缺乏。大孩子会反映四肢肌肉和关节酸痛,逐渐消瘦,少数患儿发热可持续2个月左右和肝炎、脾大。

如遇有免疫缺陷的儿童,可进展为散播型巴尔通体病,如腮腺炎、视网膜炎,面神经炎和脊髓炎等。此外,还有以肝、脾坏死型肉芽肿为主要病理改变,以慢性肝、脾大为特征的腹部阵挛性无明因疼痛的肝、脾型猫抓病。

三、治疗方法

1.局部治疗在抓伤上下肢时,可在伤口上方缚以止血带,用碘仿涂擦伤口及周围,再用盐温开水冲洗伤口(也可用1∶2000高锰酸钾、碘仿等)。

2.全身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有资料显示阿奇霉素静脉点滴有一定疗效。其次静滴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口服利福平与复方磺胺甲唑等,也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