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低碳有你:有你,有我,地球更精彩
13345800000007

第7章 九大危害,让地球警钟长鸣(4)

奥林匹克国家公园位于美国西部华盛顿州南海岸,该公园96千米长的海滩是美国最长的原生海滩区,它也是联合国命名的世界遗址,被列入与埃及金字塔、法国凡尔赛宫和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平原属同一类别的保护行列。每年该公园接待游客3500万人,在美国国家公园系统中居第4位。2000年,俄勒冈库斯湾海洋拖轮公司一艘石油驳船和一艘拖船在华盛顿州南海岸格雷斯港不远处的海面上相撞,造成35.8万升石油泄露到海面的严重污染事件。由于暴雨冲刷,石油漂浮到海岸,致使自温哥华岛、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到俄勒冈州波特兰的482.7千米英里海岸线受到影响。位于这段海岸线中的奥林匹克国家公园海滩被铺上一层厚厚的石油“地毯”,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据推测,绝大部分油污染不是来自油轮的海损事故,而是通过装卸港口密封不好的油管漏到海水中去的,或者是随排放油轮上被石油污染的废水而流入大海的。

1966年1月,在一次空中加油演习失败之后,美国空军的一架B-52轰炸机在西班牙南部省份阿尔梅里亚的帕洛马雷斯海滨坠毁了。这架飞机上载有4枚氢弹,每个氢弹的爆炸威力都相当于1945年美国扔到广岛的原子弹的上千倍。飞机失事后一天,人们在一块西红柿地里找到3枚氢弹。但是第4枚氢弹却在海中丢失了。经过美国海军80多天的拼命寻找,终于把那枚氢弹从762米深的海底捞上来。这一意外事故导致了一次大规模的抗议游行,游行队伍从安达卢西亚出发向马德里前进。抗议游行的参加者们要求西班牙政府禁止美国飞机载着核武器飞越自己国家的领空。

1967年3月18日,挂利比里亚国旗的“峡谷号”油船泄漏了约12.3万吨原油,污染了法国和英国之间方圆180千米的海面。

1976年3月13日,满载25万吨石油的“奥林匹克·巴伐凡利号”油船在法国附近海面突然一分为二,全部原油倾倒入海。法国用了3个月时间才清扫干净。

1979年6月3日,墨西哥湾一油井爆炸,造成当时最大的石油污染事件。4个月内,100万吨石油流入大海,该油井直至9个月后才被封死。

1983年3月,两伊战争期间,伊朗琉鲁兹油田被炸毁,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原油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由于战争关系,污染范围至今无法计算。

每年由各种原因和途径排入和泄露海洋的石油达1000多万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0.5%。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此外,还影响到海洋渔业。大量石油进入海洋,造成海水缺氧,油容易堵塞鱼类呼吸器官,使海洋鱼类死亡。石油还影响鱼类的繁殖,甚至使幼鱼出现畸形。除石油污染之外,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直接排入海域,再加上陆地上的各种废物经江河的运移,最终在海洋里找到归宿。蓝色的宝库竟成为名副其实的“垃圾箱”,每年约有6.5亿吨垃圾排入海洋。

近年来,在一些国家的海域内经常发生海洋哺乳动物大批死亡事件。美国科学家研究指出,造成这些惨剧的是多氯联苯。哈佛大学生物学教授罗兰·培恩研究指出,对海洋污染最多的就是多氯联苯,而目前,工业发达国家每年有110多万吨的多氯联苯流入海洋。日本发生的水俣病,就是由于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海洋,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甲基汞,使鱼贝类受到污染,人食用后,甲基汞在体内积累,当人体内甲基汞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人就会患水俣病。人类把有害物质倾注入海,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造成沿海和海湾水域海水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的急剧繁殖,造成海水中氧气的大量减少,致使鱼类窒息死亡,所以在赤潮时,海面上常有死鱼现象。此外,当某一海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些赤潮生物得以迅速繁殖和高度聚集,一些鱼贝吃了这些赤潮生物,特别是吃了有毒性的赤潮生物,往往会大量死亡;这些鱼贝类又会接着分泌毒素,毒害其他生物,最终使大片海水发臭变色,形成赤潮灾害。它的危害主要是损害海洋渔业资源和生产,某些赤潮生物通过一些海产品的积累、传递,进而危害人体的健康。海域里一旦发生赤潮,会给海洋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赤潮在日本沿海各地不断发生,日本内海每年会出现上百次赤潮现象,1971年日本沿海发生了133起,有的持续1700天不退。1987年的一次赤潮导致100多万条鲱鱼死于非命,损失大约1500万美元。赤潮的发生,对海洋生物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它如同漫延的火灾一样,一旦发生,就很难“扑灭”。昔日红潮(即赤潮)曾为一时观赏的奇景,现已成为海洋渔业的最大祸害。

大海给予人类的很多,它是那样的无私、慷慨和博大,然而人类却盲目地污染它、伤害它。人们似乎觉得大海很大,污染物进入大海就会化解,就会稀释。但是,大自然的自净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大海也是会被污染的。多次油轮泄露石油、沉船失事,造成石油污染,大批水鸟、鱼类死亡。全世界的大城市每年向海洋排污以百亿吨计,日积月累,再大的海洋也会容纳不了。长此下去,总有一天,海洋不再蔚蓝,大海的生命将会减少和灭绝,充满生命的海洋将会变成死海。人类必将自食其果!科学家们强烈呼吁,为了人类的生存,必须努力保护好海洋!

七、陆地污染:将来我们还能吃什么

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影响已超过了自然作用而占主导地位:全球30%~50%的陆地已受到人类改造;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上升了30%;人类固氮已占地球陆地系统固氮总量的60%;全球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已有50%为人类所利用;近25%的鸟类物种已近灭绝。

美国华盛顿塞拉俱乐部的生态学家詹姆斯路德维格在1989年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20多年里,闻名遐迩的北美洲五大湖由于受到工业污水和垃圾的污染,鸟类繁殖缺陷明显增加,鸟类大量减少。1986—1988年,路德维格在五大湖的上游地区对水鸟蛋进行调查发现,里海燕鸥蛋的先天性畸形较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增加了30多倍,其他鸟类的畸形蛋也都大幅度地增加。畸形鸟蛋生成的主要原因是鸟食用了受到有毒化学物品污染的食物所致。路德维格在调查中发现,五大湖遭到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是密歇根州的萨吉诺湾。路德维格担心,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对五大湖进行综合治理、清除和防止污染,人们就再也见不到昔日美丽富饶、鸟飞鱼跃的景象了。

联合国亚太地区经济与社会委员会2000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亚太经济区生态系统正以惊人的速度恶化。如果让这一趋势发展下去,未来几十年内,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将会大大放慢。报告说,这一地区已有8.6亿公顷土地变为沙漠,2/3的野生生物灭绝,2/3的国家过多使用地下水,已使地面下沉,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饮水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饮水卫生安全标准。海产品所受污染也在增加。同时,由于滥捕,高产的渔场已经衰退。城市蚕食的农田越来越多,从1950年至1990年间,人口在400万人以上的城市增加了3倍。人体内有毒化学品的浓度增加,有毒物质也侵入人体。报告指出,对生态系统的恶化,若不采取适当的行动,后果将不堪设想。

有识之士指出,当今我们不安全的根源是地球温度升高,以及伴随而来的水灾、臭氧层的变薄,海洋食物链以及森林、湖泊被破坏。因此,各国政府在通过谈判从核武器的死胡同里走出来的时候,应该开始努力通过谈判达成一些严肃的协议,以使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免遭环境灾难之害。环境灾难是21世纪对人类安全的真正威胁。“人类及其每一个成员与地球息息相关”,“地球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地球的外形、地貌,就是人类的环境”,这是众所皆知的常识,但在当今的地球上,由于现代工业产生的有害气体的排放,矿产资源的不适度开采,耕种使用大量化肥,在大江大河的中、上游修建不合理的水坝,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进而使全人类担心和不安。

1986年4月26日发生了第一次空前严重的意外事故: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月25日开始的错误控制的试验系列,引起了核反应堆的爆炸。试验计划实施进程中的一系列操作上的错误,使整个试验失去了控制。于是发生了巨大的氢爆炸,爆炸破坏了整个核反应堆的外壳。燃料棒开始熔化、放射性辐射外露。人的失误、安全设施上的严重问题以及反应堆系统上的设计毛病,这三者一起造成了这次核灾难。根据苏联当局公布的材料,这次核灾难造成32人死亡。救护人员和切尔诺贝利周围的居民受到了危险的放射性辐射,健康受到了长期的危害。在这个核电站(在基辅以北大约130千米的地方)周围30千米的范围内,有10多万人直接受到威胁。受到放射性污染的面积最终达到20万平方千米。人们估计,这次不幸会使数以千计的人得癌症死亡,使以后若干代人的遗传基因受到损害。

曾轰动一时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已经过去了,然而几年中,这次核污染给世界各国造成的麻烦却没有结束,其中世界性放射污染食品便是最大的后遗症。迄今为止,食品中铯含量的标准问题仍然是各国经济界专家争论的焦点。事故发生后不久,欧洲共同体曾对进出口食品中铯的含量作了严格限定,规定乳制品必须在370贝可(勒耳)(贝可勒耳是放射性活度的sI单位每秒的专名)以下,其他种类食品亦不得超过600贝可。欧共体外的一些国家也纷纷效仿,加强了对进口农产品铯含量的检验。日本政府对此类事最为敏感,曾先后查出34种铯含量不合标准的食品,作为“污染食品”,强行退回了出口国。其中有法国产的麝香,土耳其产的胡桃等。其他国家对污染食品也很忌讳。德国向埃及、安哥拉出口的污染牛奶,尽管价格低到市场价的十分之一,但都因含铯量过高而被退回。荷兰售给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污染奶粉,同样被全部退货。日本气象厅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证实,自1988年以来,大气层中形成的铯圈中的铯,仍在下落扩散,因此放射能污染对人类的威胁将持续30年。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毒理学家欧文教授认为,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化学品已经取代细菌和病毒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直至20世纪50年代,西方世界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微生物引起疾病,如流感、肺炎及结核病。50年代以后,这些疾病通过加强公共卫生、免疫接种和加强营养等措施基本得到控制。化学性疾病开始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例如,科学家认为,所有癌症中的70%~90%是由于化学品所致。心脏病也基本上起因于化学品,因为心脏病是由脂肪食品和吸烟引起的。在西方国家,心脏病和癌症两者致死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目前,科学家已开始注意研究化合物联合作用的危害,现在已经发现许多化学品的联合作用,获得了以前不了解的毒性效应。例如,已经发现柴油机油烟内含有1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许多化学物质有致癌作用。由于研究人员正在研制愈来愈多的新化合物,由有毒化学物质造成的危害将会增加。

日本环境厅发表的环境状况调查表明,日本全国已有94%的河流和湖泊受到环境激素的污染。据日本报纸报道,研究人员从日本120条河流与湖泊中共检测出了11种环境激素类物质,其中检测出最多的是壬基苯酚。日本爱知县的日光川等80多处河流湖泊中都存在有这种化学物质,其含量之高可达7.1微克/升。科学家们认为,动物体内摄入一定量的环境激素后,会导致动物生育能力异常,胎儿畸形。

化学污染物,包括天然的和合成的,它是由于人类活动向地表系统中叠加的化学物质及其降解、衍生物。由于许多化学污染物对地球大气臭氧层的破坏作用(如氯氟烃类)以及潜在的生态和人体健康危害性,故其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十分显著。人类在对石油、煤以及金属矿产等的开采、运输、储存、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使大量化学污染物进入地表系统。例如,石油和煤的开采和运输过程中所导致的地表系统污染和海洋石油污染;金属矿产的开采及其冶炼,使许多原本处于钝化状态的重金属元素(如铅、镉、汞、铊、砷等)活化,进入地表水环境中;造纸工业所产生的大量化学污染物(如酚类、PAHs、氯苯类和二恶英类等)严重污染地表水体。另一方面,石油和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则在向大气中排放CO2和酸性气体的同时,也因不完全燃烧而排放了大量化学污染物(如PAHs和二恶英类、苯系物等)。

人类每年商业化生产的合成化学品已超过1亿吨,经常使用的约7.2万种,其中经过系统的毒性测试和环境影响评价的仅占总数的10%,占杀虫剂的35%,且合成化学品的种类还在以1000种/年的速度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