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低碳有你:有你,有我,地球更精彩
13345800000003

第3章 气候变暖,地球不应该有的高烧(3)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海啸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即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大气压引起的海啸。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1835年,智利发生大海啸,海水涨潮一般地向大陆猛扑过来,当它冲上海岸以后,激起的白色浪花比平时最高的潮水还要高出7米左右。海浪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毁着遇到的一切。海浪向大陆冲一段距离,然后退回到海里,之后海浪再次冲向大陆,再次退回海里……这样进进出出一共3次,海浪一次比一次巨大。在海水退回海中的时候,把凡是能带动的东西都卷走了。

恐怖的地震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地震的最主要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震裂缝。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震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

在现代化城市中,地震会使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造成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堰塞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泥石流顺山谷下流,远达5千米。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称为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的应力作用在地壳上。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形成构造地震,地震学家通常用弹性回跳理论来描述这个现象。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由于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层崩塌陷落而引发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也都比较小。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防震知识并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很少有上下颠簸的感觉,多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音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由此可见,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地震,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21世纪,我们应该怎样生活

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的格局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欧洲国家开始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实施殖民统治。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亚非拉美地区人民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自由的斗争风起云涌,在打破殖民统治后,一批主权国家得以建立。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但这些新兴民族国家在独立之后也面临着工农业落后、第三产业几乎空白以及被发达国家剥削控制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这些国家从新生之日起就处于困境之中。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社会中,想要得到生存与发展,只能致力于发展工业。没有工业现代化,国家就不可能富强,人民也就根本不可能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正是在这样简单的逻辑下,众多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发展本国的工业体系。但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中,由于受制于较低的科技水平,发展中国家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上尚无法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很多自然资源只能通过最为原始和简单的方式利用。在能源方面也是同样如此,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利用率要远低于发达国家,这就造成虽然经济规模远逊于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却不低于发达国家。

以我们的近邻印度为例,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如今已经是世界软件最大的输出地和贮藏地。近20年来,印度的发展极为迅猛,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但在国家实力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由此引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剧增的挑战。

国际组织指出,印度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5%;据推测,在2007—2030年间,印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增加一倍。

在印度的11亿人口中,有将近2.5亿人口生活在最低贫困线下,贫富差距巨大,社会基础设施、交通、建筑、第三产业、教育等均迫切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与建设,都需要进一步地发展工业实现现代化。但这样的建设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以排放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减排,对于渴求发展的印度来说,是一个沉重但又无法回避的负担。中国面临着和印度相似的问题。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世界6%的资源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并且使绝大多数中国人民都过上了小康生活,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伴随着国力一起提升的,还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中国,主要的电力来源是火力发电,在利用煤炭燃烧换取电能的同时,大量的温室气体也被排放到了大气层;在中国庞大的工业体系中,煤炭等化石燃料仍然是工业发展的最重要支撑,受制于科技水平的低下,中国对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较低,而相应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却很高;在农业生产方面,无论是反刍动物的甲烷排放、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甲烷排放,还是由于农作物施肥造成的氧化亚氮排放、动物废弃物管理过程中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等,农业生产活动中也存在着数量惊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现象。

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但我们必须看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二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在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中,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国现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国家生存与发展所必须进行的排放。而如果不加区别地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质上就等于剥夺国家最基本的发展权利。

除了中国、印度外,巴西、古巴甚至俄罗斯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要想使本国人民过上哪怕只是温饱的生活,就需要发展工业实力,而这就意味着温室气体的排放。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我们不能要求发展中国家放弃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回到原始人的生活,正如我们同样不能要求发达国家的人们抛弃现有生活条件回到牛耕马车的时代一样。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作为平等主体的人,都应当平等地享受这个时代给予人类的文明与创造。忽视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的排放历史,不加区别地以减排为由任意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这本质上是殖民政策在新世纪的延续。发展中国家当然应当履行自身对环境与减排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为了不加重温室效应而使本国的人民受苦,因为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

在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制造、排放温室气体时,发达国家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却有另外一番风景。

发达国家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现代化水平,决定了发达国家更为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尤为关键的是,以高科技、现代工业为基础所营造的发达国家人民较为舒适的物质生活水准的背后,实际是建立在温室气体巨量排放的基础上。

在这个意义上,发展中国家是为了生存,不得已排放出二氧化碳,发达国家则是为了保证生活的品质,需要排放出二氧化碳。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领域,都毫无悬念地占据着老大的地位。而支持这一庞大文明的,则是美国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和占据世界首位、约占全球排放总量23%、人均20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美国有约1600万辆汽车,普通人以车作为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而富人则以购买名车来炫耀财富与品位,仅仅是这些车辆所排出的温室气体,总数就已经相当惊人。

对于自身如此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世界老大自居的美国却似乎从未表现出任何愧疚。无论是对待《京都议定书》的态度还是在不久前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美国总是千方百计地逃避自身的减排义务。美国,这个向来自命世界第一,从来都标榜正义、民主、自由和博爱为自己使命的国家,破天荒地在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上放弃了自己的世界领袖地位。

不只是美国,发达国家的民众都在享受着优雅、有质量的生活,但这些生活却是建立在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排放过量温室气体的基础上的。我们当然不希望降低发达国家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发达国家应当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还要作出更多的努力。